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西藏自治区主席:现在是西藏历史上发展最好时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7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现在是西藏历史上发展最好时期
——专访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

    新华社拉萨7月15日电(记者 王宏伟 拉巴次仁 边巴次仁)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的和平解放。

    60年来,西藏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未来又将如何发展?针对60年发展进步、民生改善、援藏工作、旅游业、民族文化、生态环保等问题,新华社记者日前专访了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

    记者:作为西藏历史变迁的亲历者,你见证了西藏60年来的巨大变化,请问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白玛赤林:60年的历史变迁,60年的辉煌发展。今天的西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正处于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

    作为土生土长的藏族人,作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者,我为家乡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回顾60年的沧桑巨变,我有三点深刻体会:一是繁荣强大的祖国永远是西藏发展进步的坚强后盾;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三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是西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记者:西藏选择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特”在哪里?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并把它转化为经济优势?

    白玛赤林:中国特色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繁荣。

    西藏的特点是什么?总的来讲,“西藏特点”就是西藏所处的历史方位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特征。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就是符合西藏区域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

    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符合西藏实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路子。所以,在充分考虑西藏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必须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西藏拥有独具特色的矿产、能源、旅游、藏药、生物等多种资源,一定要围绕特色搞开发,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强大效益的规模经济,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关键要发挥西藏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同时也要发挥西藏人民勤劳智慧的民族创造精神,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发展路子。

    记者:近年来,西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哪些成绩?

    白玛赤林: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农牧民子女教育“三包”政策、免费的农牧区医疗保障政策等,一大批凝聚党和政府关怀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政策得到落实。

    现在,西藏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实现覆盖城乡的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顺利实现;西藏率先实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十一五”期间,我们以安居工程为龙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投入170多亿元,使27万多户、140多万农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在教育方面,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将“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年生均2000元,涵盖了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教育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并将学前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纳入补助范围。“十二五”末,“三包”经费标准力争提高到3000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记者:援藏工作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白玛赤林:从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算起,全国支援西藏工作已有16年,对口援藏无论在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还是在推进西藏社会长治久安方面,影响都是广泛而深远的。

    目前,西藏已经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体,以援藏资金和其他社会投资为重要补充的投资格局;同时,援藏工作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导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

    援藏工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拓宽了增收渠道,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16年来,经济援藏投向县及县级以下资金达到65.2亿元,占援藏资金的49%。

    记者:西藏近年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这些为西藏繁荣发展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什么?下一步还将着重开展哪些基础设施建设?

    白玛赤林:近年来,在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很快,这不仅明显改善了我们的投资硬环境,而且还大大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截至“十一五”末,青藏、川藏等干线公路基本实现黑色化,区内县通沥青路率达82.2%,乡镇通公路率达99.7%;初步形成以拉萨贡嘎机场为中心,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和日喀则机场为支线的5大民用机场网络;青藏铁路安全营运,拉(拉萨)日(日喀则)铁路已开工建设。西藏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7.4万千瓦,城镇化率提高到25%,乡镇通邮率、通光缆(宽带)率分别达到85.7%、88%,行政村通电话率达100%。

    虽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然较多,特别是交通、能源等瓶颈制约仍然突出。“十二五”期间,西藏将继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建设综合能源体系,大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记者:近年来,西藏旅游业在青藏铁路的带动下有什么新的变化?自治区政府对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还有哪些规划?

    白玛赤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青藏铁路通车以来,西藏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25万人次,年均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年均增长29.8%,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2.8倍和2.6倍。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依托资源优势,倾力打造“世界屋脊、神奇西藏”主题形象,深度挖掘文化底蕴、促进文化旅游“水乳交融”,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把旅游业建成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逐步把西藏建设成为文化魅力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争取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80亿元;旅游经济就业人数达到30万人。积极推进两个中心、两条旅游轴带、四条旅游精品环线和7大旅游区建设。

    记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西藏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措施?

    白玛赤林:西藏自治区立足区情,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西藏的生态环境。

    西藏确立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良好和建设生态西藏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在经济建设中始终坚持慎重发展工业的原则,明确禁止发展造纸、钢铁、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的工业,严格环境准入条件,杜绝环境污染重、生态破坏大的项目进入西藏;西藏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4个主体功能区,并明确了各区的环保要求;在审批重大建设项目时,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西藏大中型建设项目执行率达100%,较好地落实了“环保第一审批权”。

    只要是对生态有影响的项目,即使是挖金子我们也不干。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了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和砂铁资源的决定。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目前西藏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迄今为止,西藏仍然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记者:西藏在继承、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白玛赤林:近年来,我们始终把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历史使命,大力推进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保护工作,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继承、保护和弘扬。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目前西藏共有14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基本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所有种类。截至目前,西藏共有2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7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文物保护方面,投资3.8亿元、历时7年的三大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已竣工,投资5.7亿元的“十一五”22处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目前全面开工,已完成项目20个。

    目前,西藏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各类文物点428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遗产的保护工作,继续实施“重点项目保护计划”,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全面推进“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建设。

 
 
 相关链接
·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交通建设成就展在拉萨开展
· 西藏首条高速公路—拉萨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竣工
· 西藏“六地一市”行政区划图和地形图编制完成
· 60年西藏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提升到11.91%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