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视点·标注2013:小人物 正能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29日 10时43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 刘敏、张志龙、白靖利、徐海涛)当负面消息接二连三在网络上曝光,总有一些“小火苗”在现实中闪烁;当一些人陷入道德焦虑,总有一些“正能量”激励人们前行。

    无私奉献的“扫桥爷爷”、“良心最重”的郑州“鸡蛋哥”……他们是“小人物”,却用最朴实的感情和举动,在2013年的年历上写下闪亮的一笔。

    记取这些“小人物”的“正能量”,一个现实意义是,我们看待这个社会时,少些悲观多些乐观;面对“帮与不帮”之时,能放下“心理包袱”伸出援助之手。传递“正能量”,你我都是践行者。

    刺痛与感动并存--“道德沙漠”不是全部图景,“平凡的感动”温暖2013

    年初,湖南娄底一名小学校长的名字响彻全城。

    杨建一,新化县上梅镇北渡中心小学校长,在歹徒拿起凶器刺向学生之时,奋不顾身上前搏斗。他的生命定格在60岁,精神却永远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中。

    近日,四川泸州,一位卖柚子的老大爷收到300元假钞欲哭无泪,十几个路人却纷纷将十元、二十元塞进大爷手中,告诉他“早点回家”。

    2013,正是这样一个个凸显“人性美丑、黑白善恶”的标志性事件,让人们怀疑一个时代的失范儿,同时更铭记了一些品格的可贵。

    在危难时刻、在平凡岁月,一些“小人物”用爱心或生命筑起“道德高地”。

    有一种温暖,叫做“数十年如一日”。一把扫帚、一座桥、一位老人的坚守。北京老人窦珍十一年如一日义务打扫过街天桥感动了一座城市,被赞誉“人之榜样,德之楷模”。

    有一种责任,叫做“生命至上”。高速公路上,一块5斤重的刹车毂碎片击碎大巴车玻璃,直刺司机宋丰升胸口。然而他依然强忍剧痛平稳停车,安全疏散37名乘客。

    有一种诚信,叫做“良心不能丢”。郑州个体户任庆河,在店铺面临拆除之时,守候数月只为将已售出的数千斤鸡蛋票兑给最后一位顾客,“人活一辈子,良心不能丢”。

    ……

    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当一些人质疑“我们的传统美德正在分崩离析”之时,身边的好人好事正在平淡无奇中生发。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壮志豪情,但就是这样一些最朴素的举动,折射出人性深处最闪亮的光辉。

    “在社会深刻转型期,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缺失,一些负面事件的确暴露出了‘道德的沙漠’,但这并非社会道德水平的全部图景。”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只要薪火不灭,美德就会传承。”

    遗憾与反思交织--用法律防范“破窗效应”,用制度成全“草根爱心”

    大多数人做好事并非有所图,而是出于人性的善良,但这种善良又是脆弱的。于是,一些人为各种好人好事而感动,需伸出援手时却犹豫再三。

    6月份,四川达州一位老人摔倒,三位小学生上前搀扶却反被诬陷。类似事件一再发生,不免刺痛人心:我们该如何守护孩子的单纯善良,将来谁又能“继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

    可叹的是,在“农夫与蛇”的多个先例之下,“破窗效应”有蔓延之势。公众甚至调侃,“不是老人在变坏,而是坏人在变老”。

    不要再让行善者“伤心”,不要再让好人“流泪”,成为每个公民心底的呼唤!

    “维护道德秩序,仅靠良知是不够的。”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所言:“张扬美德的做法应得到法律的保护,侵犯他人权益应当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责罚,这是一个底线。”

    惩恶扬善,是维护善良的应有之义;成全善举,也是政府和社会对于“正能量”的一种呵护。

    在我们的社会里,总有一些角落缺少社会关爱的“阳光”,是社会公益的能量给这些人带去希望。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来自草根的“正能量”受阻,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安徽宁国,一家论坛的爱心人士发起网络募捐救助尿毒症患者,却因当地政府“担心被人批评不作为”而流产;“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也曾诉说:“民间是鲶鱼,政府是鲨鱼,应互相弥补,而非排斥。”

    “面对善心,应当存有一份敬畏,存有一份感恩,政府部门也不例外。”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为‘草根公益’打开一扇窗,才能让社会的善、制度的善、个人的善形成合力,形成更大的‘正能量’。”

    力量与希望并存--让“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社会在“正能量”中前行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盏‘善’的小油灯,只是大多时候它在沉睡,等待人去唤醒。”一位网友说。“相信有一天会被身边的感动所带动。”其他网友附和。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正能量”带来的温暖往往比揭露更能激发道德意识。一个感人事迹的传播,不但能为社会带来一抹亮色,更能扫除人们心灵上的雾霾。

    “扫桥爷爷”离去了,但小区居民成立的“窦珍志愿者服务队”却接过爷爷的扫帚坚守在“爱心桥”上;网络上,人们对于“最美司机”的事迹转载超过千万次。

    每一次“痛心”和“焦虑”的背后,恰恰说明了善良并未走远。

    但面对倒在路中央的老人、面对伸手偷窃的小偷,我们如何能够将“正能量”从“心头”传递到“手头”?

    “要弘扬中国社会道德的光明面,使这些‘最美’草根的行为不再是孤立的、单个个体行为,使其演变成一个有组织的、更庞大的力量。”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除了加强引导传播,还应创造条件,让正能量持续存在并繁衍不息。”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10多年来,我们心中向善向上的力量在持续增长。尽管在网络时代,“坏事”往往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但有了以杨建一、窦珍为代表的“好人好事”,一种深埋心底的情感才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取得共鸣。

    当今社会,不少人对自己和未来感到迷茫,总觉得自己是小人物,成不了撬动社会的杠杆。其实,给自己一份勇气,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与其抱怨身边缺乏“真、善、美”,不如迈开步子伸出双手,唤醒心里的小芽:“做”永远比“说”更有说服力。

 
 
 相关链接
· 新华视点:追问“公款贺卡”浪费公共资源之弊
· 新华视点:聚焦中组部干部政绩考核新规
· 新华视点:公平税负 如何影响你我生活?
· 新华视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十大看点
· 新华视点:“双十一”盛宴 “人工造节”刺激了谁
· 新华视点:雾霾袭来 相关应急预案能否应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