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文化遗产日"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创造公众参与平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创造公众参与平台
——“文化遗产日”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新华社苏州6月12日电(新华社记者璩静 刘巍巍)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这个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今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在苏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自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哪几方面的进步?

    答:2005年12月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分析了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的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目标。

    五年来,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各项基础工作实现新的突破:《长城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办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等一大批法律法规、部门规章陆续出台,目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文化遗产事业正在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完成第一至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全国博物馆一级文物藏品建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调研和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明长城资源调查,文物资源家底调查建档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增设国家文物局督察司,推动各省成立文物行政执法专兼职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文物行政执法专项督察,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达标工作继续推进,一批古建筑消防安全设施得到完善。

    同时,文化遗产事业各项重点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开展三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线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工业遗产、乡土建筑、“老字号”等新型文化遗产被纳入保护视野,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Ⅰ号”“南澳Ⅰ号”等沉船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编制完成100处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和一批重要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稳步推进大遗址考古公园建设试点工作;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捷报频传,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文物外事工作亮点不断,与美国等12个国家签署了打击文物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涉外合作研究和培训项目不断增多,成功举办多个国际会议,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更加融合;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免费开放工作稳步展开,一批国家重点博物馆相继落成,初步形成门类丰富、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

    记者:文化遗产保护处于关键时期,您认为,设立文化遗产日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导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怎么样的影响?

    答: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有财富,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设立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既是广大文物工作者期待已久的心愿,也是提升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一项积极举措。对广大文物工作者来说,文物工作者在与公众的共享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是检验日,“文化遗产日”提高各级政府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意识;对于广大群众而言是行动日,“文化遗产日”为普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并通过参与保护,学习文化遗产知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自“文化遗产日”设立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付诸大量工作。比如,在中央财政支持方面,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已由2005年的5.33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48.6亿元,增长9倍。一些破烂不堪甚至濒于消失的大遗址已被很多城市重新纳入保护规划。目前,各地的大遗址保护已陆续启动并渐入正轨。大遗址保护的工作重心正在从最初的宣传和引导、争取各级决策者的支持和各相关部门的配合,转入从方式、方法上探索进一步深化的途径。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一种有效解决方法在集安、安阳、无锡、成都得到成功尝试。

    然而,刚刚设立五年的“文化遗产日”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宣传手段、活动载体和表现形式上正进行新探索,研究制订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政策措施,拓展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记者:在一些地区,文化遗产已成为彰显当地身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如何能使普通百姓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成为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力量?

    答:文化遗产事业可以说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的事业,利在当代,益及后代。唯有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到人民群众,才能使其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作用。

    下一阶段,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社会、促进发展等问题。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群众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热切愿望,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城市建设中要通过实施历史街区保护、大遗址考古公园建设等,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保持浓厚的文化环境,创造美好的宜居环境,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融入社区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着力保护古村落的格局风貌、乡土建筑、环境景观,保持村落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促进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在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区域特色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充分发挥文物部门的指导作用、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继续利用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节点,向公众宣传介绍文化遗产的魅力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和拥护,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肯定,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互利双赢的新局面。

    6月12日,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的学生在表演《闽江渔歌——船夫号子》。当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非遗进校园授牌启动仪式在福州文庙举行。来自福州市属艺术院团的专业演员和福州5所小学的学生同台演出。福州市目前共有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打铁花”迎接“文化遗产日”
· 福建: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全省文化馆园免费开放
· 海南省将举行“文化遗产日”六大主题系列活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