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就业的巨大变迁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发展轨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4月3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 齐中熙 林红梅 王敏)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今年一季度,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形势好于预期。截至2008年底,全国就业人口突破7.7亿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3%。

    就业是民生之本。60年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经济社会发展跨越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就业体制、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历史。就业日益市场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城乡就业统筹,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经济体制和就业政策的巨大变迁,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充沛的动力,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就业走向市场化

    [变化]: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通过政府计划,一次分配定终身。

    如今,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业已转变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格局。

    [数据]:1949年,我国从业人口1.808亿人。1978年至2008年,全国就业人员数从4.015亿人增加到7.748亿人,年均增加约1200万人。目前,我国就业渠道趋于多元化,就业形式日益灵活多样,各类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

    [点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黄任民说,改革开放前,主要是统包统配。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自谋职业和双向选择。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就业群体大量出现,劳动关系逐渐变为由市场调整。

    “新的就业群体实现了更灵活的就业,上世纪90年代后,国家还通过政策法规对他们进行了认定,对他们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有了相关的保护。可以说,他们既是时代的幸运儿,又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挑战。”黄任民说,“他们的经历也验证了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社会将鼓励创业,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者将面临着‘竞争就业’‘自主就业’为主的动态就业,彻底打破过去一次分配定终身的状况。”

    从以国营单位为主到以非公企业为主:就业渠道更加广泛

    [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国营企事业单位是中国人就业的主要渠道。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如今我国就业方式趋于多样化,就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数据]:解放初期,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国有经济大发展后,到1978年全国4.015亿从业人员中仅城镇还有个体从业人员15万人,其余都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

    如今,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0.2%增加到现在的75%以上,非公有制单位成为就业增加的主体;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产业。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流动性强、就业方式多样化等新特点。

    [点评]: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是国有制经济决定的就业方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宽松、资金的累积、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越来越活跃,大量劳动力转移到非公经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最多时就业8000万人,现在不到3000万人;集体经济从最多的5700多万人减少到现在的600万人。

    随着非公经济的逐步发展,劳动关系不再局限于国营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我国从单一劳动关系到多样化转变。尤其出现了很多新的就业群体,例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等。劳动关系的多样化,以及多种职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在年轻人流行在网上开店,说明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就业渠道更加广泛,也体现了新一代劳动者开始注重自我意愿的实现。”周天勇说。

    从农民到农民工:劳动力流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变化]:新中国成立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就业的隔绝。当时,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80%。

    如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

    [数据]:1949年,绝大部分劳动者在乡村就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1990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突破5000万人,2005年突破1亿人,2006年达到1.3亿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农民工总量约为2.25亿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亿人。

    刚刚公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指出,中国将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等方面与城镇职工享有同等待遇,逐步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待遇。

    [点评]:社会流动性增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堪称最形象的阐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许晓军教授说,目前的农业人口是按照户籍人口来算的。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飞速提高,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生产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包括建筑、石油、石化、电力等的一线工人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过去我们说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是从研究结果来看,结构已经发生变化。60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产业的推进,非农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7年劳动力一共7.6亿,其中3.2亿务农,4.4亿非农业人口。”他说。

    许晓军说,大批农民工的出现,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改变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人口结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60年的历史变迁证明:只有坚持就业市场化方向,坚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实施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才能逐步解决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创造更加辉煌的新成就。

 
 
 相关链接
·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贵金属系列藏品开始发行
· 第十三届投洽会将突出展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果
· 陕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 代表委员畅谈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伟大历程的感受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