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冰海初探——记第五次北极科考队驶入北极浮冰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7月21日 15时19分   来源:新华社

    7月21日,科考人员在调试设备。7月21日14时,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极楚科奇海域布放了一套海洋潜标系统。海洋潜标系统是海洋环境观测的重要设备之一,用于长期连续获取水下不同层面的海流、温度、盐度、深度等海洋环境资料,具有隐藏性、稳定性和机动性好等特点。据悉,布放潜标后,科考队将乘坐“雪龙”船一路向西北航行进入俄罗斯北方海航道。新华社记者 璩静 摄

    新华社“雪龙”号7月21日电(记者 璩静)7月20日至21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在北纬70度、西经162度左右的海域遇到浮冰带,这也是本次北极科考起航后首次遇到浮冰。

    20日下午14时起,“雪龙”号向北行驶,正前方的海面上逐渐出现大片白色浮冰,一条绵延几十公里的浮冰带延伸到天际线尽头。在海水和海风雕琢下,白色浮冰看上去冰清玉洁,而水面下却透着悠悠蓝冰。大的浮冰有足球场般大小,面积小的只有一两平方米。

    首次看到浮冰,很多第一次参加极地科考的队员都很兴奋,毕竟从来没有在茫茫大海上看到这么多的冰块,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到视线最广阔的六层驾驶室拍照留念。与队员相比,正在值班的大副朱利却不敢有丝毫大意,他一直盯着海面,不时举起望远镜观察冰情和水道情况,指挥“雪龙”号尽可能避开坚硬大块的浮冰。

    漂浮在湛蓝大海上的冰块固然美丽,但会在风和洋流的影响下不断漂移,威胁到科考队员的海洋调查作业。在浮冰密集的海域,科考队员进行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调查采样时,连接入海仪器的钢缆一旦被浮冰卡住或缠住,极易导致钢缆断裂、仪器损坏,甚至人员受伤,十分危险。

    20日晚20时左右,“雪龙”号进入浮冰非常密集的海域,浮冰密集度已达70%至80%,大量随波逐流的浮冰密密麻麻地将“雪龙”号团团围住。越往北走,浮冰越多且厚度逐渐增大,此时船速已降至四五节。22时,“雪龙”号到达作业站点,中甲板作业区的队员反复确认周围没有浮冰后才把采水仪放入水中。在后甲板作业区内,作业班长与驾驶台经过多次沟通,在“雪龙”号船体向东稍稍移动后,见缝插针地找到一块水域,把用于采泥的箱式取样器和重力取样器分别放入水中。

    整个午夜,在船舱内都能听见船体与冰体碰撞时发出的“嘎吱嘎吱”声,船体也持续不规律地晃动。船长王建忠说,冰区航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浮冰对船体的损伤,要根据浮冰密集度选择安全航速,同时要绕开大冰或用船头挤开浮冰。作为我国极地科考唯一的破冰船,“雪龙”号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1米厚的冰层前行,所以目前遇到的浮冰不会损伤船体。

    从目前卫星云图显示的海冰分布情况来看,第五次北极科考队作业区的浮冰密度较往年严重一些,但总体上仍属于常态。

    “在风力和海流影响下,北冰洋浮冰密集区每刻都在变化,一些以往没有浮冰的海洋调查站位都遭遇了浮冰,给下一阶段作业带来困难。”第五次北极科考队领队杨惠根说,“目前,考察队一方面细化了各项安全作业措施,另一方面也根据冰情对部分站位进行调整,力争寻找一些浮冰较少、相对开阔的水域,确保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7月19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抵达北极圈内楚科奇海域,并进行海洋调查。新华社记者 璩静 摄

冰、火、水、雾、熊——北极科考安全五大考验

     新华社“雪龙”号7月15日电(记者璩静)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18名队员,已进入白令海进行科考作业。科考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北极之行也许不会碰上南极西风带那样大的风浪,但仍存在种种不可预见因素。

    “航程17802海里的科学考察刚刚开始,不容盲目乐观,不可预见因素对每位考察队员都是考验。”他说。 >>>详细阅读

北极科考:“雪龙”号在白令海海域进行综合测试

    新华社“雪龙”号7月8日电(记者 璩静)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经过6天航行,8日正接近白令海第一个定点作业站位。为确保站位作业顺利实施,科考队利用规避温带气旋的机会,提前进行海上综合测试。 >>>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中国科考队进入北极圈内开展科学考察
· 冰、火、水、雾、熊——北极科考安全五大考验
· 北极科考队展开第一次调查站位的观测与取样作业
·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
· “雪龙号”7月2日将起航执行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