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环境减灾"卫星为我国民用卫星大家庭又添新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0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太原9月6日电(记者顾瑞珍、孙彦新)6日11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为我国民用卫星大家庭又添“耀眼新星”。

    本次卫星发射是我国成功举办奥运后的首次航天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8次航天飞行。有关官员和专家向记者揭开了“环境减灾”卫星的神奇面纱。

    三大系统构建环境监测“天罗地网”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卫星系统是指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数据下传及在轨运行管理等内容;地面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接收及其标准化处理、分发服务以及对卫星有效载荷的业务运行管理等内容;应用系统包括环境应用系统和减灾应用系统。

    “‘环境减灾’A、B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几代环保人的夙愿,对提升我国现有科技支撑能力和环保国际地位将起到重要作用。”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目前我国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站遍布全国,主要用于大气、水体、土壤等多方面的环境监测,卫星的发射将大大提高我国生态环境宏观监测能力。

    中科院院士、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述鹏介绍说,小卫星星座系统与大卫星的区别是它由多颗小卫星组成,相比而言,具有成本低,综合时空分辨率高等特点。

    从卫星传回地面的数据将通过中国科学院地面站负责卫星下行数据的接收、存档管理和数据分发任务;接收下来的海量数据经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处理、分析,形成数据应用产品才能被环境及灾害监测部门使用。

    “航天技术与现有环境监测技术的结合,将组成立体的环境监测体系,实现大范围、及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为污染事故的预警和应急提供技术支持,还可实现边远地区环境质量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对环境卫星提升我国环境监测水平充满信心。

    两大战略打造完善“环境卫星星座系统”

    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说:“过去对全国生态环境进行一次调查耗时费力,还要花费巨资,而利用卫星技术,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观察大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环境减灾”卫星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国土资源卫星之后的一个全新的民用卫星。“环境减灾”卫星拥有光学、热红外、超光谱和雷达等多种类型遥感探测设备,是国内民用卫星中技术最复杂、指标最先进的对地观测系统之一。

    赵英民介绍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建设就是要通过构建多颗遥感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初步建立起先进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和综合减灾能力,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减灾委和航天科技集团就联合提出了建设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议。2000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被列入“中国民用航天十五计划和后十年规划”;2001

    年在《中国航天白皮书》中被列为民用卫星发展重点; 2003年2月,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获国家批准立项。

    经过全面规划及反复论证,我国确定了小卫星星座建设分步实施战略。第一战略是先期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第二战略实现由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4+4”星座方案。此次发射升空的两颗光学小卫星是第一阶段的“先遣部队”,雷达小卫星计划于2009年上半年发射。

    “此星座的建成并发挥作用以后,将在我国对地观测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孙来燕表示。

    “四大武器”保障全天候对地环境与灾害观测

    “环境减灾”A、B卫星是国家为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抗灾减灾能力发射的专门卫星。这两颗光学小卫星可形成可见光探测完成对地重复观测2天的观测能力,其中A星的高光谱探测通过侧摆可形成4天的重复观测能力,而B星的红外探测也可形成4天的重复观测能力。双星共同作用,真正实现了全天候长时间的对地环境与灾害观测。

    那么, A、B双星是如何实现观测任务的呢?专家认为,这归功于星上载荷的作用。搭载在A、B双星上的载荷中,其中“四大武器”格外引人注目。

    “环境减灾”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白照广6日在“环境减灾”A、B卫星发射现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卫星上主要有效载荷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研制,以满足环境监测与减灾预报要求。这两颗卫星均载有两台宽覆盖多光谱CCD相机,设置有三个可见光谱段和一个近红外谱段,从而使信息获取丰富。

    A星还载有一台超光谱成像仪,它有115个谱段,地面分辨率为一百米,幅宽大于50公里,能更精细地监测地面的环境和灾情。B星则另载有一台红外相机,拥有近红外、短波红外、中波红外、长波红外等四个谱段,其中,中波红外谱段对森林火灾及走势、秸秆焚烧环境监测等具有很好作用,同时具有夜间观测能力;长波红外谱段对热特性敏感,可用来记录地球表面的发热特性,利用红外异常,可进行地震预报,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监测水体热污染等。

    这两颗卫星将在一个轨道面内飞行,组网进行接力成像,两天完成覆盖我国国土一遍,能开展高质量的环境监测和对灾害进行快速监测预报。

    此外,A星还作为亚太多边合作卫星,搭载有泰国的ka通信试验设备。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设采取了业主制,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减灾委为卫星业主单位,共同负责卫星运行管理与应用系统建设。 

 
 
 相关链接
· 回良玉祝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两小卫星发射成功
· “环境减灾”A、B卫星一箭双星发射成功
· “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A、B一箭双星发射成功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