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概况 国家机构 政府机构 法律法规 政务公开 政务互动 政府建设 工作动态 人事任免 新闻发布
文字实录 
[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主持人 华清]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今天我们请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意见》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先生。现在先请郑局长介绍情况。 [2011-07-20 10:00:00]
[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在此见面。首先,我衷心感谢大家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主持人的要求,我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制定的背景、意义、内容、特点以及如何贯彻落实,做简要说明。 [2011-07-20 10:08:46]
[郑国光]一、《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突发性、局地性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因其历时短、突发性强、发生规律异常,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2011-07-20 10:09:13]
[郑国光]针对当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发布传播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2011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务院继2006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和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之后,又一个指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文件。 [2011-07-20 10:09:32]
[郑国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间的联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减少和消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全面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2011-07-20 10:10:19]
[郑国光]二、《意见》的内容和特点。一共是三个板块,六个方面,十八条。第一个板块主要介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第二个板块,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四个主要任务。第三个板块,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归纳起来,可以用“两个更加明确”和“三个进一步强调”来加以概括《意见》。 [2011-07-20 10:10:59]
[郑国光]“两个更加明确”就是目标更加明确和任务更加明确。《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2011-07-20 10:11:20]
[郑国光]《意见》在如何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强化预警信息传播、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任务和要求。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材料,这里就不多讲了。因为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已经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所以,这里我就不多阐述了。 [2011-07-20 10:12:10]
[郑国光]“三个进一步强调”就是进一步强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进一步强调各社会媒体要切实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强调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工作要依靠基层、面向基层、面向百姓。 [2011-07-20 10:14:05]
[郑国光]关于进一步强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将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手段的建设和运行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纳入绩效考核。关于进一步强调各社会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意见》要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效率。 [2011-07-20 10:16:37]
[郑国光]关于进一步强调依靠基层、面向基层,《意见》要求县、乡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2011-07-20 10:18:04]
[郑国光]三、《意见》的贯彻和落实。贯彻落实好《意见》,关键是抓好“三个结合”。  [2011-07-20 10:19:36]
[郑国光]一是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与国务院一系列重要法规文件和“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的结合。国务院3号文件、国办49号文件、《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做好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重要依据,刚刚出台的《意见》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相关的法规、政策的细化和具体化。 [2011-07-20 10:22:29]
[郑国光]另外,实现《意见》确定的目标,也必须以相关的法律规划为基础、以投入为保障。当前正值各级各类规划制定的出台期,将气象防灾减灾及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纳入到各地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切实做好相关项目立项审批工作,是这次出台《意见》各项任务落实的当务之急。 [2011-07-20 10:23:12]
[郑国光]二是抓好政府组织领导与部门合理分工的结合。加快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推动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把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纳入到当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气象防灾减灾基层机构和队伍建设纳入到地方政府的职责。 [2011-07-20 10:24:01]
[郑国光]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着力健全预警信息机制,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会商,建立和完善各级气象灾害预警联席会议制度。这样建立一个真正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2011-07-20 10:25:47]
[郑国光]三是抓好气象灾害预警和发布平台体系构建与完善体制机制的结合。《意见》提出,既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尽快构建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相互衔接并且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又要切实发挥政府协调功能,建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制度,减少审批环节,建立 “绿色通道”。要千方百计落实措施,推进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建设。 [2011-07-20 10:26:18]
[郑国光]当前,全国正处于主汛期,我国许多地方已发生了一些气象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服务任务重、责任大。各级气象部门将按照《意见》的要求,积极做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准确及时,预警信息发布快速高效,以实实在在的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来贯彻落实《意见》。我先讲这些,一会儿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2011-07-20 10:26:37]
[华清]谢谢郑局长的简要介绍。现在请大家提问。 [2011-07-20 10:27:05]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意见》中明确了未来的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在您看来,预警信息发布的瓶颈和困难在哪里?请您介绍一下。 [2011-07-20 10:28:19]
[郑国光]大家知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依靠社会的资源,比如电视,现在占整个信息发布比重也就10%左右,广播大概10%左右,电话、传真大概20%左右,手机通过短信、彩信的方式,大概占20%左右,另外还有网络,还有乡村的高音喇叭,还有电子显示屏、报纸等手段。大家知道,这些手段都是靠社会的资源,这些资源怎么样充分利用好,这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协调。 [2011-07-20 10:29:54]
[郑国光]比如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当气象台发布了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要通过手机的方式发布的话,它有许多中间的审批环节,短一点的可能二十分钟,长一点的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如果气象灾害突发性比较强,当整个审批手续完成以后,这个灾害已经出现了或者已经过去了,所以这种环节就需要畅通,我们要建立一个“绿色通道”,就是要快速、及时地来传播。 [2011-07-20 10:30:14]
[郑国光]关于预警信息的覆盖率问题,根据我们和国家统计局2009年抽样调查,现在气象灾害的预警覆盖率2009年全国平均82.3%。我们也做了一个调查,目前大概预警的覆盖率也就85%左右,可能不足85%。怎么样提高预警的覆盖率,让更多的百姓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灾害预警信息,这是《意见》提出来的一个目标,所以需要加强。 [2011-07-20 10:31:11]
[郑国光]同时你刚才讲到瓶颈问题,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手机靠常规的短信发布,像北京这样大的城市,一秒钟可以发400条短信,大概一个小时在14万到15万条,这是所有短信渠道全部用来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情况下,才能达到14万条,如果再多给几个通道的话,一个小时也不会超过100万条,如果一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发到所有人群手中,北京如果有800万户手机,就需要8个小时。所以我们现在要与电信部门合作,用新的技术来进行小区全网发布,这样来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 [2011-07-20 10:32:14]
[中国新闻社记者]请问中国气象局的官员,在灾害防御能力薄弱的农村地区,如何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 [2011-07-20 10:32:51]
[郑国光]你的问题提得非常到位。因为农村是我们国家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农民是受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群体。所以,农村的气象防灾减灾是整个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重点。这些年来,国务院非常关心农村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这几年出台的几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了要建立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体系。我们采取的措施有:一是要建立一支农村的气象信息员队伍,使得气象信息能够进村入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建立了22000多个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43.7万名气象信息员,大概覆盖了全国85%左右的农村广大地区。 [2011-07-20 10:33:16]
[郑国光]我们还在乡村里面建立了10万个高音预警喇叭,5万个左右的电子显示屏,许多村委会都有一个电子显示屏,实时得到和传播气象预警信息。气象部门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向气象信息员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然后由气象信息员为老百姓提供预警信息,帮助政府组织老百姓转移。 [2011-07-20 10:34:19]
[郑国光]二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我们利用各种方式,比如每年的“三下乡”活动,每年的“世界气象日”活动,以及“科技周”活动等等,我们把最基本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印成小册子,向农村老百姓进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 [2011-07-20 10:34:39]
[郑国光]大家可以看电视天气预报和听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其实我们气象部门在发布气象信息的时候都有一个提醒和建议,就是利用各种平台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普及教育,而且提醒老百姓针对防灾减灾应该做些什么,来达到防灾避险的目的。 [2011-07-20 10:35:00]
[郑国光]三是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说雷电是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在我国,90%以上遭雷击死亡的人都是农民。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从2009年开始,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对一些重点的防雷村庄建一些防雷的工程,建一些避雷塔,这大大减少了雷击造成的农民伤亡。另外对一些宽阔的农田,还建立一些防雷亭,就是在地里劳动的农民,有雷电来了以后,可以到防雷亭里面避雷。所以,2010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死亡数比2007年整整降低了61%。 [2011-07-20 10:36:48]
[郑国光]另外和一些建筑部门合作,通过气象部门组织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对农村一些建设,特别是房屋的建设,根据当地灾害的情况提出一些防灾减灾标准,从根本上来提高农村的防灾减灾能力。下一步气象部门贯彻刚刚出台的《意见》,气象防灾减灾的重点仍然是农村的气象灾害防御。 [2011-07-20 10:37:08]
[凤凰卫视记者]我们也知道,近期包括北京以及成都、南京这些大中城市接连遭遇了暴雨天气的侵袭,这种频繁的极端天气,对于气象部门的预报预测来说会带来那些方面的挑战,对于这种环境的影响方面,气象部门可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2011-07-20 10:38:02]
[郑国光]6月23日,北京出现了局地大暴雨天气,最近南京也出现了大暴雨天气,其实这些年来,包括中国乃至全世界一些大的城市,都遭受了一些大暴雨的袭击,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也表明现代城市对暴雨等气象灾害的脆弱性在增加。这种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强、局地性强,而且影响也很大,对气象工作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能够准确的、定量、定时、定点地作出准确的预报。 [2011-07-20 10:38:46]
[郑国光]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要做到这样精细化准确的预报,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比如昨天晚上,北京有一个地方下了123毫米的雨,但是在城区里面感觉不到,就是一个气象台站的数据,突出反映了它的局地性很强,而且强度很大,把握这样的预报,对于气象部门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是我们要预报的就是某一个地区可能会出现局地的暴雨,所以你们经常听到气象台预报的是“局地有暴雨”或者“大暴雨”,对它具体落区在什么地方,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确实是非常难的。 [2011-07-20 10:39:29]
[郑国光]这样的灾害,对气象灾害的预警工作提出了挑战,这些突发性的、局地性的灾害,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手段,比如说卫星、雷达可以监测到,但是给的发布预警信息的时间非常短。比如这样的暴雨,我们可能提前半小时、一小时预警出来,但这些预警信息怎么及时地发布到老百姓手中,给我们的预警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是刚刚出台的《意见》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气象灾害要提高监测预报能力、要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发布能力,这样在第一时间能够更广覆盖面地把这些灾害信息送到老百姓手中,能够让老百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防灾避险。 [2011-07-20 10:40:40]
[郑国光]第三个挑战,对气象部门来说,不仅是报哪个地方有雨,可能要和城市的治涝、排涝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意见》里面提出来的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动,这样使得气象灾害的防御更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 [2011-07-20 10:44:29]
[新华社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遭受气象自然灾害的情况。另外,今年第6号台风“马鞍”正在向日本南部沿海移动,想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下半年这些台风对我国造成哪些影响? [2011-07-20 10:47:09]
[郑国光]总的来说,今年上半年全国的天气气候还是复杂多变的,上半年全国的平均降水量是近39年来最少的,尽管我们看到有一些局部的洪涝。气象干旱也是属于偏重的,从年初的我国冬麦区严重干旱,到5月底以前长江中下游的严重干旱。全国上半年的平均气温也是过去15年来最低的。所以,冷暖起伏也是最大的一年。入汛以后,特别是6月2日以后,局部的暴雨洪涝发生偏重。 [2011-07-20 10:47:16]
[郑国光]归纳起来有六个特点:一是气象干旱多发、重发;二是春季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发生了多起森林火灾;三是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多,年初南方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春天像广西、湖南、贵州又遭受了近15年来最严重的连阴雨的低温天气;四是局部的暴雨及引发的洪涝、山洪、地质灾害影响偏重;五是局地的雷雨、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灾害重;六是今年南方高温发生的时间早、强度大。 [2011-07-20 10:49:09]
[郑国光]关于今年下半年的气候趋势,我也刚从国家气候中心得到了一些信息,预计今年8月份到12月份,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会有15到17个台风生成,比常年同期偏少。预计秋冬季,我国江淮、黄淮、江汉、西北、西南、西藏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会比常年同期偏多,特别是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秋雨偏多。因为预测时间比较长,所以有好多不确定性。 [2011-07-20 10:52:06]
[香港无线电视台记者]刚才您说到上半年平均降雨量和平均温度,不知道有没有数据。你们的目标是想提前15至30分钟预报预警,这个时间够不够转移?在强化粮食主产区的旱情监测方面,有没有一些具体的目标? [2011-07-20 10:54:05]
[郑国光]关于今年上半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有多少,会后我的同事会告诉你具体的数值。关于冬麦主产区的旱情监测,其实我们现在在全国已经建立了1400个土壤墒情监测自动站,绝大部分是集中在北方粮食主产区。未来我们还要再建3000到4000个土壤墒情监测站,这样平均每个县有5个左右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这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011-07-20 10:58:29]
[郑国光]关于北方的旱情,今年春天北方冬麦区出现了旱情,进入5月份以后,北方的降雨逐渐增多,从目前情况来看,华北、东北没有出现明显的旱情,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点。所以,各级气象部门一直同各地的农业部门合作,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比如旱情的监测,包括农业气象条件的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农业产量的预测和农业病虫害气象条件的预报,所以气象部门过去、现在、未来一直是“为农服务”的主要部门,我们今后还要加强为农服务工作,保障我们国家农业生产。 [2011-07-20 10:59:52]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请问郑局长,今年上半年大旱比较多,下半年会不会有大的汛情发生?另外,气象灾害不断发生,和气候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现在有什么样新的进展? [2011-07-20 11:03:20]
[郑国光]全国每年的平均降水量是648毫米,这个数据每年有波动,但波动很小,一般在1%至3%。这个降水量比亚洲各国的平均降水量740毫米偏少12%。从全国平均来看,南方雨水多,可能北方雨水会少,上半年雨水少,可能下半年雨水要多。从全国平均来说,降水量基本比较平衡。关于你提到的下半年雨水可能会偏多一点,我们也希望偏多一点。 [2011-07-20 11:04:21]
[郑国光]下半年全国总体的气候状况是中等偏差年,所以我们特别关注的就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对一些局地的暴雨、阶段性的干旱和一些强对流天气、台风,我们会密切地监视。这和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我再利用这个机会给媒体讲一下。这些年来,大家感觉到这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也就是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这种大气运动的规律进行调整变化,会容易产生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 [2011-07-20 11:05:06]
[郑国光]第二个原因,现在的监测能力大大提高了,过去全国有2400多个气象观测站,基本上每个县一个观测站,而且观测的时间最短是1小时,最长是6小时观测一次。现在全国有34000多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短到5分钟观测一次。所以,观测的时间密度在提高,空间密度在提高,就像用小网捕鱼一样,对一些过去观测不到的极端事件现在也能观测到了。所以,感觉到极端事件比过去多得多。 [2011-07-20 11:06:49]
[郑国光]第三个原因,我要感谢各位媒体,现在哪个地方出现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你们第一时间就能够向公众、向社会公布出来,基于过去通信条件可能几天以后才能知道,现在第一时间就能够知道了。所以,给人们感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多、很频繁,也很重。 [2011-07-20 11:09:10]
[郑国光]总结以上这三个原因,一是气候变暖,容易产生极端事件;二是现在的观测能力大大提高了,在时间、空间观测密度上大幅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能力大大增强了;三是新闻媒体在报道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方面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2011-07-20 11:11:21]
[郑国光]气象部门这几年来,把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所以我利用这个机会希望各位媒体对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你们可以和我们气象台站合作,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拿出一个客观、科学的数据告诉你们。我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气象台站会告诉我哪个地方出现了极端事件,温度多少,降水量有多少,是1963年以来的最高值还是1952年以来的最高值,这样能够把一些客观、科学的数据告诉给公众,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责任。 [2011-07-20 11:13:36]
[郑国光]我补充一下,今年以来,截至7月19日,降水量是286.6毫米,比常年偏少13.4%,平均气温是8.1度,是近15年来最低的。比如星期六吐鲁番最高温度47.8度,我当天下午四点钟就得到了这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我希望媒体和我们气象台站保持沟通,拿出科学的数据给社会公众。 [2011-07-20 11:14:55]
[工人日报社记者]现在的目标,我国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将达到90%以上。社会公众对于气象部门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也非常关心,我的问题是在“十二五”期间气象部门在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2011-07-20 11:15:42]
[郑国光]对预报准确率,我希望媒体更加全面的理解,前一阶段,大家关心的是暴雨预报准确率问题,实际上大家可能没有理解北京市气象台台长所讲的。暴雨的局地性强、突发性强、把握难度大。其实我们对暴雨过程的把握,也就是说这个地方会不会出现暴雨,现在的准确率在80%左右。但是具体到每个点,比如报今天东城区有暴雨,它出现在东城区,那么预报准确率是百分之百,如果出现在西城区,预报准确率就是零。 [2011-07-20 11:17:40]
[郑国光]现在的预警信息发布速度很快,对一些重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我们是增强的,比如说我们能提前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做一些暴雨的预报。对准确率的理解,一个是预报提前时间是多少,第二个是报一个过程,还要报具体的地方、具体的量。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对具体一个点、具体的量、具体什么时候开始,预报难度相当大,要提前24小时报出具体多少量,这个评分是很低的。 [2011-07-20 11:20:21]
[郑国光]但是如果有一个天气过程,随着系统的临近,时间提前量的缩短,监测预警能力是很强的。比如说2010年,24小时全国有没有雨,晴雨预报现在准确率是86.8%。到“十二五”,用五年的时间,我们的目标要提高三到五个百分点。对于天气预报来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现在一百米赛跑一样提高0.1秒都很难的,因为大气的规律非常复杂,我们现在要不断地总结提高,提高预报准确率。 [2011-07-20 11:23:09]
[郑国光]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另外一项任务是把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连在一起。因为老百姓关心的,不能说报北京有雨,就都带雨伞,是要知道北京东城区下雨还是西城区下雨,要求气象部门作出准确的预报。所以,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核心任务。 [2011-07-20 11:25:22]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郑局长,我们了解到,您多次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工作,请您谈谈您感受到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持什么立场?有哪些举措? [2011-07-20 11:26:34]
[郑国光]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活动,从党的十七大,包括去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到今年的“两会”,都提出了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活动。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活动中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积极履行各项国际条约、协议,比如说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作为一个非附件一国家,我们按时提供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清单,也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2011-07-20 11:28:00]
[郑国光]我们也提出了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目标,应该说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赞赏。同时,目前谈判的三股力量,一个是欧盟,一个是以美国为首所谓的“散型国家”,一个是77国集团加中国。 [2011-07-20 11:30:35]
[郑国光]中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利益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共享技术、提供资金,共享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成果。昨天国务院召开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会议,大家从电视、广播、报纸上都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再次表示,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和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活动的一些表态。我想都反映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作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2011-07-20 11:34:57]
[郑国光]在IPCC的活动当中,我们有50多位科学家参与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我是IPCC中国的常任代表,我也知道中国在参加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当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1-07-20 11:35:41]
[郑国光]大家知道,媒体是气象部门和公众的桥梁,没有媒体对气象工作的支持,没有媒体传播气象信息,气象工作的作用和效益就很难发挥出来。所以,长期以来,媒体一直是气象工作者的朋友,利用这个机会,我代表全国10万气象工作者对广大媒体朋友对气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07-20 11:37:54]
[华清]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1-07-20 1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