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气象局召开座谈会庆祝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4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23日   来源:中国政府网

回顾中国气象卫星事业40年奋斗历程座谈会。(图片来源:气象局网站)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庆祝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40年,中国气象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有关部门在北京联合召开座谈会,来自航天、气象、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工作者齐聚一堂,回顾中国气象卫星事业40年奋斗历程,纪念广大航天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卓越贡献,共同探讨新时期进一步推进气象卫星发展之策,谋划新时期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前景

    从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顺利升空至今,我国已成功发射11颗气象卫星,在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和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首先宣读了温家宝总理对气象卫星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以及回良玉副总理的贺信。郑国光表示,我国将通过风云二号03批、风云三号02批和风云四号等卫星工程的实施,实现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到2020年,将实现静止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我国气象卫星现代化水平,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和水平。

    与会的多位嘉宾发表讲话,表示将以服务为先、效益为重作为方向,坚持自主创新、加强部门合作、统筹星地发展作为发展道路,进一步推进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

气象局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图片来源:气象局网站)

    当日上午,中国气象局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气象和航天工作的需求,共同推进我国气象和航天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据悉,按照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双方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围绕气象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信息系统等领域开展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陈涛)

我国气象卫星事业40年

    我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接收利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并同步开展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四十年来,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底,已成功发射了11颗气象卫星,目前6颗卫星在轨运行。静止气象卫星实现了双星观测、在轨备份,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了更新换代和上午、下午星组网观测。我国的气象卫星已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的发展目标,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益。我国已成为国际上同时拥有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的少数国家和地区之一。世界气象组织已将我国风云卫星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使我国风云卫星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

    1988年9月7日,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一号A极轨气象卫星,揭开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新篇章。1990年、1999年和2002年分别发射风云一号B、C、D极轨气象卫星。特别是风云一号C/D两颗业务卫星在轨运行寿命均大大超过设计寿命指标,实现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稳定运行和业务化观测。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于2008年5月成功发射,星载遥感仪器数量由1个增加到11个,成功实现了升级换代,进入了定量应用的新阶段。2010年11月,风云三号B星发射成功,与A星共同实现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将全球卫星观测时间分辨率从12小时提高到6小时。风云三号卫星实现了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的遥感探测,气象卫星综合观测能力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1997年6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二号A静止试验气象卫星,标志着我国成为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2000年至2008年,又先后成功发射了风云二号B、C、D、E星,形成了“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实现了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的稳定运行和业务化观测。 2010年3月,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获得国防科工局和财政部批复立项,其研制目标瞄准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可望在2015年实现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

    随着风云气象卫星系列的发展,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业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国家级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4个国家级接收站和瑞典基律纳组成接收站网,并与31个省级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2500多个卫星资料接收利用站组成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除接收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外,还接收利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组织的多颗卫星资料。

    随着风云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目前,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资源开发、信息传输、科学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以及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和航天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应对防范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生态遥感监测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环境遥感监测和环境灾害监测预警、海洋遥感监测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和粮食产量监测预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98年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投入运行以来,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292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的93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庆祝活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的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中,风云气象卫星功不可没。初步估算,我国气象卫星投入产出效益比超过1:40。

    随着我国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的成功发射和业务稳定运行,我国风云卫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被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与欧美等国的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全天候、立体、连续观测的卫星观测网,大大增强了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综合探测能力。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气象、环境部门、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在接收和利用我国的风云卫星资料。另外,我国还向亚太空间组织成员国赠送了17套接收设备,使风云卫星数据在亚太地区地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接收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我国的风云卫星正在为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也为我国航天和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试验平台和关键技术,其技术水平高,长寿命稳定运行,应用效益广泛,社会影响大,国际地位高,不愧为我国民用航天事业的“品牌”和佼佼者。

    风云气象卫星的成功饱含广大航天科技人员和气象科技人员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是我国在国防科学技术道路上独立自主、艰苦探索的集中体现,是我国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集中体现,是航天和气象科学技术紧密融合、共同进步的集中体现。风云气象卫星星地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被誉为“天地一体化的楷模,地面应用系统的典范”。风云二号C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自主创新、加强部门合作、统筹星地发展,始终是气象卫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面向国家需求、坚持服务优先、切实发挥效益,始终是气象卫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

    未来10年,我国的气象卫星无论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将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将通过风云二号03批、风云三号02批、风云四号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实现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到2020年,我们将实现静止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实现极轨气象卫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观测,卫星观测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资料同化中占有的比例明显提升,在自然灾害、环境、农业、生态、海洋等方面的监测能力明显加强。

    我们将继续以服务国家、支撑发展为己任,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气象卫星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应用能力和效益,不断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气象局:我国将全力提升气象卫星应用与服务水平
· 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加大对大气温室气体观测能力
· 我国在太原成功发射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 未来5年我国气象卫星资料将在6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