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内蒙古60年经济发展综述:甲子正华年 草原展新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3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31日电(记者殷耀、邱红杰、刘军)春秋方甲子,塞上越千年。

    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千里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贯彻落实各项措施,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富饶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如一匹骏马奔驰向前。

    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2390多万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以一日千里的发展业绩告诉世人:内蒙古正从祖国北疆快速崛起。

    骏马放缰走千里

    内蒙古杭盖草原上的牧民达楞太今年5月把最后20多只山羊“寄养”出去,告别熟悉的草原进城了。

    他现在的工作是为蒙牛乳业公司送牛奶。达楞太说:“以前牛奶给镇上的小雪糕厂加工,通了高速公路后,从这里到蒙牛最近的加工厂不到两个小时,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奶站,专门给蒙牛供奶。”

    高等级公路向内蒙古草原深处延伸,越来越多的牧民在家门口触摸到现代化企业的脉搏。内蒙古伊盛肉业公司一位销售人员说:“草原上的牧民是交通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前些年,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为了卖羊,天不亮赶着羊群出发,太阳落山前赶到公路边上,等贩牛羊的汽车路过。公路拉近了养殖与加工的距离,现在牧民只需按照企业的订单养羊,其他不用操心。

    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近13万公里,高速公路1200多公里,铁路正线延展里程达7813公里,基本形成贯通东西、多点辐射的交通网络。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到首都北京,走高速公路只需4个多小时。

    被拉近的不仅是空间距离,心理、文化距离的变化更加微妙和深刻。

    内蒙古是全国长城遗址保留最多的省区,有的老乡把城墙称为“边墙”,如一道边、二道边……当边墙内外的交流有了风驰电掣的感觉时,人们发现,草原的美丽如此真切,阿拉善的大漠孤烟、锡林郭勒的苍天茫野,原来并不遥远。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内蒙古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新机遇。在内蒙古各族人民喜庆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这片11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充满了变化,到处洋溢着活力。

    徜徉于一座座现代化的草原都市中,很少有人知道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仅有5座破败不堪的小城。如今,即使没有来过内蒙古的人都可以数出来自内蒙古的众多名牌产品,很少有人还记得自治区成立之初连铁钉都生产不了。商贾云集的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如今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和蒙古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让人难以相信这些地方曾是偏僻简陋的边城。

    自治区成立之初,内蒙古大部分农牧区都还是“点灯靠油”,2006年内蒙古已经实现农区所有行政村通电的目标,今年内蒙古农区通电的目标是“户户通电”。正在实施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工程,也使最遥远的蒙古包走进“地球村”,有条件的地区牧民还做起了互联网上的生意。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不无自豪地说,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的努力,自治区经济总量由5年前的全国第24位跃升为第17位,经济增长速度连续数年居全国第一。

    一位到鄂尔多斯投资的广东客商告诉记者:“这里充满了机遇和活力,当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善用资源谋发展

    阴山南麓的姑子板村曾经穷得远近闻名。1999年伊利、蒙牛等乳品企业着手在企业周边大规模培育奶源基地,帮助农民贷款养牛,今天,这里的村民正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当中“领工资”。

    依托这些资源崛起的伊利和蒙牛两大乳制品企业,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市场,被称为内蒙古的“两头牛”经济现象。和伊利、蒙牛一样,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内蒙古名牌就有20多个。

    名牌产品的增多得益于特色产业的兴起。如今,内蒙古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这六大优势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区工业增加值76%以上,形成了内蒙古独具发展优势和潜力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内蒙古能源、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质的飞跃,2006年煤炭产量近3亿吨,居全国第二位;电力装机达3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农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七位。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67亿元,增长30%,其中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长38%,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今天,内蒙古以每年400多亿千瓦时的外送电量位居全国第一,每年约1.5亿吨的煤炭输出解决了全国大量火力发电厂的“燃煤之急”。

    回顾60年,民族区域自治给内蒙古的发展奠定了制度保证,西部大开发又给内蒙古带来用之不竭的“政策资源”,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迅速盘活了各种经济资源。

    赵双连说,从5年前开始自治区就支持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和行业重点突破。这一战略带来了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三个地区的率先崛起,目前这三个市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和均占全区总量的一半以上,已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地区。

    近几年来,内蒙古坚持依托资源而又不依赖资源,大力发展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风力发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稀土高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筑多元化支撑的产业体系。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蒙古风力发电、电解铝、生物制药、稀土等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跃居前列,引进了神华集团煤制油、奔驰、利乐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规模大、技术高的项目。

    自治区经委主任牙萨宁说:“近6年来,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60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自治区的优势工业体系。”

    从“赛马”到“走马”

    蒙古族有一首古老的长调名叫《走马》,赛马与走马的区别在于,前者讲究的是爆发力与速度,后者要求的是耐力、稳健和可持续性。

    放缓速度,好中求快,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把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由上年的18%调整至15%。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居于全国第一,内蒙古留给了人们“赛马”的深刻印象。党的十六大以后,根据形势变化,内蒙古的发展思路悄悄发生着转变。

    去年至今,一大批电石、焦炭和小矿山、小火电企业被清理关闭。新开工煤矿机械化开采率一定要达到90%,露天煤矿开采结束后必须复垦恢复生态。内蒙古的能源特色产业发展开始显现出项目大、技术新、门槛高的特点。

    鄂尔多斯市市长杜梓说:“作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市,目前煤炭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已降至60%,还有逐步下降趋势。”

    原煤产量全国第二的内蒙古,如今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地位日益重要。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50万千瓦,同比增长近1.5倍,约占全国总量的1/5,居全国第一。在克什克腾草原、辉腾锡勒草原、达尔罕草原等地,一批规划装机容量百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基地正在建设。预计到2010年,全区风力发电装机总规模将超过500万千瓦。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说,这种大好形势主要得益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发展大好形势,必须更加坚定自觉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去年召开的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5年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走过60年辉煌历程的内蒙古自治区,正在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内蒙古自治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60年:伟大实践见证伟大创举

    乌兰浩特市宽敞的大街(4月13日摄)。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成立。当年年底,王爷庙改为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原称归绥)城内,只有一辆公共汽车,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车。1947年,内蒙古粮食产量仅有18.45亿公斤,牲畜年末存栏仅852万头(只)。并且,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仅有农具修造、照明发电、民用采煤、木材采伐、皮毛和粮油加工等小厂和手工作坊600多家。 光阴荏苒,60个春秋在革命与建设的进行曲中匆匆而过。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经过前赴后继的辛勤创业,如今已收获丰硕的果实。据统计,2006年,内蒙古生产总值达479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513美元,财政收入712.9亿元。近5年来,内蒙古生产总值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增速连年位居全国第一,被称作“内蒙古现象”。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权益。”最后一位蒙古族王爷、内蒙古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奇忠义老人这样对记者说。

    年逾八旬的奇忠义是成吉思汗第34代嫡系子孙。新中国成立前,他作为伊克昭盟(即今天的鄂尔多斯市)郡王旗札萨克(即旗长),率全体军政人员和平起义。

内蒙古辉煌六十年:营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快速崛起

    许多没有来过内蒙古的人都可以数出来自内蒙古的名牌产品;盛夏时节来内蒙古旅游和投资的人们络绎不绝;呼和浩特通往北京的高速公路车如流水。正是通过发挥地区优势,营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内蒙古地区经济快速崛起。

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党中央关怀内蒙古发展纪实

 

    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畔蓝天白云掩映下的宽广草原(7月22日摄)。呼伦贝尔地处内蒙古东北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36个少数民族。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天然草原之一。3000多条河流和500多个湖泊,与草原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被游客誉为“绿色净土”。这里生长着120多种牧草,出产的肉、奶等产品大量出口。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是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60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大好局面的缩影,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现了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内蒙古重视教育 民族教育孕育未来“草原新星”

    内蒙古十分重视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均成立了蒙古族学校,高等院校开设蒙古语言专业。自治区成立60年来,初步建立了蒙、汉现代化教育体系,蒙古族语言文字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内蒙古财政拨付3亿多元支持下岗再就业等工作

   7月12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自治区财政拨付3亿余元资金,分别用于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及促进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拨付资金1840万元,专项用于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此项措施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的贷款利息负担,为下岗失业人员谋生自立、二次创业提供了动力,将有力地推动全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

民族区域自治为建设崭新内蒙古导航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今天,内蒙古人愈来愈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为什么我们能让世人不吝言辞地夸赞内蒙古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内蒙古?为什么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把一个人口少、底子薄、起点低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建成几项指标全国第一,并快速发展迈进?这一切,都源于民族区域自治在内蒙古60年的光辉实践。

    7月29日,内蒙古军区某骑兵部队在进行排练。目前,将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庆典文艺演出的演职人员正在紧张排练。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