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上海市“三社”联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月14日电(记者 张建松、杨金志)“我还记得刚来上海的情景,闷热的空气、拥挤的人群、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眼前的一切都与家乡完全不一样,既有对陌生城市的紧张,也有对新生活的憧憬。”来自新疆的伊力亚尔·艾力说。

    作为上海海事大学的一名学生,伊力亚尔·艾力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紧张是多余的。学校的学习环境很好,同学们对他都很友好。最令他感到高兴的是,开学后不久他就获得了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提供的“吴明福助学金”,再也不用为在上海的学习和生活经济问题发愁了。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来沪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达13.7万人。为了促进他们早日融入城市,上海以社区、社团、社工为切入点,努力构筑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格局,取得明显成效。

    民族团结的基础在社区。为了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上海近年来积极发挥社区“贴近群众、了解民情、洞悉民意”的优势,搭建来沪少数民族人员服务与管理平台。

    青海省回族小伙子韩福才来沪打工不久不幸被出租车撞倒受伤,出租车公司起先只同意赔偿2至3万元。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韩福才想起自己居住的长宁区华阳社区曾发给他一张少数民族联系卡,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卡片上的热线电话。

    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窗口的王元律师接下了他的案子,多次指导他通过法律程序维权。后经法院判决,出租车公司一次性赔偿韩福才各类费用人民币9.3万元。韩福才拿到赔偿款,满怀感激地说:“没有王律师,我就得不到这么满意的赔偿;没有华阳社区,我也不可能有机会认识王律师。”

    华阳社区党工委副书记朱苏灵介绍说,社区在2007年5月就成立了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站,经常调查走访来沪少数民族家庭,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社区还设立了民族服务窗口,为来沪少数民族提供办理暂住证,解答交通、饮食、务工等方面的问题;党员服务中心则设置了法律援助专窗,由少数民族律师坐堂服务;24小时开通的少数民族服务和维权热线,做到了问题有人发现、忧愁有人关心、困难有人帮助。

    目前,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拥有团体会员单位49个,形成了市、区县、社区和居民区的四级网络。各级组织及时吸收来沪人员中有影响力、有公信力、有管理能力的代表人士作为骨干,加强来沪少数民族人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会长火恩杰十分自豪地说:“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是深受信赖的调解员,是上海少数民族群众的‘娘家人’。”

    为改变基层民族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上海还在一些社区发展民族社工。浦东新区三林镇东明村住着60多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群众,为了增加他们对上海的归属感,浦东新区社区共融项目组派遣了两名大学生社工,在东明村开展了“您好!维吾尔”系列服务项目,他俩真心真情与专业细致规范的工作,深受维吾尔族群众欢迎。

    许多来沪少数民族群众对上海充满了热爱。世博会期间,来自32个少数民族的2375名少数民族同胞组成了上海市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不论刮风下雨、骄阳酷暑,每天巡视在上海的各个社区街镇,宣传民族政策、协调民族关系、监督清真食品,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关链接
· 上海通过制度创新打响一场保障房建设攻坚战
· 上海:工伤人员住院可享受伙食补贴等待遇
· 上海多渠道筹措的各类公共租赁房超700万平方米
· 铁路上海站为广大旅客购票支招
· 上海将扩大中职免费教育范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