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宁夏中南部一批扶贫产业相继崛起 农民从中受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银川8月27日电(记者 姜雪城)回族聚集的宁夏中南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趋利避害,全力推进特色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一批扶贫产业相继崛起,扶贫工作逐渐变“输血型”为“造血型”,越来越多的回族、汉族农民从中受益。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8年超过10%,去年达到2614元,比上世纪末翻了一番多。

    宁夏中南部地区虽然自古就有“苦瘠甲天下”之说,但区域内不乏比较特殊的气候资源:北部干旱风沙区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中部黄土丘陵区土地广阔,气候冷凉;南部土石山区降雨相对较多,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发展区域特色农牧业优势突出。

    近年来,宁夏中南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践行科学发展观,把产业培育作为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的重要途径,全力推进特色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开始“流金淌银”。

    西吉县几乎年年春夏期间干旱,夏收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但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种植马铃薯。近年来,这个县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目前已稳定在百万亩以上,户均近15亩。这个县新营乡车路湾村农民袁久世说,去年他家种了10亩马铃薯,尽管因天旱减产,市场价格也不太好,可是总收入仍然达到5000多元,种1亩马铃薯的收入胜过种4亩麦子。

    在原州区三营镇甘沟村的设施农业示范点,农民李沛告诉记者,今年他家在政府的支持下搭建了4亩地的移动拱棚,全部采用早熟马铃薯套种白菜生产模式,眼下白菜、马铃薯已全部下市,还可以再种一茬白菜,估计三茬菜种下来,每亩地能收入上万元。

    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盐池县,拥有710万亩天然草原和一个全国闻名的畜牧品种滩羊。然而,过去信天游式的放牧,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2002年盐池县开始实施天然草原禁牧封育,羊只全部舍饲圈养。短短数年,全县草原植被覆盖率就恢复到60%左右,滩羊的年饲养量不仅未减,反而达到160万只,创历史最好水平。去年,全县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产值达到3.4亿元,比禁牧前净增了2.4亿元。

    “人力资源也是贫困地区最主要的一项资源。”固原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陈广洲说。过去,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农民大都盯着土地种粮求温饱,结果因土地资源有限,农村丰富的劳动力无法实现创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宁夏中南部地区就有农民自发外出,走南闯北去打工。到90年代末,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山区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政府部门因势利导,强化组织培训,建设劳务基地,帮助他们有序地向发达地区或非农产业转移,如今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最主要的增收渠道。

    据统计,2008年仅固原市5县(区)就累计输出农民27万多人次,比5年前增加约18万人次,人均务工收入达到4649元;当年全市实现劳务总收入12.62亿元,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16%以上。

 
 
 相关链接
· 宁夏将斥资千亿元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 中国(宁夏)——阿拉伯经贸合作研讨会在吴忠举行
· 宁夏自治区召开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现场观摩会
· 宁夏: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