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合唱的力量——中国合唱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29日 07时18分   来源:光明日报

    “从心灵出发,必将到达彼心深处”,这是乐圣贝多芬对于合唱艺术的精炼概括。作为一门“通码艺术”,合唱突破了国界、语言、种族和年龄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创造了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形式。国家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合唱这一最具群众基础、参与性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国家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具群众基础、参与性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合唱在中国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日前来自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官方消息,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国际国内报名团体破纪录地高达166个,报名人数近万,可谓盛况空前。更加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国际合唱节这一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合唱节,今年还牵手全球合唱界最权威的组织——国际合唱联盟,将世界合唱峰会带到北京,联盟也将深度参与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各环节,使合唱节成为国际顶级的合唱艺术盛会。

    合唱就是这么奇妙

    合唱是一门“通码艺术”,以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特殊魅力把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连接到一起,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能全民参与的音乐艺术形式。合唱中也蕴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受其滋养,并反哺给国民丰富多样的精神满足与享受。

    ⒈无须“解码”的独特艺术

    今年4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观看了“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国之夜”演出,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令德国观众倾倒。缀耳环、戴项圈的侗家女在叮叮当当的银饰碰撞声中走上了舞台,一时间人类的情感、悠扬的音乐和大自然的美妙声响高度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来自大山深处的侗族姑娘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合唱,传递出了一种无须“解码”的美妙情感。

    享誉全球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每次到访中国,都掀起旋风般的热潮,他们的德语、拉丁语的美妙歌唱,也同样无须“解码”,就能反复震撼东方人的心灵。合唱就是这么奇妙——乐圣贝多芬曾说过,从心灵出发,必将到达彼心深处。没有国界、语言、种族和年龄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合唱属于大众,属于全人类。

    ⒉塑造精神的心灵鸡汤

    合唱还具有塑造精神世界、进而改变社会的魔力。著名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问题多多的桀骜少年遭受贫困等问题的多重打击,却因为合唱的魅力而拥有了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成长为人格健全的栋梁之才。法国有评论家这样赞美这部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促发了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数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

    如果说电影终究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内,备受吸毒等犯罪现象困扰的南美小国委内瑞拉则是现实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何塞·阿布留博士毕生的事业就是为贫民区的孩子提供免费的音乐训练,让他们远离街头的毒品和枪战,并能在音乐中得到熏陶和进步。如今他的社会实践已经闻名全球,只有3000万人口的委内瑞拉拥有了150个青少年音乐训练中心,100多支青年乐团,数百支少儿和儿童乐团、合唱团。

    “放牛班”的孩子们因为合唱、因为音乐得到了救赎。合唱乃至音乐带给委内瑞拉的不仅仅是犯罪率的大幅降低、控毒的成就和国际形象的提升,更带来了孩子们的快乐和人生的改变。

    3.优秀文化的传承纽带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曾参加过合唱。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合唱艺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歌》、《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荡起双桨》、《大海啊,故乡》、《春天的故事》、《复兴之路》等优秀合唱歌曲是中国在不同年代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对于建设共和国的精神家园起到了潜移默化但绝对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际合唱节资深评委、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先生认为合唱有着极佳的社会意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合唱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具有抒发感情、强健体魄、联络友谊、和谐人群的功能;合唱艺术是追求高度和谐的公共艺术,不仅能使参与者从中得到美的艺术享受,陶冶高尚的情操,而且可以振奋精神,焕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世界“第一”的合唱大国

    从数据上看,我国已经跻身世界合唱大国行列,甚至可以说是“第一”大国。国际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合唱事业也赢得了世界的承认与尊重。不过,合唱大国和合唱强国恐怕并不能画上等号,这中间的鸿沟,也是合唱能否成为文明国度“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⒈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

    合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形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全国各地,学校、机关、工厂、公园、街头及农村,几乎每天都有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合唱活动,群众性的歌咏活动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中国国际合唱节以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组等有影响的合唱展示平台的创设,正是顺应了这种要求。近年来,不少合唱团水平精进,在国际赛事中多次夺取大奖。

    合唱高速良性发展的源动力来自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不同领域文化的形成与提升,热爱和参与合唱活动的人群日益庞大,在我国热衷于合唱艺术的人群呈几何级数上升。据中国合唱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数以千万人参与各类的专业和业余合唱组织,而一些合唱比较发达的省份也往往是改革开放最为前沿的区域,数字更为喜人,如广东省具有成建制和规模的合唱团队就超过一万支。

    ⒉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如果按照中国合唱协会2011年的统计数字,我国有数以十万计的专业和业余合唱组织,若每个合唱团平均30人规模的话——也就意味着我国有超过300万常年活跃的合唱参与者。单纯从数字上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合唱大国。

    中国合唱独占世界鳌头的不仅仅有人数的绝对规模。合唱交流平台的增长速度比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还要令人眩目。以国内最顶级的合唱节——中国国际合唱节为例,自1992年该节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参赛队伍从第一届仅有17个合唱团总人数897人,发展到第十届73个合唱团总人数4076人。截止到第十届,参赛团队共547支,参赛总人数28101人。今年,在中国国际合唱节创设整整20年之际,第十一届报名参赛团体就达到166个,人数近万人,真正实现了全新的跨越。

    ⒊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合唱艺术千年的发展基本都是建立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直到上个世纪末期,世界开始逐渐领教中国合唱的独特魅力。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高校学生合唱团在国际比赛中扬名天下,以杨鸿年教授的国交少年合唱团为代表的童声合唱团也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由德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的世界合唱比赛看到中国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在中国厦门和绍兴分别举办了两届,上百支合唱团参加,盛况空前。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指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合唱节——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合唱艺术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国家主渠道作用。在文化部的支持下,中国国际合唱节与国际合唱联盟已经缔结为战略伙伴关系,并将共同主办世界合唱峰会。据悉,国际合唱联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国际合唱界专业组织,在全世界拥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和最权威的专业背景。合作关系的确立标志着国际主流合唱界对中国国际合唱节艺术水准和运营管理水平的高度肯定,也反映了国际合唱界对中国国际合唱节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的愿望。

    通往合唱强国的路程

    “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不是合唱强国”——这是一位中学教师在一次合唱领域的国际交流之后发出的感叹。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就整体水平和音乐修养而言,我们确实和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少差距,这种可以全民广泛参与而又成本相对低廉的艺术与娱乐形式,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⒈需要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

    只有在国家层面涉及文化、教育等多部门的顶层制度设计,才能回应国民基础音乐素质、政府扶持的方式方法、普及教育和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我国为数众多的合唱团是社区自发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客观上看,我国各类艺术院校可以为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储备大量人才,可以为学校、社区的合唱活动提供服务。同时,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银发经济”势必催生银发文化的服务专业化,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精神享受和幸福感的合唱艺术前途无量。可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由于经费、人才等多重原因,许多合唱团体仅仅停留在低水平的简单聚集齐唱,他们迫切希望有更高水平的指导、更高水平的培训、更多的比赛、展示等机会,调研中,城乡合唱团普遍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场地”、“人才”、“经费”等问题上。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文化布局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门类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合唱发展缺乏人才、经费等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⒉缺少有国际影响的民族品牌

    几乎所有合唱强国都有自己的品牌作为抓手。法国的“快乐之心”不仅名字上道出了合唱给心灵带来的快乐,更聚集了一万五千名合唱活跃分子,还将法国合唱的“软实力”进行辐射,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合唱品牌之一。瓦萨合唱节是芬兰政府大力支持的系列国家级节庆活动,无疑也是芬兰的一张名片,一个平台,一个品牌,和诺基亚一样,是芬兰的“软实力”。德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是一个私营机构,近年来发展迅猛,在中国的“吸金”能力极强,浙江绍兴不得不为其品牌和号召力付出巨资。

    和国外同档次同类型音乐节、艺术节相比,我国的合唱品牌还有相当距离。以国内唯一的国际合唱节、即由文化部所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主办的中国国际合唱节为例,其自营收入比例较高,而政府拨款和社会赞助严重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快速稳定发展。欧洲主流的音乐节和艺术节都有国家(联邦)层面的财政支持和省(市)层面的财政支持,财政拨款平均约占总预算的30%强,加上稳定的私人及企业捐赠与良好的票房,构成了稳定的发展保障。前几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都曾得到有关部门的少量资助,但一则力度较小,二则确定拨款的时间太晚,均令政府的扶持效应无法最大化。

    ⒊发展面临三块“拦路巨石”

    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资深评委、著名合唱指挥家、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孟大鹏先生一直幽默形象地用三块“巨石”来形容中国合唱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他心目中第一块“拦路巨石”就是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功能的缺失:现行义务教育加高中教育大纲里,不教乐理、不教识谱,少唱歌,只搞欣赏,直接导致中国的孩子普遍不识谱。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合唱团排练的品质,降低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合唱团成员参加合唱的乐趣。而反观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合唱全面引进课堂音乐教育,至今又有了上百位合唱作曲家,因而也产生了不少世界一流的合唱团。

    而第二块“拦路巨石”说的则是合唱参与者对合唱作品版权的漠视。徐沛东等作曲家的“维权”行为已经敲响警钟,没有版权的保护,中国的作曲家便相当于“裸奔”,创作对他们而言是纯粹的付出。对版权的漠视也让国外作曲家不愿把作品带到中国来,直接影响中国合唱团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可能性。有些合唱团体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长期使用非正规授权的乐谱,一则有许多错漏不准确的地方,直接影响专业水平的提升;二则在重要国际性比赛中有时会被直接取消资格,影响正常的国际交流,而且严重损害国家形象。

    第三块“拦路巨石”则和受众传播有关,孟大鹏认为“群众歌咏”与“合唱艺术”两个概念并不相同,我国现在的国情和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五八年大跃进时期已经大不一样,群众歌咏需要“转型升级”为合唱艺术,还需要艰苦细致的努力。

    三块“拦路巨石”归根结底,说的就是教育、培训和传播的缺位。其实中国合唱发展道路上的坎坷远不止这三块“巨石”:交流平台的薄弱,比赛设置的不合理,人才匮乏,宣传推广的落后,以及与文化产业结合薄弱等诸多问题都需要破解。

    对策与建议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十分需要有符合中国国家文化地位的优秀合唱作品、品牌合唱团体、国际合唱平台、举国合唱实力。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次调查特给出以下建议。

    ⒈强化国家战略,打造民族合唱品牌

    在文化多样性终将成为全球主流态势的21世纪,中国合唱也同样要传递出中国自己的声音,需要有国家级的合唱平台、国际级的文化“助推器”。传统的基于欧洲文化的合唱艺术版图格局已经被多元文化所打破,文化多样性在国际合唱界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合唱艺术相结合,进而为世界合唱的发展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这其中有着广阔的天地。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从第五届开始就主持中国国际合唱节的筹划运作。他认为,中国国际合唱节非常符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能有效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推动中国合唱艺术与世界水平接轨的国家平台。中国国际合唱节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不仅对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具有标高和示范意义,还对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积极作用。张宇建议,国家应支持和尽快批准设立中国国际合唱节基金会,以便依照国际惯例建立起推动合唱节和合唱艺术发展的长效机制。他认为,中国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专业的合唱节基金会,不仅不符合合唱节发展的需求与规律,而且也与中国作为一个合唱大国的地位十分不相称,更将严重制约中国走向合唱强国的进程。

    ⒉将合唱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服务中实现引导

    作为一项群体性文化活动,合唱也可以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条途径,通过普惠性的文化服务,实现有效的正面引导。当前是社会矛盾多发的拐点期,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健康向上,能带给人幸福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去除消极情绪,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建设,同样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课题,应以人民真实普遍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科学运筹,使公共财政和国有文化机构推出的主要文化产品与服务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服务型政府的效能。

    ⒊鼓励原创,丰富合唱的时代内涵

    与时俱进地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是合唱能够发展的关键。中国国际合唱节资深评委、著名合唱指挥家吴灵芬回忆,以前外国评委们来到中国,几天下来都会唱《嘎哦丽泰》、《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经典歌曲,但也就仅止于此,说明以前中国能够推向国际的作品贫乏和重复。她认为,量身制作才能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合唱团、不同层次的作品要求。一首中国原创合唱歌曲能在全球范围内为各国合唱团传唱,其文化传播的意义十分深远。

    各国合唱的发展都伴随着原创作品的大量涌现。在合唱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世界各主要大国都拥有自己的合唱艺术,与民族音乐、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爵士蓝调等风格的融会贯通,让合唱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庞大,兼容并蓄成就了合唱艺术的有容乃大,不断涌现的原创作品也体现了时代内涵。如在美国,蓝调风格的格什温合唱改编曲、好莱坞电影音乐甚至流行音乐的合唱改编蔚然成风,亚洲各民族的作曲家也改编、创作了大量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当代说唱风格的合唱更是遍地开花,红遍全球。

    ⒋加强合唱的国际交流

    当前国内合唱活动热情高涨,加强和促进国际间合唱交流,推动中国合唱“走出去”,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快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实现合唱的跨越式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显得尤为必要。

    政府主导、国家骨干文化企业运作的国家级合唱艺术节可以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文化外交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发挥市场主导优势,为国内外合唱爱好者搭建优质、高水准的平台,把国外优秀合唱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⒌促进合唱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本身和文化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旅途中感受文化,文化也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旅游者。合唱因其天然“成团”,成为了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最好载体,可以探索通过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合唱交流和发展的新途径。与此同时,合唱的传播及相关产业在21世纪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合唱与旅游、出版、互联网、会展等产业的融合正方兴未艾。

    合唱事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合唱力量,不仅是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化产业的一片辽阔的“蓝海”。(执笔人:李志伟、白勤) 

 
 
 相关链接
· 西安:合唱音乐节唱响国庆
· 40位台湾青年组成的合唱团卢沟桥畔唱响抗战歌曲
· 北京市庆祝建党90周年红色经典合唱音乐会举办
· 第二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启动
· 第二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启动
· 第四届海峡两岸合唱节在新竹市举行颁奖暨闭幕式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