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01日   来源:新华社

    六、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党,是经受了长期斗争锻炼的坚强的党。为了胜利完成这次代表大会确定的艰巨复杂的任务,更好地担负起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责任,我们必须研究新的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转变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观念和做法,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问题,从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新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应当体现这个指导思想。

    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必须全面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各级组织和党校,应当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经常地深入地向党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统一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使广大共产党员都成为自觉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的先锋战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模范。党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改革,克服形式主义,讲求实效。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封闭状态,禁止人们接触形形色色的思潮,更不能回避人们在建设和改革中产生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这就要求抛弃空洞乏味的党八股,用群众切身的经验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真正深入人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中,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这是件好事情,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现象。我们要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并且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各种有效形式和具体途径,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领域,激励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来。

    干部队伍的素质对于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具有决定的意义。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路线相适应,我们党提出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坚持革命化,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应当重用德才兼备、公道正派即忠诚于党的路线并能够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的干部,而不能重用那些只说空话,不干实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缺乏热情和责任心的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要看实绩,要以此为标准,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必须大胆起用那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实际贡献,得到群众承认和信任的干部。对其中优秀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压重担子。要爱护和支持在改革中勇于探索、创新的干部,允许他们犯错误,帮助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样做,才能使各级领导机构充满活力。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当前的重点是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年轻化,建议这次代表大会在这方面迈出较大的步子。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领导成员也要年轻化,但不能机械地要求省、地、县、基层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逐级递减。领导班子内部的年龄结构,要注意梯次配备。坚持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注意不同工作岗位的不同要求。这几年来,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很有成绩,各级领导班子基本上符合党的路线的要求。今后要继续充实、提高,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注意稳定。

    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重要。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要从中央做起。主要是: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定期报告工作的制度;适当增加中央全会每年开会的次数,使中央委员会更好地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建立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规则和生活会制度,使集体领导制度化,加强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约。地方各级党组织也要相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议事规则、表决制度和生活会制度。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明确规定党内选举的提名程序和差额选举办法。近期,应当把差额选举的范围首先扩大到各级党代会代表,基层党组织委员、书记,地方各级党委委员、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委员。要切实保障党章规定的党员民主权利,制定保障党员权利的具体条例。侵犯党员的权利,就是违反党的纪律,必须受到党纪处分。要疏通党内民主渠道和健全民主生活,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直接参与的机会。执政党的地位,容易在党内滋长脱离群众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对人民产生的危害也比执政以前大得多。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使党的作风建设的任务更加突出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的路线和政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过去那种高指标、瞎指挥的主观主义和强迫命令、动辄批斗惩罚等恶劣现象,已经大大减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积极地忠诚地为人民服务,表现了很大的实干精神和创造力量。就这些方面而论,应该如实肯定,现在我们党和群众的联系是大大地加强了。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实行党政分开,还将进一步防止党内官僚主义的滋生,使党成为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坚强力量。现在广大群众议论多、意见大的,是少数党员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干扰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败坏党的声誉。这是特别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严重问题。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之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整党是完全必要的。

    前几年的整党工作,成绩是主要的。同时必须指出,解决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经常工作,不可能靠一段时间的整顿解决所有的问题。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出来。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必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我们党正在领导改革开放,也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最重大的课题。应该作这样的估计:从总体上讲,我们党是能够经得起严峻考验的,是有力量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的;但也必须估计到,会有少数党员经不起考验。几年来,偷税漏税、走私贩私、行贿受贿、执法犯法、敲诈勒索、贪污盗窃、泄漏国家机密和经济情报、违反外事纪律、任人唯亲、打击报复、道德败坏等现象在某些共产党员中屡有发生。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有少数党员经不起考验而改变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也不能停下建设和改革去专门打扫灰尘,必须把反腐蚀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内反对腐败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容忍腐败分子留在党内,就会使整个党衰败。对经不起考验的党员,首先要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但经验证明,仅仅靠教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从严治党,严肃执行党的纪律。对于那些败坏党和人民事业的腐败分子,必须采取坚决清除的方针,一经发现立即处理,有多少清除多少,决不能姑息养奸。

    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地不是取决于党员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取决于他们执行党的路线的坚定性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长期以来,我们在吸收党员的工作中存在着忽视质量的倾向,有一部分党员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条件。因此,从严治党,除了必须把少数腐败分子开除出党之外,还必须着眼于对绝大多数党员经常地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党是工作阶级的先锋队,是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队伍。是党员,就必须符合党员标准,严格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对在党政领导机关工作的党员,特别是担负主要领导工作的党员干部,应该订立更加严格的规矩。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要经受牺牲个人生命的考验;今天,必须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共产党员同非党员相比,任何时候都必须为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地更多地牺牲个人的利益。共产党员的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这个地方。党章对党员的要求,当然不能要求非党群众做到,但党员必须做到。如果不能做到,不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经过教育,仍不能改正的,就要劝他们退党,或者从党内除名。劝退和除名是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对离开党的队伍的人,各级党组织仍然应当热诚地团结他们,不得歧视打击。他们还可以做一个好公民,有什么长处还可以发挥出来,有些人还可以继续担任适当的领导工作。我们还要把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不断吸收到党内来。扶正才能压邪。应当积极地及时地表彰有坚强的党性和自觉的献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模范地执行党的政策和完成党的任务的好同志。所有这些,都要作为基层党组织主要的经常工作来做,经常地进行教育,经常地加强监督,经常地开展批评自我批评,经常地整顿纪律,经常地清除腐败分子和妥善地处置不合格分子,经常地吸收优秀分子,经常地发扬正气和抵制歪风,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的领导机关有责任指导基层组织做好这些工作。这些经常性工作做好了,我们就有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将为我们党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一定要适应这一伟大的变革,把我们这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建设好。这样,我们党就能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

    七、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世界在发生巨大变化,人类文明在突飞猛进,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展现了新的前景。这一切都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都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抛弃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必然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必然要根据新的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当时,我们之所以必须把阶级斗争摆在中心的位置上,那是因为只有首先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使劳动人民政治上不受压迫,经济上不受剥削,才能解放生产力,现在不同了,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劳动人民已经当家作主,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直接的中心任务。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公有制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一句话,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标准就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因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进一步解放仍然受到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离开了生产力标准,用抽象原则和空想模式来裁判生活,只能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声誉。我们承认并且充分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反作用;但是,只有在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承认生产力是根本标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保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够真正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不致陷入主观随意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我们既不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手脚的教条,也不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必须在实际工作中鼓励探索和开拓,在理论研究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没有探索,没有创新,没有不同试验的比较和不同意见的讨论,我们的事业就没有生气。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振奋起全民族探索创新的勇气,是我们的理论和事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

    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同志是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赞成改革开放的;固守僵化观念的人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都是极少数。但是在我们党内,认识上的偏差是会经常发生的。同一个人,在一种情况下有这方面的片面性,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有另一方面的片面性。不要把思想一时跟不上改革步伐说成是僵化,也不要把思想解放中讲了点过头话说成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偏差和片面性的产生,说到底,是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克服的根本办法,是引导大家面向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口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很多,尤其需要全党同志加强团结,统一思想和认识,同心协力地开拓前进。党的队伍团结一致,生动活跃,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必定兴旺发达。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中国十亿人民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如此丰富生动的实践,为我们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当前,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状况,同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相比,是很不相称的。改革开放已进行多年,改革开放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仍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摆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高中级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同各条战线和各个地区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党正处在新老交替的重要历史时刻,大批新同志加入党的队伍,大批新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在这样的时刻,认清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新的大发展这个现时代的大趋势,向全党提出在实践中学习和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任务,并且建设一支包括大批新生力量的富有创造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意义更为迫切,更为深远。

    同志们!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伟大而艰巨的。让我们党同全国各族人民,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让我们大陆同胞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

    我们的事业是走向未来的事业。党和人民总是把自己的最大希望,寄托在代表未来的蓬勃向上的青年身上。中华民族的振兴,美好未来的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要靠全体人民的努力,归根到底,要靠广大青年继往开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同志们!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在世界各国人民为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所作的巨大努力的推动下,制止军备竞赛和侵略扩张,主张实现真正裁军和早日解决地区冲突的呼声日益高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苏最近就中导问题达成了原则协议,东西方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我们对此表示欢迎。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达成这种原则协议仅仅是朝着裁减军备迈出的第一步。军备竞赛远未停止。“热点”一个也没有消除,个别地区的冲突还存在着升级的危险。国际形势真正实现缓和,还将经历一个漫长、艰难甚至曲折的过程,各国人民仍须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将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努力推动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继续发展。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曾经震撼世界,增强了世界进步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必将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进一步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征途上,我们已经取得了第一步胜利。我们还要为夺取第二步、第三步新的更大的胜利而奋斗。我们坚定地相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