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与新中国同行60载——写在第十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 周玮 璩静 白瀛)2009年11月8日,与新中国同行60载的中国新闻人将迎来第10个记者节。

    不久前,两百多件新闻作品荣获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也同时揭晓。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今天,当代中国新闻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承优良传统,坚守忠诚品质,并不断扬弃、创新,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进,展现出新时期中国新闻人的崭新风貌。

    记者也是战士,在突发事件、重大灾害面前义不容辞

    非典病房,冰雪现场,地震灾区……记者的身影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最前沿。他们用手中的笔、电脑、照相机、摄像机,发布第一手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化解心理危机,凝聚抗击灾难的力量。 内蒙古非典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里,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山丹先后4次进入非典隔离病房采访一线的医护人员、非典患者和家属,与刚刚走出非典病房的护士一起过生日。《天职》《誓言无声》《阳光总在风雨后》这些蘸着眼泪用心采制的系列报道成为当时最有力量的声音之一。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冰冻雪灾。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江耀明冒着零下10摄氏度的寒冷在安徽蚌埠京沪高速铁路工地采访。在淮河北岸的九台村采访时,不慎掉进了被大雪封盖的池塘里。被救出后冻得浑身发抖,手握不住相机,但他没有休息,换上设备,又出现在工地上。在这里,江耀明写下2万多字的新闻报道,拍下400多幅新闻照片。

    在四川地震灾区,工人日报记者张刃经历了青川余震、映秀被困、搭不着车、吃不上饭,以及塌方、滑坡等困难和危险,采写了大灾之中现大爱、安置灾民急需帐篷、救助还需鼓励自救、灾区需要持续的关爱与支持、恢复生产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等报道与评论。

    “记者也是战士,在突发事件、重大灾害面前义不容辞!”当新闻人为履行职责而身陷危难时,他们的职业精神中升腾起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与气概支撑起中国记者的形象,而他们以人为本、及时、透明的报道和其中所表现出的高尚人道主义情怀,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和尊重。

    做社会发展的瞭望哨,做时代前进的助推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期的一些问题不断显现,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这一点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得到了体现,不少舆论监督佳作成为获奖作品。

    刚刚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 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掀开了乳品行业的“三聚氰胺”黑幕,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质量问责风暴,这一问题的曝光也推动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2008年10月,中国青年报独家刊发的《真假记者排队领取“封口费”》《“端着新闻饭碗的丐帮”》等报道,使得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大白天下。

    “做社会发展的瞭望哨,做时代前进的助推器”——有人将新闻人比作社会的雷达与监测器。他们不仅记录社会的进步,也反思与警示社会生活的某些缺陷与不公。

    2003年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收容所被打死案,被新闻媒体曝光并连续播发跟踪采访报道,中央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涉案犯罪嫌疑人相继归案,多名责任人受到处分,最终,收容遣送办法这一已不合乎现代法治文明的法规被废止。

    主动应对挑战,“跨媒体”成为大多数新闻从业者自觉定位

    “现在还不考虑新技术对媒体发展的影响,对任何一个新闻机构来说,都已经很落后了。”在不久前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上,半岛电视台总编辑如是说。

    如他所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已向传统媒体发起冲击。互联网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更迅捷的方式获得海量信息,在相当程度上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信息技术也在改变着人们交流和互动的方式,通过论坛、博客等网络场所,人们可以更加主动传播信息,网民逐渐成为了新闻的见证者和报道员。

    为应对新形势,传统媒体纷纷尝试拓展新媒体平台,出现了个性化新闻信息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终端等新的传播形式;与之相对应,“跨媒体”也已经成为大多数新闻从业者的自觉定位。

    许多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正向“多媒体记者”转型:现场采访时,携带装备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以保证新闻现场图片与文字稿件同步传输;遇到现场能“出画面”的题材,则还需同时摄像,发稿时除图文外另有视频新闻。

    一位新闻网站负责人说,多媒体采访对记者的要求很高,要熟悉各种媒介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规律特点,并能在自己的采访实践中准确运用才能胜任。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着“记者”这个行当的内涵。当代中国新闻人始终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牢记肩负的神圣责任——这是对“记者”最初的也是最终的定位。

新华社评论员:书写中国,我们在路上
——写在第十个中国记者节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新华社评论员)11月8日,第十个中国记者节。无数新闻工作者仍像往常一样忙碌在采访路上、演播厅里、编辑案头。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揭示真相、传播希望,我们永远在路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新闻工作者既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把个人的努力和祖国、人类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始终是新闻职业的魅力所在。

    记者节,是对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缅怀和尊重。新中国60年伟大征程中,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用一篇篇鲜活的文字、一幅幅精彩的图片、一个个生动的镜头,忠实记录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鼓舞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记者节,是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一年来,无论是在严重自然灾害袭来时还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工作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忠实地履行职责,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记者节,更意味着使命和责任。当今时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日新月异,新闻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大。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这是党的嘱托、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待,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崇高历史使命。

    当前,中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一系列挑战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亿万群众火热的创造实践是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作品,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具有影响力、发挥引导力。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拥有创造的激情和活力,才能把握时代脉搏,采写出不朽的名篇佳作。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职业追求,通过不懈努力维护人民民主权利,激励人民满怀信心地创造美好生活。

    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胡锦涛主席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上不仅提出了中国媒体工作所应实现的目标,而且指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重要路径,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五个创新”的要求精辟深刻,是中国媒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使新闻信息传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今年记者节,适逢我国杰出新闻记者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学习范长江,要学习他热爱人民、献身祖国、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把事实与真相献给人民的职业精神;鞠躬尽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献身精神。

    范长江先生说过,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当代中国新闻工作者矢志追求的伟大理想。牢记崇高使命,奋力开拓进取,我们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新闻背景:中国记者节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2009年11月8日,是中国第10个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就有记者节。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

    1949年12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11月8日是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确定中国记协的成立日为记者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1月6日,沈阳市河北街第二小学的小记者进行采访拍摄。当日,共青团沈阳市委组织百余名校园小记者参加“聚焦新沈阳”采访活动。孩子们走出校园,用镜头和纸笔捕捉家乡的变化,迎接11月8日我国第十个记者节。新华社发(杨新跃 摄)

我国新闻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迎第十个记者节

    今年11月8日,是我国第十个记者节。各地新闻工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厚重的内容,在自己的岗位上庆祝自己的节日。

    记录历史,记录社会的变迁,是新闻的责任,是新闻记者的追求。体现着这样理念,重庆新闻界用一个大型新闻图片展览迎接记者节的到来。 >>详细

在行走中体会生活——来自一线新闻工作者的心声

    在中国,只有三个职业有自己的节日:教师、护士和记者。他们的职业是崇高的,光荣的,被人们赋予了无限敬意和期许。中国老一代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在第10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聆听来自活跃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的心声,体味他们的苦与乐。 >>详细

    记者节的由来 

    国务院于2000年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那么记者节的由来是什么,又为什么定在11月8日呢?

    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1946年9月1日,为了打破国民党统治者对新闻舆论的封锁,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在记者节的纪念仪式上号召新闻界“更好地反映人民辉煌业绩,更有效地粉碎反动派的一切歪曲宣传”。>>详细

 
 
 相关链接
· 我国新闻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迎第十个记者节
·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