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成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载人深潜技术国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8月27日   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载人潜水器突破3700米水深
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国家

    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26日在京联合宣布,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据介绍,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南海进行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这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于2010年7月在中国南海执行一次成功下潜后出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8月26日上午,科学技术部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宣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并创造了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纪录。这也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据介绍,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南海进行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为推动我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我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高技术装备,同时为我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于2002年被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载人深潜器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蛟龙号”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以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记者 余建斌)

潜海最大深度3759米
设计下潜能力7000米“蛟龙”可探全球99.8%海洋

    【深潜探海】

    4次下潜到海面3000米以下

    这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于2010年7月在中国南海执行一次成功下潜后,捕获深海生物样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淡灰色的海底清晰可见,不知名的小鱼在游动。舱外温度大概在2℃左右,“蛟龙号”深潜器的驾驶员叶聪在舱内感觉有点冷。在打开悬浮定位功能后,深潜器停住,机械臂开始展开取样。

    300分钟后,海底计划作业完成,叶聪向指挥部报告:“下潜深度3757米,已完成各项任务。请求上浮。”随后,“蛟龙号”按指令缓缓向上……

    这是“蛟龙号”深潜器作业时的情景。在5月31日至7月18日,趁南海海况较好的时机,“蛟龙号”创造了我国深潜纪录。

    19天中,“蛟龙号”在南海3000米深海区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

    “蛟龙号”创造的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纪录,验证了深潜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潜海利器】

    设计能力为下潜7000米

    “蛟龙号”在3000米级水深经受住了测试和考验,已经具备了去5000米甚至7000米水深的“资格”。叶聪说,“我们不仅能够到达3759米这个深度,还能干活,包括机械臂、采样器等都要实现功能和作业能力。”

    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此次“蛟龙号”深潜器突破到了3700米以下,已经证明了它的能力,以后可能会结合海底矿产区域调查进行一些应用。而在未来合适的季节里,“蛟龙号”也将对5000米和7000米深度发起冲击。

    “蛟龙号”深潜器设计能力为7000米深度,是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中的最大深度。“蛟龙号”在空气中的重量不到22吨,能承载3人。

    徐芑南介绍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它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安全保障】

    可抛掉压铁、机械臂紧急上浮

    这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于2010年7月在中国南海执行一次成功下潜后出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蛟龙号’具有稳定接近海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等功能,可以和母船进行高速语音、文字、图像等实时传输。我们自行研制的电池容量很大,可以保证潜水器的能量来保障作业时间。”与其他国家的载人深潜器比较,徐芑南认为“蛟龙号”具有上述特点。

    正像进入太空离不开航天器一样,开发利用深海则离不开深海装载装备。拥有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和具备精细的深海作业能力,是一个国家深海技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有了载人深潜器,科学家可以直接参与到深海前沿科学研究。

    但载人深潜的风险不小。如何保障人员安全呢?

    “深潜器有点类似探空气球的原理,我们每次都带了压铁下去,有问题就抛掉。如果遇到电缆缠绕等问题,还可以抛弃机械臂、电池等,把所有能抛掉的设备都扔掉,确保安全上浮。这都是写在安全预案里的。”叶聪说。

    此外,作为安全预案,深潜器还能保证在水里比预定作业时间多待3天,并有相关保障。(记者 余建斌)

我国北极科考队在北冰洋成功回收深海长期观测潜标

    这是7月29日拍摄的深海潜标上的声学海流剖面仪(ADCP)。当日,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1600多米深的北冰洋海底成功回收一个长期观测潜标。该潜标由我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于2008年8月施放。回收地点位于北纬74度26分、西经158度09分的北冰洋海域。这一海域不仅是近10年来北极中层海洋水体增暖最为显著的海区和海表冰层覆盖变化最为剧烈的海区,同时也是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社“雪龙”号7月29日电(记者 张建松)一个锚碇在1600多米深的北冰洋底部,“潜伏”观测长达两年的潜标,29日被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回收,全体考察队员为之欢欣鼓舞。

    在海底用带锚碇的潜标进行观测,是一项国际先进的海洋长期观测技术,可以实现全剖面海流观测和对多种海洋物理量要素的长期观测,弥补海洋短期观测和走航观测的不足。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成功回收的这个锚碇潜标,由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于2008年8月施放。回收地点位于北纬74度26分、西经158度09分的北冰洋海域。这一海域是近10年来北极中层海洋水体增暖最为显著的海区,是海表冰层覆盖变化最为剧烈的海区,同时也是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 >>>详细阅读

我“海龙号”3500米水下机器人成功用于深海科考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前我国下潜深度最大、功能最强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简称ROV)“海龙号”,在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朱继懋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努力下,已经成功应用于“大洋一号”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热液科考任务,标志着我国ROV技术从性能和控制方式上超越国际同类型,总体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科研团队首次实现了使用ROV在东太平洋海隆区域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成功进行了取样。这一发现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能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研究的国家之一。

    “海龙号”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是我国目前下潜深度最大、工作能力最强的水下机器人。此机器人在空气中重量为3.45吨(包括有效荷载),主体尺寸为3.17米长、1.81米宽、2.24米高,由水下机器人本体、中继器、脐带缆、脐带绞车、A字架、止荡器、操纵控制台以及动力站等多个子系统组成。 >>>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我国掌握“低碳水泥”关键技术 可实现碳减排50%
· 我国成为第4个掌握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技术国家
· 海洋局发布《2009年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