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走进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的精神世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10月29日 16时46分   来源:新华社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走进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的精神世界

    新华社青岛10月29日电(陈万军、李宣良、吴登峰、王庆厚)天空高远,那是山岳的情怀;

    百川激荡,那是大海的胸襟;

    在深海里,在大洋上,核潜艇基地官兵,用山岳般的担当,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用大海般的胸襟,守卫着祖国的安宁。

    “即使我倒下,也要倒在战位上”

    反应堆已经启动,核潜艇就要远航。

    一名年轻的士官抱着一台便携冰箱急匆匆登上潜艇,冰箱里装满了需要冷藏保存的药物。

    他叫郭金海,核潜艇机电部门电工班班长,这已是他第6次出海远航。

    前几天,艇长吴昌弟看望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郭金海,无意间说起潜艇又要远航。没想到郭金海一下子从病床上坐了起来:“这么重要的任务,咋不告诉我?”艇长看他着急的样子,赶忙解释说:“你身体免疫力低,到海上吃不消怎么办?”

    郭金海上次远航归来,身体内的白细胞数量还不到正常人的一半,不得不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郭金海向医生申请提前出院,医生断然拒绝:“如果白细胞数量再减少,谁也救不了你!”他急了:“请相信,我能挺得住!”

    “金海,你才30出头,身子垮了,后半辈子可怎么办啊?”听说郭金海要抱病出海,从未对丈夫说过“不”的妻子流下了眼泪,“你不考虑自己,也得想想孩子和父母啊!”

    是夜,郭金海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的思绪飞向了心爱的战艇,飞进了伴随他多年的战位。“我要跟战友们去远航!”他下定决心。在郭金海的一再请求下,专家们经过商议,决定破例给这名战士准备一个便携冰箱,装上需要用的药品,让他带到艇上。

    郭金海上艇后,战友们考虑到他身体虚弱,纷纷要替他顶班,郭金海却说什么也不同意。“我不是来看风景的,即使我倒下,也要倒在战位上!”远航一个多月,每天三更倒,每更8小时,他没落下一次。

    当年年底,他被评为“海军十大杰出青年”。

    走进核潜艇官兵的精神世界,总有一种大爱令人动容,总有一种选择令人钦佩。

    去年,士官倪江所在艇队担负战备值班任务。一天,正在工作岗位上的倪江突然腹部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诊断结果为肾结石,且结石较大无法自然排出,医生建议立即住院进行药物治疗。“需要20多天?现在部队训练正紧张,我可耗不起,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倪江问医生。

    “体外碎石手术时间短,但很痛苦,对身体伤害也大。”医生回答。“只要快,怎么都行!”倪江向医生恳求。

    可是,由于倪江体内结石部位比较特殊,医生认为风险太高,不同意为倪江进行体外碎石手术。没想到,倪江悄悄找了一家地方医院进行体外碎石。

    碎石治疗进行约10分钟之后停了下来,倪江忙问为什么,医生说:“已经达到了人体耐受极限,必须等身体恢复后再治疗。”

    倪江强忍疼痛,恳求医生:“我能忍住,请你继续!”

    手术继续进行。5分钟后,结石被击碎。

    “我还没见过你这么不要命的病人!”医生感慨。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在核潜艇官兵的词典里,没有退缩和畏惧。他们宁可自己千难万险,也要确保核潜艇安全无恙。

    一次远航时,核潜艇动力舱一个蒸汽阀出现泄露。200多摄氏度的蒸汽在高压下喷出,如果不及时排故,将酿成灾难性后果。

    官兵们都知道,动力舱里抢修,那是与死神掰手腕。紧急关头,机电长李胜弟第一个冲入舱内,紧接着操纵员张永才也飞身跟进。

    蒸汽水雾使得整个舱室一片模糊,根本看不清设备。李胜弟和张永才戴着石棉手套,顺着密密麻麻的管道一根一根地往前摸。石棉被烫的吱吱直响,皮肤被烤得钻心般疼。李胜弟、张永才全然不顾,终于找到故障阀。

    一圈、两圈、三圈……一直转了100多圈,两人终于将阀门关闭。而此时,他们的双手早已被烫得血肉模糊……

    “怕死别干核潜艇!”李胜弟舍生忘死排故几十次,每一次往上冲,挂在他嘴上的总是这句话。

    在使命与生命之间,核潜艇官兵用生命践行使命。

    就在那次创纪录的长航凯旋之际,官兵们驾驭着战艇回到祖国的怀抱。“勇士们,站起来接受祖国的检阅!”艇长孙建国发出动员。

    一听到“祖国”二字,身体已严重透支的官兵们瞬间精神抖擞,个个昂首挺胸,健步登上码头,疲倦的面容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面对高扬的五星红旗,官兵们热泪盈眶……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

    “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一辈子欠你的情。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

    在核潜艇艇员董福生的抽屉里,一直保存着一封自己写给妻子的“遗书”。

    其实,与其说这是“遗书”,不如说是核潜艇官兵对亲人爱的表达。

    走进核潜艇官兵的精神世界,总有一种深情令人感动,总有一种牺牲催人泪下。

    于勇从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分配到基地,第一次随艇远航执行任务时,一名老班长提醒他,要在出发前给家人写上几句话,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把要办的事情交代好。

    “刚开始我不理解,老班长笑着说,这是潜艇艇员的惯例。”于勇回忆,“等我理解了回过神来,心跳突然加快。”

    看着老班长坦然的样子,于勇很快镇静下来,一种光荣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于勇在核潜艇上负责反应堆的操纵。“整个艇的安全,甚至全艇战友的生命,都握在我们一双手上。”从那一刻起,于勇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一个月摸清管路,三个月成为骨干,一年内通过全训。

    经过艰苦努力,这些目标全都实现了。后来,于勇成为基地核动力操纵专家。可他内心最亏欠的就是妻子。

    那一年,妻子怀孕,由于过度劳累而流产。当时,于勇正在执行远航任务。

    两年后,妻子再次怀孕,因为同样原因再次流产。接到电话赶回家中的于勇,看着失声痛哭的妻子,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安慰,更不敢把第二天就要执行任务的事告诉妻子。

    第二天一早,趁妻子还没醒,于勇狠了狠心,和岳母说了声“我还有事,辛苦您多照顾”,就匆匆返回部队……

    “既然选择了核潜艇,就要爱她一辈子,忠诚她一辈子。”于勇说。

    机电长李云生在核潜艇上一干就是20年。2002年,执行远航任务的前一天,李云生的妻子从老家打来电话报喜:女儿出生了。他在艇上与战友们分享当上爸爸的喜悦。

    40多天后,远航凯旋的李云生却得到了一个噩耗:孩子因患黄疸夭折。

    2007年,李云生又一次执行远航任务。出航前,家里打来电话,告诉他父亲病危。他很想请几天假,回家尽一份孝。但他是机电长,出航前的准备工作繁多,实在无法向领导开口。

    远航归来,父亲已经去世。李云生来到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

    人生,总有一些遗憾无法弥补。使命在肩的一代代核潜艇官兵,把这样的遗憾深藏于心、默默承受。

    基地装备部副部长韩黎宾因父亲病危,请假回去探望。没想到,前脚进了家门,后脚就接到电话:“部队要远航”。看着昏迷不醒的父亲,韩黎宾知道这是他们父子之间的生死离别,他跪在父亲床前,紧紧拉着父亲的手,泣不成声……

    79岁的老母亲看透了儿子的心思,握着老伴的手说:“你让儿子走吧,他干的是国家的大事,咱不能拖后腿。”那一刻,韩黎宾发现昏迷的父亲眼角竟然流下了泪滴。

    远航归来,父亲的坟头已长出凄凄青草。

    婚丧嫁娶,这些普通人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事,发生在核潜艇官兵身上,竟是如此的酸楚悲戚,如此的曲折传奇。

    “核潜艇第一兵”刘忠文的婚礼定在了年末。良辰吉日,美酒嘉宾,新娘子已迎进家门,却不见新郎的踪影。

    万般无奈,刘忠文的父母硬拉着尚未出嫁的女儿套上“男儿装”,在众人面前来了个“姑嫂拜堂”。一个新郎缺席的婚礼,就这样开始了。

    而那时,刘忠文正随着核潜艇航行在碧海深处。他说:“婚礼是人生中的大事,但再大也大不过远航。”

    同刘忠文一样,核潜艇兵赵金平因为执行任务,先后三次推迟结婚。第四次,他的父母和未婚妻的父母都不干了,按当地风俗习惯,让新娘抱着一只公鸡入了洞房。

    而对于士官徐吉华来说,他的故事更具“喜剧色彩”。

    一次,徐吉华和妻子在武汉登记住宿,服务员在办理完入住手续后偷偷地报了警。当警察出现在他们夫妇面前时,拿着结婚证左看右看,怎么也不相信这证是真的。直到打电话到单位,才解了围。

    原来,他们结婚证上的照片不是俩人一起拍的,而是从两张不同照片上剪下来拼接到一起的。

    当年,徐吉华回老家结婚时,到镇上拍结婚照,可要一周后才能取。只有5天假期的徐吉华根本等不及,于是俩人各拿了一张一寸照片就到镇上办登记。在民政人员的“关照”下,他俩领到了结婚证,没想到却惹出这样的笑话……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我们是中国海军潜艇兵,航行在无边的海洋里……”一首官兵们深爱的《潜艇兵之歌》,唱出了他们的誓言和担当。

    “不是我们心中没有爱,只是我们对那片海爱得太深。”基地政委厉延明说。

    在厉延明的办公室里,一直保存着几瓶从大洋深处采集来的海水。采集大洋水,是他随核潜艇出征时形成的习惯。

    每当核潜艇航行到陌生的大洋,年过半百的厉延明都会像年轻的艇员一样激动:“大洋,中国核潜艇来了!”

    一瓶瓶大洋水,在阳光下发出晶莹剔透的光芒,那里有核潜艇官兵们的爱恋与梦想……

    “爱他,就得爱他热爱的核潜艇”

    听到汪东标在电话里说“要开始忙了”,李文珠明白,丈夫又要远航了。这是一名核潜艇战士和妻子之间的“暗语”。

    还在谈恋爱时,汪东标就跟未婚妻“摊牌”:“我们三天两头出海,什么时候出去,多长时间回来,都不能告诉你,你若能接受我们就谈下去……”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家的,绝不让你操心!”李文珠说。

    为了这个约定,李文珠用柔弱的双肩撑起家庭的重担。

    汪东标每次给李文珠打电话,她总是告诉丈夫:“家里一切都好,你在部队安心工作。”

    这次,是瞒还是不瞒呢?李文珠欲言又止。

    公公刚刚查出食道癌晚期。老人弥留之际,想见儿子一面。可丈夫说他“又要忙了”,这让李文珠两头为难。

    为了爱的约定,李文珠还是说出了每次通话她都要对他说的一句话:“家里有我,你放心!”

    凌晨4时起床,为婆婆和孩子做好一天的两顿饭后,李文珠骑上自行车穿过几十公里的山路,赶去县医院照顾公公。前后一个多月,天天如此。公公去世,丧事都是李文珠一手操办的……

    这样的生活,没有经历就不会知道其中的艰辛。

    作为一名90后军嫂,王欢欢一直默默支持丈夫张雷峰的工作。

    结婚后,王欢欢到部队探亲。直到这时,她才知道丈夫是核潜艇上的机电兵。她说:“过去,我很羡慕别人谈恋爱能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我们只能写信、打电话。但现在,我觉得我很自豪!因为我丈夫是中国核潜艇战士!”

    走进核潜艇官兵的精神世界,总有一种爱情顶天立地,总有一种付出荡气回肠。

    “爱他,就得爱他热爱的核潜艇。艇上的大事小事,他从不缺席。可家里再大的事,他永远是缺席的!”李希梅这样评价在基地当机电业务长的丈夫张恒志。

    生孩子时,是她自己挺着大肚子,艰难地办完所有住院手续。因为胎位异常难产,大人小孩都有危险,不得已才把张恒志叫回来,让他在剖腹产手术书上签字。第二天,他就又匆匆地到外地执行任务了。

    再次相见,已是半年后。还没说上几句话,张恒志就倒在床上睡着了。李希梅听丈夫说过,他在艇上当机电长,就没有脱过衣服睡觉,只要机器一有异常,他要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去。

    看着消瘦了一圈的丈夫,李希梅眼圈一红,轻轻地拉开被子盖在他身上。

    谈恋爱时,由于李希梅和张恒志不在同一个城市,她需要多次转车,花上大半天时间才能与他见上一面。为了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多呆几分钟,李希梅经常翻山越岭抄近路。走在这条“爱情小道”上,看着星光闪闪的夜空,李希梅觉得十分甜蜜。

    这样的快乐,没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生活苦点、累点,我不怕!我只是担心那个把潜艇看得比命还重的人!”李希梅说。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出事后,李希梅才知道,核潜艇官兵生死就在一瞬间。从此,只要丈夫一出海,她的心就一直悬着,并开始关心起洋流、台风、涌浪……

    “您是张恒志的爱人吗?首长请您明天到基地来一趟……”有一年元旦前,李希梅突然接到部队打来的电话,她瞬间就懵了。

    “不是恒志出危险了吧?”李希梅不敢往下想,可又忍不住在网上搜新闻、看电视,没有获得丈夫部队的丝毫信息。

    第二天,李希梅战战兢兢走进会议室。会议室里,还有其他十几名出海官兵的家属。看得出,大家的心都揪着,都在尽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这时,时任基地政委曲卫平走进会场:“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过两天,你们就能见到你们的丈夫了!他们现在正在返航途中……”直到这一刻,家属们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也是她们第一次知道远航亲人的归期。

    是夜,月色温柔。海风吹皱了港湾内的月光,传递着妻子们对大洋深处亲人的思念。李希梅这才发现,其实自己的心,早已随着丈夫一起远航……

 
 
 相关链接
·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官兵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 李学勇走访慰问基层部队官兵 共谱中国梦江苏篇章
· 四总部慰问参加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
· 马耳他武装部队官兵参观中国海军黄山舰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