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公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1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江国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3日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新华社13日发布了这份纲要的全文。

    这份纲要全文约16900字,包括前言,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政策和措施等5大部分和5大专栏。

    5大专栏包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指标、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工程专栏、非粮食物发展重点工程、粮食流通、加工领域重点工程,以及拟编制的重点专项。

    这份纲要介绍了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

    这份纲要强调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7大挑战: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这份纲要还详细介绍了保障粮食安全的6大主要任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加强粮油国际合作;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加工体系。

    《纲要》最后介绍了保障粮食安全的8大主要政策和措施:强化粮食安全责任;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健全粮食宏观调控;引导科学节约用粮;推进粮食法制建设;制定落实专项规划。

    《纲要》还列举了拟编制的10大重点专项规划: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油料及食用植物油发展规划;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规划;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粮油的政策措施。

我国计划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江国成、雷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3日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长,粮食供求形势明显改善。但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张晓强说,上述规划纲要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依据。

    这份文件全文约16900字,强调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食物供给;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主要品种结构平衡,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纲要》提出,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耕地,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逐步理顺粮食价格,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要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和进出口贸易体系建设,把握好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的时机和力度,改进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要引导科学、节约用粮,提高全民粮食安全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纲要》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形成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政策,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张晓强表示,有关部门将抓紧编制实施与《纲要》配套的10项专项规划,做好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加强粮食市场调控的各项工作,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七大挑战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江国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3日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七大挑战。

    《纲要》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维护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这份纲要强调,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上述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七大严峻挑战: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和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纲要》指出,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继续增长。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粮食需求总量达到5250亿公斤;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虽然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口粮消费减少,但饲料用粮需求增加。

    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据调查,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2/3。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趋匮乏,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

    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的趋势。

    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

    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特别是在能源紧缺、油价高位运行的背景下,全球利用粮食转化生物能源的趋势加快,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

 
 
 相关链接
· 新闻办介绍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情况
· 发展改革委介绍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
· 财政部:创新思路 建立机制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 粮食局研究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世界粮食日:我国积极应对粮食安全两大新挑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