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高原上的礼赞——献给工作和献身在西藏的英雄们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2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拉萨5月23日电(记者 王宏伟、尕玛多吉、秦交锋)喜马拉雅莽莽苍苍,群山起伏绵连,一座座高矗的山峰如无字丰碑,见证和记录了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在雪域高原上奉献、奋斗的中华各族儿女的英雄业绩。

    高山的巍峨映衬着英雄,英雄的高洁烘托着高山。

    高山仰止,那是人们借大山对英雄的礼赞。

    为了让西藏获得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克服千难万险进军西藏,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孕育了闪光的“老西藏精神”

    旧西藏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就像将枯的油灯,行将熄灭。新中国刚刚建立,党中央、毛主席旋即作出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人民解放军分别从四川、云南、青海和新疆四个方向挺进西藏。

    进藏的路途,既险又苦,“我们从昌都到拉萨,走了一年,饿肚子就饿了大半年,当时战士们主要靠野菜充饥,一人一年要挖400公斤的野菜。”进藏部队老战士、84岁的吴晨老将军回忆说。

    当时内地尚无通向西藏的公路,部队官兵一边修路,一边剿匪。为了打通进藏之路,战士们夜以继日地用绳索拴着身子在悬崖上开路,在冰河上架桥,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打通昆仑山、唐古拉山、二郎山、雀儿山等10多座高山,跨越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天险急流,征服了冰川、沼泽、密林、泥石流等无数障碍,完成了川藏公路这一世界公路史上的空前壮举。这条被后人称为高原“幸福路”的沿途,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官兵长眠于此。

    有人说,川藏公路是有魂的,这种魂就是一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

    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盖世英雄”的先遣连是当年进藏部队的一个缩影。1950年8月1日,为响应毛主席“进军西藏”的号召,新疆军区派出由汉、回、藏、蒙古、锡伯等7个民族136人组成的先遣连,在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的带领下,从新疆出发,向阿里高原进发。

    先遣连的官兵们在没有地图、没有向导、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徒步2000多公里,克服了严重的高山反应,横跨海拔6000多米的昆仑山和冈底斯山,60多名官兵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不辱使命,和后续部队一起解放了阿里全境,将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屋脊的屋脊”。1951年5月28日李狄三以身殉职,就在李狄三牺牲前5天,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西北军区授予先遣连“进藏英雄先遣连”的荣誉称号。

    1951年10月,解放军进驻拉萨后,18军政委谭冠三对官兵说:“宁愿饿断肠,不食群众粮;宁愿宿帐篷,不住群众房。”他带头严格执行政策,带领官兵军屯万里高原,亲自开垦并创建了“七一”农场,在沙砾中、沼泽地上种出了粮食和蔬菜,按党中央的规定做到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

    就是这位将军,后来在内地医院弥留之际,特地叮嘱家人:“一定要把我的骨灰运回西藏,让我永远和高原在一起。”1986年6月,将军之子谭戎生捧着父亲的骨灰盒,从北京来到西藏,了却了父亲的遗愿后,毅然加入了戍边的行列,与父亲同样选择了这条艰辛坎坷之路。

    无数参与西藏解放事业的先驱们,正是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成就了人生的辉煌篇章,为后人留下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为了改变西藏落后面貌,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抱着为国争光、为西藏人民谋幸福的情怀,登上一个个“珠穆朗玛峰”

    1959年,克松村99户农奴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牛羊和住房,揭开了西藏民主改革的序幕,历史性地成为第一批以自身行动埋葬黑暗封建农奴制的英雄。

    被压抑了千百年的热情像火山一样喷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松村翻身农奴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被压迫和奴役的农奴发出了翻身解放的第一声呼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推动了整个西藏民主改革的进程。

    崭新的制度唤醒了沉睡的心灵,百废待兴催生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西藏开始大发展,新西藏与新中国一道前行。

    历史不会忘记,在国家最困难的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登山健儿实现了人类从北坡首登珠峰的历史性壮举,给在困境中抗争的中国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激励。

    1960年5月25日,以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为代表的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是中国人首次站上地球之巅,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开创了中国现代登山运动乃至中国体育的新纪元。

    作为当年登顶珠峰的队员之一,贡布老人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激动不已。他说:“珠峰第二台阶被称为‘死亡线路’,不但人过不去,甚至飞鸟也无法穿越。技术娴熟、装备先进的欧洲登山家先后八次从北坡冲击珠峰顶均未成功,但中国登山队员在缺乏粮食、氧气等条件下,最终成功登顶,创造了一个奇迹,昭示了中国的力量所在。”

    登山壮举激励了整个雪域高原,一大批英雄登上了各行各业的“珠穆朗玛峰”。

    重点为了解决高原能源匮乏的严重局面而组建的西藏自治区地质大队,20世纪70年代被国务院命名为“高原英雄钻井队”。由于当时缺乏大型机械设备,作为钻井队的一员,中国首个藏族工程院院士、西藏自治区地勘局局长多吉说:“当时全体队员冒着严寒跳进搅拌池,几乎是在用身体搅拌水泥!”

    由多吉主持的羊八井地热资源勘探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羊八井高温深井成为中国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采地热井,结束了我国没有单井产量万千瓦级地热井的历史。2010年,多吉荣获周光召基金会“地质科学奖”。

    在上世纪中叶,西藏气象科学还是一片空白。1956年,年轻的陈金水从北京气象学校毕业后来到西藏山南泽当气象站工作,一干就是9年。1965年,上级调陈金水到唐古拉山南部的安多县筹建气象站。

    海拔4800米的安多,一个“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地方,年均气温零下30摄氏度以下,每年6级以上大风天达200多天,无霜期仅一个月,空气含氧量不及内地一半。没有宿舍,陈金水在帐篷里一住就是7年;没有值班室,他白手起家,自己动手打土坯垒筑;没有饮用水,他自己挖井。当年11月,这个被誉为“天下第一站”的气象站,将第一份气象电报从唐古拉山传到了拉萨,传到了北京。

    1980年,陈金水内调到老家浙江临安气象局工作,与家人得以团聚。然而8年后,陈金水再次踏上了高原征程。当记者问及为何再次进藏时,陈金水说:“我的心中装着对西藏人民的爱,对高原气象事业的爱,对在艰苦条件下默默奉献的新老同行的爱。”

    王玉山,被当地藏族群众称为“王科学”。1960年,王玉山离开河南家乡,来到西藏江孜县,一头扎进了高寒地区的冬小麦引种和高产试验工作。1975年王玉山带领同行们创造了冬小麦亩产805.5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震动了全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纷纷到江孜考察。1977年,王玉山和助手们又创造了亩产836.5公斤的新纪录。

    艰苦的条件和超负荷的工作,使王玉山患上多种疾病,他多次昏倒在试验田里。组织上催他去医治、疗养,王玉山却以“工作忙,离不开”为由婉拒了。1992年6月,积劳成疾的王玉山因病逝世。但他为高原留下了永恒的财富,至今仍在造福着西藏人民。

    在西藏,英雄无数。西藏45处烈士陵园中有5700多名烈士,另外还有许多无名烈士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在西藏,英雄无悔。被西藏人民称为好“门巴”(医生)的蒋英在临终时对女儿说:“我死后,将我的骨灰一半留在内地,一半送回西藏。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留在那里。”

    为了西藏的繁荣发展,新时代英雄给“老西藏精神”注入改革创新的新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西藏各级各类干部和高原建设者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发扬和丰富了“老西藏”精神的内涵。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是对孔繁森一生的写照,他用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篇章。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条件最为艰苦的阿里任地委书记,孔繁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服从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对基本情况有了掌握后,他对阿里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路。与此同时,为了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一个新的台阶,他计划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斯人已逝,光辉永存。沿着孔繁森的足迹,创造高原医学奇迹的李素芝、组工干部的典型祁爱群、援藏干部的典型彭聪恩……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开拓创新,为西藏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

    在西藏,一提到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广大军民无不竖起大拇指。30多年前,李素芝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在附属长海医院刚工作半年,就放弃在上海工作的优越条件主动申请援藏,成了西藏军区总医院一名年轻的军医。他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组织开展150多项医疗新技术,20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6项属国内首创、86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特别是他不畏艰难困苦,勇闯高原医学禁区,先后攻克了高原心脏手术和高山病防治两大世界医学难题。西藏急性高山病发病率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50%-60%,下降到现在的2%-3%,治愈率达到99%以上,驻藏部队连续10年没有一名官兵因高山病死亡。对此,李素芝功不可没。

    在西藏建设者中,援藏干部是在高原奉献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西藏察隅县委书记、广东第五批援藏干部彭聪恩,在援藏期间十分关心当地民生问题,他深入基层,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向百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摸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路,使当地的面貌发生很大改变。

    伟大的事业培育了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着伟大事业。在创造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个人物、一个个集体的极大付出与牺牲,是热血的奔涌,智慧的挥洒,更是精神的激扬!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十多万建设大军在“生命禁区”里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

    周玉成,一位心脏放有5个支架的建设者。身为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的他,指挥建设的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风火山隧道。为解决施工难题,他9次登上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这个隧道的成功施建,打破了西方专家所说的火车穿不过风火山的预言,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

    在建设新西藏的宏图大业中,数不清到底有多少这样的奉献者。他们习惯了吃苦,习惯了忘我。他们奉献甚至牺牲。他们融入了那片高原,他们的精神如同高原上的峰巅一般伟岸。

 
 
 相关链接
· 天津举行援藏人员座谈会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 六十年越千年――西藏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日报评论
· 六十年越千年――西藏和平解放60年经济快速发展
· 伟大转折 光辉历程—纪念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
· 发展进步的光辉道路——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 谱写雪域高原新篇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