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北京市以民族特色服务保障少数民族权益落到实处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黄海)从出生到养老,从教育到医疗,北京市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民族特色服务体系,把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落到实处。

    北京市民委主任申建军介绍,北京市现有少数民族群众7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8%,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14万人;有13个民族工作重点街道、50个重点社区和5个民族乡、117个民族村。北京市近年制定实施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创新服务思路,提供特色服务,拓展服务领域。

    北京市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杂散居大都市的特点,提出“全面纳入、优先发展”思路。近年来,全市在危旧房改造、街面巷道整修、水电气管网线升级、生活设施建设、民生科技支撑、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对民族街道社区优先发展建设。牛街等重点街道建成从出生到教育、医疗、助困、养老、殡葬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一批“民生街”、“团结社区”和“温馨家园”。牛街春风小区的回族群众马世杰说:“我们穆斯林生活在牛街真是太幸福了,从出生到去世,政府都管了。”

    北京市着眼少数民族群众特殊需求,突出特色服务。重点解决好“入口”(清真饮食)、“入土”(殡葬)、“入院”(就医)、“入寺”(宗教活动)等“四入”服务。目前,全市已建立2336家清真饮副食网点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5个清真超市、专营店,687个清真食品专柜;筹资修缮和改扩建一批清真寺,在医院、民族敬老院等设立礼拜室、摆放宗教用品,满足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需求。大力推进民族企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培育规模以上民族企业200家,其中民族老字号企业24个;拥有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9家,完成总产值49.6亿元,规模以上清真餐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北京市着眼社会发展新趋势,拓展服务领域。全市所有民族街道都建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少数民族群众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政策咨询、医疗报销、就业等50多项服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模式。牛街开展了家庭安防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全民服务卡等“民生科技”项目,建立了居家养老关爱服务中心和社区关爱服务站,为高龄、“空巢”、低收入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北京市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寓管理于服务,并有重点地搞好专项服务。按照“平等对待、积极引导、加强服务、依法保护”的原则,主动帮助在京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就医、租住房屋、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主动搭建平台,引导和支持在京少数民族群众融入社区和城市;为在京少数民族群众合法务工经商提供便利;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印制民族语言执法文书,聘请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引导在京少数民族群众合法经营;建立规范的少数民族经营市场,减少非法游商和无照经营等问题。全市近年没有发生一起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事件。

    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牛颂介绍,为了做好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群众在京务工经商服务管理工作,北京市出台专门文件,建立由统战、工商、综治、流管、民族宗教、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等部门参加的组织协调机制,构建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系统,定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督促抓好落实。为民族地区商户提供经营平台,创造经营条件,组织北京大商户集中签约采购民族地区商品在京销售,在市场安排上给予一系列优惠。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1000多万元为来自新疆和田、喀什地区的120多名商户建立了“维吾尔商户之家”,一年内销售新疆农产品23.86万吨。维吾尔族商户麦麦提·阿布都热衣木在给北京市政府的感谢信中说:“我的哈密瓜有了销路,我在北京有了家!”

 
 
 相关链接
· 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县“两基”任务通过评估验收
·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注册开始
· 海南近百万少数民族群众彻底告别茅草房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注册交流办法出台
· 海南省:近百万少数民族群众彻底告别茅草房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