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浪尖上的"英雄人生"—我国海上专业救捞队伍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8月25日 11时20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记者 林红梅、樊曦、高敬、高亢)洪水滔滔,群众被困。孕妇待产,伤者待救。8月16日至17日,两架直升机飞临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上空,救助人员从天而降,将106名群众从洪水的围困中解救出来。其中,有6名重伤者、3名待产孕妇和1名刚满月的婴儿。

    驾驶这两架飞机的机长分别是潘伟和许凡。这只是我国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从事的一起普通救助。这支队伍奋战在惊涛骇浪中,出入在滚滚浓烟里,10年里从险境中拯救了3.4万多人的生命,在当代和平时期,奏响了一曲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英雄人生”交响曲。

    在他们眼中,生命,高于一切。

    英雄人生

    许凡穿着重45斤的飞行服,汗珠顺着脸往下滚。酷暑的折磨,与抚顺上空积云密布的危险相比,不值一提。在类似的充满危险的救助中,这位今年刚33岁的机长,已经救了300多人。

    曾经有美国同行看到这么年轻的救助机长,一脸惊讶,难以置信他就是一次从大风浪中救起25人的机长。美国人充满尊敬地冲他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

    许凡所在的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是一个英雄的群体,全队158个人中,有83人获得了国家的各种荣誉。许凡深感自己的人生遇到了好机遇:“救人是一种充满激情的人生,我有条件享受激情。与同龄人相比,我很幸运,我没有把青春消耗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原飞行队队长、现任交通运输部救捞局总工程师潘伟,是许凡心目中的榜样,他驾驶救助直升机已救助了500多人。潘伟获得了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海上特别勇敢奖”,这个奖只发给世界上有特殊勇敢行为的人。丹东救助就是一次“生死考验”的救助:

    2010年8月10日,丹东暴发洪灾。潘伟驾驶飞机贴着山谷钻进山里,顺着河飞,找到被洪水围困的一幢小房子,将房顶上的4个人,救到安全的堤坝上。驾机返回时,山沟被低云封死,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潘伟两手紧握驾驶杆和油门杆,朝着雷达显示的不带雷电的积云钻进去,直升机剧烈颠簸,终于钻出了积云,脱离了险境,降落在丹东机场。

    令普通人惊叹的惊险救捞大片,对分布在1.8万公里海岸线上的中国救捞人来说,是他们常年进行的本职工作。救助飞行员是空中“雄鹰”,救助船长则是浪里“蛟龙”。

    北海救助局救助船长曹德广是“海上特别勇敢奖”的获得者,他和船员们在惊涛骇浪中对“利舟8号”轮的救助,充满艰险:

    2010年12月5日,“北海救111”轮顶着8级大风赶到出事海域,曹德广看到“利舟8号”轮的四个舱盖全部被风浪打掉,海水灌进了舱里,船正在下沉,6名船员站在船舷上求救。他驾驶船舶与风浪搏斗了2个多小时,抓住两个风浪较小的间隙,救助船靠上难船的同时,把救助船上的吊笼放到难船上,难船船员刚进入吊笼,马上起吊,救助船后退,所有的动作在一瞬间完成,6个人全部被救下来。50多岁的难船船长抓住曹德广的手,眼泪哗哗地流:“我以为不可能获救了。我也是干船长的,这么大的风浪,飞机出不来,船靠上来救人是不可能的。没想到你做到了。”

    在救助“冲得上去,救得下来”的同时,我国打捞系统也“潜得下去,捞得上来”。2007年3月,世界最大挖泥船“奋威轮”在天津港外主航道侧沉海里,打捞人员经过25昼夜的奋战,打捞出这颗碍航“炸弹”。像这样的沉船,打捞系统打捞起近百艘。

    使命回归

    烟台海域曾是救捞人的“痛心”之地:

    1999年11月24日,客滚船“大舜”轮在海面上挣扎了6个多小时后沉没,282人死亡。惨剧至今仍留在救捞人的心中:有100多人从船舱里跑了出来,死在离岸边不远的海水里,多是被冻死的。

    现场打捞组组长、时任交通部救捞局副局长孙富民的心天天处于煎熬中,他们是国家专业的救助打捞主力军啊!

    1951年8月24日,为打捞江海沉船,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在上海成立,新中国救捞队伍从此诞生。这支队伍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成长起来,几十年来,救捞的经费都由国家给予。1982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交通部要求救捞走“以经营养救助”的路子,救捞系统使出了浑身解数,只能勉强糊口,养不了救助,救捞进入了20多年的发展滞后期。

    2003年6月28日,我国救捞体制改革正式实施。分别组建了北海、东海、南海三大救助局;原救助打捞局分别更名为烟台、上海、广州三大打捞局;上海海上救助飞行队也同时挂牌,我国立体救助体系从零启动。

    国家把承担人命救助职责的三大救助局和飞行队全部由财政出资养了起来,明确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救人。”时任交通部党组要求“建立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能起关键作用的专业救助队伍。”

    为了打造出一支不畏艰险的“铁军”,交通部救捞局发出动员令:以军事化管理为抓手,实施准军事化训练,目标浓缩为两个字:“救人”。“以经营养救助”的方针,从此画上了句号。

    北海救助局应急反应队救助员王海杰第一次潜水训练时,心里充满了恐惧,趴在海里10多分钟不敢动。在队长手把手的带动下,王海杰迅速成长起来。他曾经下潜到翻扣的渔船里,闯过道道难关,救出4名渔民:

    2011年10月9日,“辽丹渔26628号”渔船突然被一艘货轮撞沉,翻扣在大海里。王海杰潜水下去,摸到船舱门口,发现渔网、菜板等堵住了舱门。他先把渔网缠在一起,避免渔网漂浮缠住自己,再把生活用具清理后,发现一块2米见方的水泥板横在门口,怎么都搬不动。他侧身从水泥板侧缝里爬了进去,终于把水泥板顶开,用木板固定起来。来到楼梯口,王海杰一阵惊喜,他看到4个被困在船舱里的人还活着!他给第一个人戴上头盔,那人紧紧抱着他,被他带出了水面。连续救出3个人后,他已经在水下工作了2个半小时,头晕恶心,体力不支。领导说:“你没劲了,换个人吧。”如果换人,需要重新熟悉通道,而难船正在上浮,随时有可能再翻过来,那时在船舱里的人必死无疑。他咬牙坚持着再进船舱,和第4个人刚回到救助船上,难船就翻了过来。好险啊!

    2013年,国际海事组织将2012年度“海上特别勇敢奖”颁发给了王海杰。

    不逐“利益”,回归使命,埋头救人,十年磨成一剑。今天的救捞兵强马壮:

    在装备上:国家财政出钱造船买飞机,救捞系统拥有专业救助船艇76艘、专业打捞船舶123艘,自有救助直升机12架。

    在空中救助上:拥有四支飞行队,在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琼州海峡、西沙等重点海域,救助飞机可随时起飞。设立了70个飞行起降点,初步建成了我国沿海陆岛空中救援网络。

    中国救捞具有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救助、水下潜水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在10年里崛起为一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海上应急尖兵。

    1973年10月9日,希腊籍货轮“波罗的海克列夫”号在台湾海峡遭强台风袭击遇险,向中国求救。中国却没有能力救助,难船在风浪中挣扎了24个多小时后沉没,14名船员失踪。

    今日的中国救捞在国际救助中大放异彩。10年来,共救助外籍遇险者5343人,救助外籍船舶348艘。其中,2006年5月救助越南渔民,是我国最大的一次海上国际救援行动。南海救助局船长彭建波指挥“南海救111”轮顶着台风航行200多海里,搜索70多小时,共救助遇险越南渔民330人。

    传播大爱

    南海救助局第一任局长尹干洪永远忘不了有一年夏季,一个在台风中获救的水手长:他紧紧地抱着一根木头,在海水里泡了48个小时,全身的皮肤已经泡烂,摸到哪就会掉下一块皮肉来。人处于昏迷状态,嘴里还念叨着:“我儿子还小,我不能死。”

    水手长的妻子领着两个儿子专程来看望救命恩人,两个孩子跪在船长面前:“叔叔,没有你们,我们就没有父亲,没有家了,让我们多跪会儿吧。”

    拉着两个不到10岁的孩子的手,尹干洪落泪了。从那以后,尹干洪经常对救助船员们说:“救助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如果放弃,是对顽强生命的不负责任。”

    许凡、王海杰等一大批80后年轻人,就在自己从事的救助职业的洗礼中,逐渐从骨子里喜欢上这一“挺爷们儿”的职业。

    曾经有公司开出高薪“挖”北海救助局救助船长曹德广,他拒绝了。他说:“钱多了,房子大了,一个人能住几平方米?普通人没有经历过我们经历的事,我们看多了生死。伸把手,一个人就活了,不伸手,就死了。多救一个人,就是多救一个家庭。”

    大爱,通过救捞人的一起起救助,正在向社会传播。

    2010年12月的一天,长兴岛海域有艘渔船出现故障。北海救助局船长史本东驾驶救助船,救下一名约40岁的男子。男子流着泪说:“我不想活了。”政委与他拉起家常,慢慢搞清了原由。这个男子的妻子卷光了他所有的钱,跟着别的男人跑了。男子打算把渔船卖掉,有了钱,买工具去杀了他们。史本东对他说:“我们冒着生命危险,费这么大劲救了你,你不好好活着,对得起我们么?”男子沉默了一夜,终于说:“我不去报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灭门血案,消失于无形中。

    有的人被救后,加入了救助人的行业。

    2005年12月4日,“振乐57”轮在长江口海域遇险,半夜时分,突然下沉。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长滕建新指挥“东海救131”轮强行靠上去。难船上的船员邹陈浩趁着救助船靠近难船的一瞬间,朝着救助船的甲板跳了下去。邹陈浩获救后,要求当救助船员,他激动地对滕建新说:“你们给了我生命,我要尽可能地去救助像我这样需要救助的人。”2006年年底,邹陈浩走进了东海救助局的大门,担任了救助船机舱里的轮机工。

    在传播大爱的同时,“吃皇粮”的救助队伍,把党和政府“一心为民”的理念,播撒进群众心里。

    砣矶岛上有位孕妇难产,潘伟驾驶飞机把她从孤岛救到蓬莱,孕妇在医院里生下一名女婴,父母给孩子取名叫“张知恩”。张知恩今年已四岁,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妈妈总对她讲要“知共产党的恩”。

    一些群众自愿投身到海上救助事业中。山东省长岛县南隍城村是个四面环海的小岛,在救助基地的指导下,2010年11月,岛上的志愿救助队挂牌成立。渔民宋云昌、肖本强、刘世仁等加入了志愿队。

    志愿救助队队长宋云昌参加过40多起救助,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2012年9月27日夜里。岛上村民赵培明吃火锅时,火锅爆炸,全身重度烧伤。海面正刮着8级大风,飞机无法出动,客轮全部停航。宋云昌和5名志愿者驾驶300马力的志愿者救助船,在黑夜里开出了码头。船长邹家友驾船顺着风走,凭借着对环境的熟悉,绕开水深流大的海域,3个小时后,终于把伤员送到了旅顺港。

    幸福来自真情

    许凡至今提起救生员王浩受伤的事,仍眼眶湿润。

    2011年1月17日,一艘渔船在距大连90海里的地方作业时,渔民姜峰的手臂被渔船起网机搅断。潘伟、许凡和王浩登上直升机,疾飞营救。王浩顺着绞车钢索下到渔船甲板上,为伤员套好救生套。就在起吊的一瞬间,钢索打弯摆动,被狂风吹着,向一名渔民的脖子上绕去!王浩手疾眼快,伸出左手,抓住钢索。渔船瞬间又被风浪扯到底谷,猛然下沉,钢索在王浩手上突然打了个结,将王浩的左手手指死死缠住。进入机舱后,许凡在驾驶舱里问他:“你有事么?”王浩满不在乎地回答:“没事儿。”潘伟和许凡放下心来,专心驾驶飞机飞回基地。

    下了飞机,许凡才发现,王浩疼得全身哆嗦,冷汗直冒。经医生诊断,王浩左手食指第一指关节粉碎性骨折,无名指骨折,小指神经血管坏死。

    “王浩说‘没事’,是怕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他忍受着剧痛替我们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兄弟情义和毅力!在我的眼里,他才是英雄。”许凡说。

    人间真情之花,在救助同事们之间绽放。他们有一个铁的纪律和默契:“每次出动救助,必须一个都不能少地平安回来!”

    有年冬季,一艘渔船上有2名渔民遇险,潘伟全神贯注地驾驶飞机,悬停在渔船上空。救生员孔伟抓住救生绳,下到渔船上。突然,绞车手冲潘伟叫起来:“快切断钢索!钢索缠在渔船桅杆上了!”潘伟脑子“嗡”得一声,如果不切断钢索,渔船将把飞机拽进大海,机毁人亡!如果切断钢索,孔伟将被巨大的钢索拖拽力量甩进大海中,必死无疑!

    “不能切!”潘伟冲绞车手大喊道:“听我的指令!放钢索!你指挥我,让我驾驶飞机沿着渔船逆时针飞,一边飞,你一边收钢索,将钢索从渔船上解下来。”

    飞机在机场落地后,机组成员们紧紧地把孔伟围抱在中间。

    救助人的真情付出,滋润着身边的亲人,令家人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

    船长曹德广与妻子孔令霞结婚11年,有个9岁的女孩,他们至今恩爱如初。孔令霞提到丈夫,就是一通埋怨:

    “女儿上幼儿园,上小学,报英语、美术、舞蹈班,都是靠我一个人接送;最不适应的是逢年过节,他在海上值班,都不在家;2011年春节,我带着女儿去老家给公公拜年,看到74岁的公公吃饭吃得很少。我想带公公到烟台的医院检查身体,公公说:‘我没事,我等我儿回来。’一直到4月30日,他的船才回到烟台。我们马上把老人带到医院检查。手拿CT片的结果,我们脑子蒙了,肝癌晚期!”

    孔令霞擦着眼泪,旁边坐着的曹德广也红着眼睛。找这样的丈夫过日子多苦啊,孔令霞的回答正相反,她觉得“甜更多”,因为丈夫“负责专一,一心为家”:

    结婚时,丈夫在妻子娘家附近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住房,方便妻子和娘家人互相照应。

    丈夫在医院里衣不解带,日夜守在病床前,伺候老父亲到去世。

    丈夫挣的钱一分不差地全部给了她,自己从来不花钱,连件新衣服都不让买。

    “和这样的男人过日子,我心里踏实。”孔令霞说。

 
 
 相关链接
· 海上救助机长潘伟救422人生还创我国最高纪录
·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2011年海上救助抢险综述
· 李盛霖:提高海上救助能力 支持救助飞行队发展
· 专业救助直升机进驻福州 加强台湾海峡的海上救助力量
· “鲇鱼”来袭 海上救助紧急撤离141名涉险渔民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