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概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6月26日 09时06分   来源:能源局

    (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发展迅速

    五年来,无论是传统能源结构调整,还是清洁能源发展,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电力工业“上大压小”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7210万千瓦,完成计划关停目标的140%,加速优化了电力工业结构。全国在役火电机组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由2005年的不到一半,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从370克下降到340克,累计节约原煤超过3亿吨。“上大压小”走出了一条电力工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山西省率先拉开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大幕,内蒙古和宁夏联手打造宁东-上海庙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河南、贵州、山东等省推进煤矿企业强强联合,极大地推进了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这五年,全国累计关闭小煤矿9000多处,淘汰落后产能4.5亿吨/年。形成了5家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9家企业煤炭年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千万吨级以上煤炭企业集团超过50家,产量达到17.3亿吨,约占全国的58%以上。

    水电发展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是我国水电建设规模和建成投产机组最多的五年。龙滩、景洪、构皮滩、拉西瓦、小湾、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先后建成,累计投产9000万千瓦。三峡左右两岸26台机组、1820万千瓦全部并网发电,累计发电量达到4500亿千瓦时。水电装机达2.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向家坝、锦屏二级、金安桥、官地、长河坝、沙沱、大岗山等大型、特大型水电站陆续开工。

    核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核准了13个核电项目,共34台机组、3702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8台、3097万千瓦,在建规模占全球的40%以上。三门、海阳和台山率先建设世界上首批三代核电机组。我国在运机组达到13台、1080万千瓦。投运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多项指标在世界核电运行者协会同行评估中居于领先水平。

    风电产业发展迅速。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累计达到3100万千瓦,连续5年翻番增长。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蒙西和甘肃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均超过500万千瓦,河北、吉林等多个地区装机超过250万千瓦。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在世博会期间并网投产,成为除欧洲之外世界上第一座海上风电场。总规模1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在江苏启动。

    太阳能产业较快发展。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有序启动,实施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建成27万千瓦示范项目。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0万千瓦,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光伏电池产业链,年产量已突破800万千瓦,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一半。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规模继续扩大,保有量超过1.7亿平方米。

    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节约近7亿吨标准煤。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2010年装机比重合计占26.6%,比“十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8.6%,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5年累计超过3万亿千瓦时,替代原煤1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亿吨。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和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高煤炭回采率和油田采收率,降低电网线损率,开展节能调度和发电权交易,对节能减排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4 2005—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
(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

    (三)坚持互利共赢,能源国际合作不断取得进展

    “十一五”是我国能源国际合作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国家能源局和有关部门、能源企业共同努力,大力实施 “走出去”战略,合作共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

    多双边合作机制建设与对话交流日益加强。我国参与的多双边能源合作机制达到60多个。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能源合作、国际能源论坛等组织的正式成员,是能源宪章的观察员国,与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双边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通过这些对话交流,落实了一批能源务实合作项目,宣传了中国能源政策,促进了互信与理解,为能源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能源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历经15年艰苦谈判,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终于尘埃落定,顺利建成;中亚天然气管道实现了双线贯通;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建成投运,二期开工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境外段同时开工。这些通道建成后,将形成年输油量5500万吨、输气量300多亿立方米的能力。深圳、福建、上海等LNG接收站建成投运。我国陆上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

    境外能源资源投资和勘探开发取得积极进展。五年来,境外油气投资累计达到720亿美元。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31个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建设、炼油化工和技术服务合同。初步建成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洲、中东和亚太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境外油气合作呈现出油气并重、海陆并举、常规与非常规资源并进的特点。开展境外能源合作的同时,大力支援资源国经济建设,帮助其解决就业、改善民生和提升产业水平,促进了共同发展。

    能源对外合作领域从油气扩大到煤炭、电力和新能源。神华、兖矿、内蒙古庆华等中央和地方能源企业,与俄罗斯、蒙古、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的煤炭资源合作,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核、中广核积极开展境外天然铀资源合作。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重大突破,电力设备已出口到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四)能源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使用效率,用无限的科技潜力改变有限的能源资源约束。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新的成果。“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列入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专项攻关形成了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理论等21项新认识,突破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等24项重大核心技术,获得162项专有技术和30项新产品新工艺。中国实验快堆成功实现临界,高温气冷堆试验示范工程即将开工建设。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60万吨煤制烯烃等示范工程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煤化工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大型能源装备具备自主化制造能力。二代改进型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核电控制系统、蒸发器U型管、应急电源、核级阀门等一大批核电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三代核电超大型锻件、蒸发器、主管道、安全壳等关键设备能够自主制造。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大型空冷和循环流化床等火电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兆瓦风电机组批量生产,5兆瓦风电机组已经下线。±800千伏直流输电和100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分别达到90%和67%。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实现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成功,LNG运输船和VLCC超级油轮实现“国轮国造”。国产600万吨成套采煤装备投入使用,1000万吨综采装备开始试用。重型燃气轮机和抽水蓄能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

    能源行业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国家能源局成立以来,通过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四位一体”的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开展能源科技成果普查,编制《能源科技发展指南》。设立39家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评选首届国家级能源科技进步奖。建立能源行业标准新体系,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电网等专项标准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累计发布了588项能源行业标准。组织了更加高效节能的700℃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研发联盟,开展了更具前瞻性的行波堆核电机组等未来能源技术研发。

    (五)加强民生能源工程建设,城乡居民用能条件不断改善

    2010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水平达到2.43吨标准煤,比2005年提高了34%;人均用电量3135千瓦小时,提高了64%;人均天然气消费量80立方米,是2005年的2.2倍。人均电力装机0.72千瓦,比2005年增加0.32千瓦,提高了80%;


图5 2005-2010年人均能源消费水平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农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5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323亿元,总投资1455亿元,提高了农村供电能力和用电水平,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每年约350亿元,解决了3000多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年利用量达到160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突破500万千瓦,增加了电厂周边农民收入。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利用太阳灶、太阳房和太阳能热水器。2010年又启动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010年农村人均生活用能量比2005年提高了55%。

    加快建设城市供热机组。五年来,在北方高寒地区建设了600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替代了大量燃煤小锅炉,解决了4000多万城市人口供暖问题。在北京等大城市推进煤电退城进郊,电代煤和气代煤采暖工程,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

    加快西藏电力建设和新疆能源开发。西藏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竣工,解决了西藏主电网覆盖的全部32个县、17万户、76万人的用电问题;克服高原施工困难,建成11万千瓦燃油应急过渡电源和单机18万千瓦的燃气机组;开工藏木水电站,建设青藏联网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供电问题。这五年,在新疆开工建设700万千瓦燃煤电站项目;在南疆三地州建成了17万千瓦应急燃机电源;实现了新疆电网与西北750千伏主网互联;实施“气化新疆”工程,北疆三条天然气管线陆续建成,南疆气化乡镇工程全面展开;新疆作为全国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开发步伐加快。

    (六)能源行业管理得到加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2008年3月,组建国家能源局,履行全国能源行业管理职能。此后,15个省区先后组建省级能源局,能源管理力量进一步增强。2010年,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4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能源工作的高度重视。

    国家能源局成立以来,把制定实施能源战略、规划、法规、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谋划重大项目布局,引导和服务能源行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修订和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能源法》制定和《煤炭法》修订也取得阶段性成果,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推进和实施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十一五”规划,加强规划引导作用;能源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探索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改革顺利实施,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电力双边交易试点积极推进;完善能源行业管理体制,发布产业政策,颁布行业标准,创新管理方式,能源行业管理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