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春华秋实 谱写新篇—基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4月04日 18时16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4月4日电(记者 许晓青、孙丽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后,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回顾改革实践之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我国文化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空前繁荣。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精品迭出

    一年一度的清明假期,原本是电影淡季,但今年走进全国各地的电影院线,人们发现风格迥异国产片及合拍片已是“春色满园”。《星星的孩子》《车在囧途》《绣花鞋》等新片令人目不暇接。尽管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即将携3D概念上演“王者归来”,但中国国产电影显然是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首映,上海影城的排片表上只有它一枝独秀,大厅小厅全排满,创纪录的高票房保持了十多年,不过这样的纪录,最终还是在2009年被我们的国产大片《建国大业》打破。”上海影城总经理朱春豪自豪地说。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创建的首家多厅影城,上影集团下属上海影城是见证中国电影产业改革与发展的一扇窗。

    2002年,中国电影票房不足10亿元,国产片年产量仅百部左右,全国城市影院银幕也就1400多块;伴随文化体制改革步步深入,到2011年,中国电影年产量达791部,票房131.15亿元,银幕超过9000块。从星罗棋布的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到星火燎原的乡村电影放映点,花5元至30元不等,就能看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唐山大地震》《辛亥革命》等国产大片的“阳光场”。

    不仅电影创作出现“井喷”,近年来,在全国文艺界涌现了一批精品佳作,歌剧《图兰朵》、京剧《贞观盛事》、川剧《变脸》、话剧《立秋》、舞剧《大梦敦煌》、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电视剧《亮剑》等都是杰出代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体制改革催生的“婴儿”。

    2011年,四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最终问鼎。评委们指出,长篇小说的兴盛是新世纪中国文学复兴的缩影。

    著名作家王蒙在谈及文化体制改革时曾多次强调,一定要创作出真正受人民欢迎的文艺作品。

    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也兼顾了人民群众雅俗共赏的多元需求,近年来话剧、相声、东北二人转等演出持续升温。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国字号”军团精品迭出,北京人艺推出的明星版《原野》《窝头会馆》一票难求。与此同时,一批来自民间的小剧场工作室十分活跃,《恋爱的犀牛》《21克拉》等在京沪等地场场爆满。

    激发每个文化人的艺术活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激发每个文化人的艺术活力与潜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2011年,西方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首次推出中文版,在各地巡演190场,吸引了逾25万观众、创下8000万元的高票房。鲜为人知的是,这支生龙活虎的音乐剧团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首次“跨界”的电视人。

    “电视人也完全有能力做好音乐剧,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司化运作模式激发了大家的创造力,也锻炼了面对市场的胆量。”全程参与制作《妈妈咪呀》的亚洲联创公司副总经理马晨骋告诉记者。这位“80后”电视人2012年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中文版音乐剧《猫》的制作。

    改革越深入,行业发展就越有动能。在长春、在上海,老一辈电影人还依稀记得当初刚刚宣告改革试点时的忧心忡忡。一眨眼10年过去,“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扶上马、送一程”的转企改制,兼顾了各方利益,得到了各年龄层从业人员的理解。

    199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政府支持下踏上改革征程,传统事业单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随后全国电影系统的第一家电影主题公园、第一个农村电影创作基地等都诞生于此。

    2004年,上影顺利完成涉及下属11个事业单位、2545名职工的整体转企改制工作。2011年,上影集团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9亿元,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2011年,上影、长影等共同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探索了一条新的市场化之路,其艺术感染力获得肯定。目前依然活跃在一线的老电影人坦言,“精神头比年轻时还足”。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分析,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大量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源涌入文化产业领域,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化“航母”追求自信自强

    统计显示,“十二五”规划起步之际,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千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590家完成转制,地方3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595家完成转制。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通过转企改制和资源重组,一批具有龙头地位的文化“航空母舰”初具雏形。截至去年三季度,全国已组建了50多家演艺集团公司。

    文化“航母”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还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印象刘三姐》《功夫传奇》《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艺作品引起世界关注;“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感知中国”等一系列文化“走出去”的品牌,在海外知晓度和口碑明显提升;一批有实力的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今年4月即将开幕的伦敦书展上,已拥有200多个品种、覆盖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流图书市场的“文化中国”丛书,将再次代表我国出版界参展。这个由上海出版界精心培育近10年的图书品牌,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良好效应。

    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一直走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安徽出版集团在推进体制改革过程中,赴俄罗斯、东欧等地设立印刷工厂、分销渠道等。总裁王亚非说,转企改制、上市融资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推动文化“走出去”。

    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文化贸易继续显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98.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文化服务进出口7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联合国五大机构发布的“创意经济报告”指出,中国创意产品出口增长“引人注目”,已占全球市场的五分之一。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太原举行

    新华社太原2月18日电(记者 隋笑飞)2月17日至18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太原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要求,以组织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重要抓手,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毫不动摇地把文化改革发展继续推向前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长春在批示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日益完善,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发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 >>>详细阅读

四部门通报表彰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新华社太原2月17日电 2011年以来,各地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表彰先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对已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的17个省(区、市)和148个市(州、盟)予以通报表彰。

    中宣部等四部门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学习借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的宝贵经验,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力争如期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创作生产又好又多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江西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在南昌举行
· 文化部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
· 文化部:确保如期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
· 江西省召开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举行
· 李长春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