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17 11:43 来源: 国研室
【字体: 打印本页

 

第一部分2013年工作回顾

1.年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哪些重大挑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年我国面临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形势。2013年年初,形势的复杂性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一系列重大挑战,困难比预料的多。

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一是国际环境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6个年头,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美国经济2013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3%,虽然就“财政悬崖”问题达成初步方案,但债务上限问题仍旧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月再增加购买450亿美元长期国债。欧元区经济连续6个季度负增长,失业率持续攀升、3月份创下12.1%的历史新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时有反复,塞浦路斯银行业又爆发危机,斯洛文尼亚不良贷款快速上升,意大利大选导致国内政治陷入僵局。日本自2012年年底开始实施一系列激进的财政货币政策,一季度经济增长0.1%,4月初,日本央行宣布提前实施原定于2014年才实行的“量化和质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明显放缓,一季度俄罗斯经济增长仅为1.6%、巴西1.8%、南非1.6%、印度4.8%。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加码,负面溢出效应加大,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也有新的表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纷纷调低对2013年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预测。二是国内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3年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降至7.5%,从季度看,已经到了快要跌出全年预期目标的边缘,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同比增长12.4%,是2005年以来的最低值。制造业投资前两个月增长17%,比2012年全年放缓5个百分点。出口则出现大幅波动,1—6月份增速分别是25.0%、21.8%、10.0%、14.6%、1.0%、-3.1%。年初出口异常快速增长中含有“水分”,真实情况不容乐观。经贸摩擦明显增多,一季度,涉华反倾销、反补贴案件22起,同比增长22.2%;特别是光伏产品出口遭遇严重挑战,出口量增长62%,出口价格大幅下降54%,出口额下降25%,可以说是“赔本赚吆喝”。三是一些经济指标相互不配套、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例如,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但铁路货运量、周转量分别下降1.1%和1.3%,工业用电量仅增长3.68%,煤炭产量下降2%,呈反向变化,短期内出现这样的反差是不正常的。这些情况也凸显了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四是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不足。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效益水平不高,生产经营总体比较艰难,小型微型企业尤其困难。2013年年初,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持续下降且降幅扩大,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型和小型企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下降并持续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下。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8.9%,比2012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

二、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传统行业,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均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2013年3月末,全国主要钢材市场五种钢材(中板、冷轧薄板、热轧薄板、线材和螺纹钢)社会库存量比2012年末增加了1005万吨,增幅达84.6%;全社会煤炭库存2.92亿吨,显著超出合理库存水平。电解铝价格环比持续下降,水泥、平板玻璃价格一直低迷,钢材、煤炭价格3月以来也呈回落走势。二是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焦点。仅在2013年1月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中东部地区就先后出现四次严重雾霾天气,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以及发生强度之大,是历史少见的,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也再次凸显了我国大气污染形势的严峻性。一些地区的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严重污染问题也集中暴露,社会反映强烈。

三、财政金融领域问题显现

一是财政收入增幅大幅下滑,收支压力有所加大。2013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6.9%,较2002—2011年20.3%的平均增幅大幅下降,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2%。如果扣除房地产相关税收,地方财政增幅也明显减缓。3、4月份,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分别下降5.2%、2.2%;5月份也仅增长2.6%,这种情况十分严峻,是多年来少见的。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2.1%,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增长5.3%,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二是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大,金融风险不断积聚。2013年1—4月,广义货币M2同比分别增长15.9%、15.2%、15.7%、16.1%,明显高于13%的预期目标和2012年同期的增幅,3月末M2存量已突破百万亿元。社会融资总规模大幅膨胀,前4个月达到7.91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多3.06万亿元。资本流入压力较大,新增外汇占款大幅增长,一季度累计高达1.2万亿元,同比增加3.2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比率呈上升之势,2月末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上升0.03个百分点。地方债务明显增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陆续迎来偿债高峰,局部区域和个别项目贷款按期偿还压力不容忽视。一些国际金融机构集中炒作我国金融风险,4月份,惠誉将中国长期本币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6月下旬,还曾出现所谓“钱荒”,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大幅上升,隔夜拆借利率一度达到年化13.44%的历史高点,7天期银行间回购利率曾达到年化11%的历史高点。三是宏观调控难度增大。随着对国内经济前景的担忧增多,要求增赤字、发货币的呼声加大,但财政货币政策的运作空间都有限。靠短期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效率不高,也难以持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创新宏观调控思路。

四、民生领域也有一些挑战和困难

主要包括:一是房地产市场出现较大波动。2013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持续放大,部分重点城市需求激增,出现火爆局面。1—2月,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5.2%和87.2%;住建部监测的4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00.2%,二手住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64.0%。3月份全国多地二手住房成交面积创历史新高。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明显加快。部分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库存积压,房价下跌风险加大。二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创历史新高。但据调查,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下降,大学生就业忧虑情绪较浓,并在向社会蔓延。另外,假羊肉、毒生姜、婴儿奶粉造假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依然较多,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还比较多。

五、自然灾害易发多发

2013年3月下旬,爆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4月上旬,华东四省市先后确诊33例,其中9人死亡,死亡率较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活禽业也受到明显冲击。西南大部分地区自2012年年底以来降水偏少、气温偏高,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出现严重旱情,小春作物减产,春播受到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出现较大困难,3月28日国家启动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开展救灾工作。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3公里,破坏性强,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大量房屋损毁。截至21日0时40分,已有160人死亡。根据国家抗震救灾应急预案迅速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响应,各方面紧急行动起来,规范有序地开展救灾行动。(李江冰)

2.201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哪些新的重大成就?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既有量的扩大,又有质的提升,呈现了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效益持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继续改善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1.经济增长平稳。

从增速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与上年持平,超过年初确定的7.5%的预期目标。

从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7万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5万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万亿元,增长8.3%。

从实物指标看,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货运量增长10%。主要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长相互匹配。

从基数和增量看,7.7%的增速对应的是49375亿元人民币增量,按2013年末汇率折算,超过8000亿美元。这个增量略小于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16位的印尼,但大于排名第17位的土耳其,大体上相当于金砖国家中两个南非的经济总量。

2.就业持续增加。

2013年末,我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而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人数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创历史新高。全年就业人员7.7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略低于上年末的4.09%。

3.物价基本稳定。

坚持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广义货币M2增长13.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低于预期目标,涨幅与上年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2%。

4.国际收支改善。

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第一次超越美国3.88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首次成为世界进出口第一大国。其中进口1.95万亿美元,增长7.3%,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7.9%,与上年持平。全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4.7万亿美元,保持全球货物和服务第一出口大国,顺差1407亿美元。经常项目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2.1%,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1.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比上年增长2.1%,再上一个千亿斤台阶,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连增”。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8亿亩,比上年增长0.7%;单位面积产量达到358.5公斤/亩,增长1.4%,再创历史新高。

第三产业比重实现历史性突破。服务业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高出第二产业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时上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9.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9.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提前通水,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如期完工。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58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672公里。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超过10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新增公路里程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60公里。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10个,新增吞吐能力3.3亿吨。新增民航通航机场10个。新增光缆线路长度266万公里。

2.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

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从需求构成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4.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3.1%。内需对增长贡献率超过10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从投资和消费结构看,第一、三产业比重提高,占全部投资比重分别为2.1%和55.5%,各提高0.2和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快于第二产业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提高,占比63%,提高1.8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增长25%以上。

3.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达到44.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4.5%和16.5%,各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均超过1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8.5%和24.3%,各提高0.5和0.6个百分点。

4.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了1929万人;乡村人口为6.3亿人,减少了1261万人。城镇化率为53.73%,提高1.16个百分点。

三、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1.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增长10.1%;其中税收收入11万亿元,增加9883亿元,增长9.8%。

2.企业效益有所改善。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6.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股份制企业3.7万亿元,增长11%,私营企业2万亿元,增长14.8%。小微企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3.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全年劳动生产率即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为66199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提高7.3%。

4.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3.7%和4.3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21立方米,下降6.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8立方米,下降5.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9.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22.3%。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科技创新能力提高。

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2%,达到1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首次绕飞交会试验,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登月。全年成功发射卫星14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从深潜海试到科学应用的跨越。超级计算、智能机器人、超级杂交稻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2.教育事业扎实推进。

全年研究生招生61.1万人,毕业生51.4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699.8万人,毕业生638.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98.3万人,毕业生678.1万人。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改善计划惠及3200多万学生,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增长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2.3%。

3.医药卫生稳步发展。

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7.36万个,其中医院24720个,卫生技术人员71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9万人,注册护士278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18万张,其中医院458万张。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55张,增长7.3%。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80%以上的村卫生室。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农村免费孕前检查使600万家庭受益。

4.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全国公共图书馆3073个,有线电视用户2.24亿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17亿户,年末达到12.3亿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超过4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6.18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

5.抗震救灾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有序有力。

2013年发生四川芦山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健全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特大事故下降16.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24人,比上年下降12.7%。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法律34件,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议案,制定修订或废止行政法规47件。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

五、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7907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名义增长9.7%,实际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200元,增长10.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2.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4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上年的3.10缩小为3.03。

3.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

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和37.7%,分别比上年下降1.2和1.6个百分点。

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提高。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0892万辆,增长17%,其中私人轿车6410万辆,增长20.8%。全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国内居民出境旅游9819万人次,增长18%,其中因私出境9197万人次,增长19.3%。

4.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比上年末增加178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增加138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增加368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增加119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增加88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增加968万人。

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标准计算,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650万人。

全年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666万套(户),基本建成544万套。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王军)

3.一年来是如何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

2013年,面对跌宕起伏的经济形势,我们保持定力,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

经济运行出现一定的波动具有客观必然性,但为了防止过度波动,需要明确一个合理区间,包括下限和上限。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通胀。年度经济运行的上下限指标值,会根据当年的情况来确定,可能会有小幅度变化,但在一段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不会有大的变化。2013年,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上限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定为下限,这除考虑了我国现阶段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客观规律和国内生产总值基数明显增大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考虑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直接相关,稳增长实际上就是要保就业。2008—2009年,实际上相当于接受过一次“压力测试”,当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一度降到7%以下,城镇就业出现了严重问题,有一两千万农民工失业返乡。

确定这样一个下限目标值,也是为了保持发展的连续性,给市场和社会一个稳定的预期。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是从历史演化而来的,前些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2011年为9.3%,2012年为7.7%,平稳过渡到2013年7.5%左右的预期目标,这是一个既不低也不是无法实现的增长目标。因为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时期,有机遇、有条件、也有能力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保持合适的增长速度。

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定为上限,也是考虑了很多实际情况,包括上年翘尾、当年价格改革等因素。价格问题不可小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以及虚拟经济发展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频繁波动,加上近年来主要国家持续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不得不防,控制通胀更显重要。当然在经济发展中,还可能会出现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通缩”或者物价上涨和增长放慢并存的“滞胀”等现象,也需要有政策组合去应对。

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有着多重目标,需要远近结合、标本兼顾。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不仅要有经济总量政策,还必须要有调结构措施和促改革举措。同时,把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与经济运行合理区间配合起来运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既不能因宏观经济指标的一时小幅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成效甚至失去机遇,也不能对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这样,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时,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的总量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力是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地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结合起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活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下限时,由于没有滑出下限,合理区间内的政策组合和基本取向坚持不变,同时注重发挥调结构措施、促改革举措对稳增长、保就业的促进作用。

2013年上半年,出口大幅波动,经济持续下行,中央财政收入出现多年少有的负增长,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度异常升高,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而是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2013年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广义货币M2增长13.6%,符合调控要求。

当经济运行越出合理区间时,宏观经济政策更多地侧重于稳增长或防通胀,对经济总量政策进行适时适度调整,同时更有力地把调结构措施、促改革举措落在稳增长或防通胀上,但也要防止过度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市场干预。一旦经济运行超出预期,出现大幅波动,则要果断采取措施,对经济总量政策做重大调整,包括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让经济运行回到合理区间,避免发生“硬着陆”或经济过热。

三、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经济发展既要完成年度主要任务,还要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这就需要配套用好经济总量政策、调结构措施、促改革举措,努力形成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相互融合、协同推进的局面。

1.财政和货币政策注重用好增量、盘活存量。2013年,在保持经济总量政策稳定的同时,财政政策优化了支出结构、加快了支出进度、扩大了结构性减税范围。整合压缩了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压减了一般性支出,对小微企业实行了税收优惠,摸清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底数。货币政策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大了对“三农”和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过剩产能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了对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发展实体经济,助推消费升级。

2.调结构措施着重在大结构调整上下功夫。2013年,继续把扩大内需作为调结构的主攻方向,增加投资的重点是加强环保、铁路、地下管网等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消费的重点是培育信息等新的消费热点。同时,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实施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发挥区域和城乡结构调整的一举多得效果,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支持东部地区推动产业层次向高端迈进,鼓励地区之间产业合理转移,促进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在形成共识的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实施了五年改造1000万户棚户区的计划,放开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口限制,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6万套。通过发展服务业和创新驱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出台了促进养老、健康等服务业发展以及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继续推进了科学体制改革,实施知识、技术创新等工程,一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3.依靠改革开放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2013年,抓紧推动了看得准、具备条件、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措施。国务院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作为第一件大事,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这些改革的红利已经显现。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全面放开铁路建设市场,向地方和社会资本开放城际和市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等所有权和经营权。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减轻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税负,助推产业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结构升级。出台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推动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出台了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径。

总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就是为了处理好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短期政策和长期战略、政策取向与市场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稳定,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孙国君)

4.2013年我国是如何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2013年,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配合,综合施策,全年物价保持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顺利实现年度预期调控目标。分月看,除少数月份受气候、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同比涨幅略高于3%,其余月份涨幅均在3%或以内,涨势比较温和。

一、创新宏观调控,管好货币条件

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根据经济发展潜力和当前实际,科学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明确提出,把防通胀作为“上限”,稳增长、保就业作为“下限”,制定与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相配套的宏观政策框架。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是保持定力,稳定宏观政策,这对于稳定物价水平、稳定通胀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坚持不扩大赤字,而是调整支出结构,特别是压缩行政开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流动性总闸门的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上半年,针对外汇流入增加较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形势变化,前瞻性地进行预调微调。双向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进一步完善流动性管理机制,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创新组合,继续发挥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对年中发生的短期资金波动沉着应对,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重点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系统性,灵活调整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把冻结长期流动性和提供短期流动性两种操作结合起来。截至2013年年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6%,较2012年末低0.2个百分点,符合调控要求。

二、大力发展生产,保障有效供给

食品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里的权重较高,稳定农产品价格,对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至关重要,保障供给重在发展农业生产。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整合优化使用存量支农资金,年初及早预拨农业“四补贴”资金,2013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分别比上年提高9.8%和8.3%,首次提前发布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并提高收储价格,安排近4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小麦“一喷三防”等防灾增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分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制定实施科技抗灾技术方案,强化病虫防控,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推进高产创建,抓好12500个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个整市(地)、50个整县(市)、500个整乡(镇)整建制推进试点,全面启动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尽快恢复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农业生产。加强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监测和防控,实施稳定发展家禽业的措施,保护种禽生产能力。继续落实生猪规模化生产扶持政策,针对年初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适时启动调控预案,分批收储冻猪肉,适时组织投放,促进生猪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稳定大宗农产品和蔬菜产品生产供应。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黑龙江省先行开展,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搞好重要商品的产运销衔接,及时做好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合理安排粮油棉糖肉的储备和投放。去年全年收购粮食6889亿斤,投放政策性粮食696亿斤。硬化细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2013年三季粮食季季丰收,夏粮、早稻、秋粮产量分别比上年增加39.1亿斤、15.7亿斤和192亿斤,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2038.7亿斤,比上年增产247.1亿斤,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市场粮源充裕、供应正常,粮食市场价格除小麦比上年有所上涨外,其他品种粮价保持基本稳定。经济作物稳定发展,畜牧业等形势总体稳定,蔬菜生产基本实现均衡供应。

三、搞活市场流通,强化价格监管

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努力降低流通费用,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用水电价格和运营费用,规范和降低农产品市场收费。利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保障必要的流通行业用地,完善农产品增值税政策,继续对鲜活农产品实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环节低税收政策,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产品。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落实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政策,减轻流通业小型微型企业税收负担。完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办法,降低交通运输业税收负担。便利物流配送,完善公路收费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粮油棉糖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启动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全面提升粮食收储和供应保障能力,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明显加强,全国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达到4.27万个,在东北试点开通白城—蚌埠、松原—岳阳2条散粮铁路运输线路,集装箱散粮运输试点进展顺利。继续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各地已累计建成约1.5万家。强化零售商供应商交易监管,加强重点行业价格和收费监管。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监管力度,着力清费治乱减负,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取消、降低30余个中央部门50多项收费,取消314项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开展全国旅游市场价格、涉及收费专项检查,推动1400余家景区节假日期间门票价格平均优惠约20%。对商业银行、教育、医药等重点领域乱收费进行了严肃查处,落实优化和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方案,平均降低手续费20%以上。持续组织开展房地产、电子商务和大型超市等市场价格监管,查处并公开曝光液晶面板、白酒、乳粉企业以及黄金饰品等价格垄断的大案要案,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修订《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价格违法行为举报处理规定》,出台《价格行政处罚证据规定》,制定《价格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审查规则》,出台《关于建立完善价格监管机制的意见》,建立预警防范、举报处理、反价格垄断、专项治理、经营者自律、部门协作联动等制度体系。全年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3.44万件,实施经济制裁31.25亿元,没收违法所得9.07亿元,罚款15.8亿元。

四、多管齐下,统筹做好相关工作

主要包括:加强价格的监测预警,编制发布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分析形势,预警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做好调控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加强舆论引导,全面阐释价格政策,防止媒体过度炒作,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积极稳妥,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在成品油、天然气、电力、煤炭、铁路运输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迈出重要步伐。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规范启动条件,明确补贴标准,各地已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60多亿元,有效保障了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水平。(李江冰)

5.城镇新增就业为什么能创出新高?

201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4万人,创历史新高;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6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万人,比上一年减少2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的较低水平,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11—2013年全国就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年 份 </?xml:namespace>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万人)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2011

1221

553

180

4.1

2012

1266

552

182

4.1

2013

1310

566

180

4.1

 

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之所以创出新高,这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一、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深刻论述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就业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度,统筹考虑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的就业工作,注重化解产能过剩、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注重把增加就业岗位、培训从业人员贯穿到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之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全力以赴抓就业工作落实,加强工作调度和督促检查,确保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拉动

一是稳增长带动了就业总量扩大。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7.7%,虽然增长速度比前几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特别是随着GDP总量的扩大,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能实现的GDP增量大不相同了,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也相应增强了。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拓展了就业空间。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更强。近年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有力拉动了就业增长。从企业结构看,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推行简政放权、减少市场干预等举措,释放了改革红利,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就业。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助推了就业增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进,东部地区经济企稳回升,带动城镇新增就业连续12个月同比增长。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产业的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也在稳步增长。这些稳增长和调结构的举措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互动。

三、制定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

在着力抓好就业政策落实的基础上,针对2013年就业工作特点,新出台了促进就业特别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从落实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就业公平等八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就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衔接等工作,制定了具体政策措施。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服务,确保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不降低、有提高目标的实现。为统筹推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就业援助制度和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保持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四、就业服务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有关部门一道,广泛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及季度网络招聘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集中为各类群体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服务。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规范实名制管理和服务,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和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开展诚信服务主题创建活动,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提高了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维护了劳动者权益。(李月田)

6.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是如何推进的?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把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的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一、把政府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作为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的创新举措

新一届政府履职伊始,在面临全球经济总体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严峻复杂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权衡利弊,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从既利当前、更惠长远考虑,采取了一系列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立足更大释放改革红利,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作为赢得主动、搞活全盘的“先手棋”,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公平竞争中焕发活力,激发社会创造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二、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突出特点是把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有机结合起来,以职能转变为核心,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和抓手。到此次机构改革前,国务院部门仍有行政审批事项1700多项。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提出,本届政府要下决心把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为此,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任务分工,将《方案》内容分解细化为72项任务,逐项明确了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全年涉及研究简政放权等事项的国务院常务会就有10多次;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和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分别召开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专门部署。行政审批改革有序有效推进。

这次改革充分借鉴了以往的经验和做法,审核论证的各个环节都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经过了深入论证、专家评估、国务院审议等慎重研究决策的过程。到2013年底,国务院先后分四批公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上清理取消评比达标等事项,共计416项。各地也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总体上看,政府职能转变的进展和成效超出预期,社会和人民群众给予较高评价,在国际上也引起较大反响。去年前三季度,全国企业登记数增长25%,其中民营和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了民间投资以23%的速度增长,明显超过政府性投资增速。全年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简政放权等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这次改革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幅减少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这是社会各界和企业、基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认为审批范围仍然过宽、权力过于集中、程序繁琐、周期太长,严重束缚了投资创业的积极性。这次改革明确对于市场竞争充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强,可以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产业政策、技术标准、信息引导等实现有效调控的项目由核准改为备案管理。对于现阶段仍需由政府通过发展规划、总量控制目标、准入标准和产业、用地、环保、税收、信贷等政策实现有效调控的项目主要交由地方政府核准,并明确相应责任。通过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对确需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简化程序、限时办结。有关部门修订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由中央核准的项目数量减少60%。

2.大幅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生产经营活动是微观事项,这次改革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等非许可审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一律予以取消;凡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或由地方实施更方便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一律下放地方。

3.进一步清理取消评比达标表彰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这次改革先后两批取消86个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并强调要做到“四个一律”: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中央文件规定的,一律不得开展;与政府职能无关、对推动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一律不得进行;已取消的,一律不得变相保留或恢复,防止“割韭菜”现象;已转交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承担的一律不得使用财政资金和向企业或社会摊派费用。

4.加大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改革力度。重点是认真清理一些部门和地方利用“红头文件”、规章等对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出的要求和限制性规定,对那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按法定程序设定的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管理措施一律取消。明确今后政府一般不再新设行政审批事项,确需新设的必须加强合法性、必要性和合理性审查论证。公开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促进规范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切实防止边减边增、明减暗增。除公开的事项外,各部门不得擅自新设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向“负面清单”管理迈进。

三、着眼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

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这项改革先期在广东深圳、珠海、东莞、顺德及上海自贸区、北京中关村、福建平潭等地先行先试试点,取得了显著效果。

2013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推进这项改革作出部署:(1)进一步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2)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3)按照方便注册和规范有序的原则,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由地方政府具体规定。(4)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录”,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提高企业“失信成本”。(5)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开办公司成本。2014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公司法》进行修订。3月1日开始,这项改革全面实施。

四、坚持“放”“管”结合和管理方式创新

这次改革一开始就强调,放和管是这次改革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都做圆了,改革才能顺利向前推进。重点推进了以下工作:一是创新监管方式。要求政府主要职能由原来的事前审批管理转向加强事中和事后日常性监管,实行“宽进严管”,强化信用监管,提高监管效能。二是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强调监管要重规则、重机制,规范自由裁量权,防止缺位失位或选择性监管,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加强市县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和力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逐步做到疏而不漏。三是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强调政府要腾出更多的精力管宏观,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制定,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全国市场统一开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强调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维护中央在宏观调控上的权威性,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四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加快配套制度和法规建设,对涉及现行法律需要修订的,及时提出了修订议案,对需要修改的行政法规,及时进行了修改,促进了依法管理和法治政府建设。(乔尚奎)

7.我国重要领域改革取得哪些新进展?

改革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过去一年,各部门各地区在推进重要领域改革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进展。行政体制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国务院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开始市场化运营。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组国家海洋局和国家能源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下放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涉及投资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质资格许可等领域。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和机构改革等工作也全面推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由中央核准的项目数量减少60%。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

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将“营改增”试点推向全国,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实行税收减免,600多万户企业受益。在湖南、湖北两省实施部分资源品目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组织中央部门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积极推动地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压减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约680亿元,涉及17个项目,支持黑龙江开展“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辽宁、江苏等地清理整合了省对下转移支付项目。各省区市本级及部分市县试编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地方自行发债试点扩大到上海、浙江等6省市。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建立健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民间资本投资金融业的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覆盖全国。增加江苏等7省开展农业银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人民币跨境使用进一步扩大。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使用试点。研究设计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稳步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研究推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制度。修订并公布《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完善大规模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出台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正式启动中国上海自贸区,初步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新模式,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进一步缩小需政府核准的外商投资项目范围,简化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管理程序,加强对招商引资活动的监督管理。支持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珠海横琴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继续在扩大开放方面先行先试。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开展境外投资核准制度改革,改进对走出去的指导和服务。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服务购付汇核准。人民币对澳大利亚元直接交易启动实施。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展顺利。出台成品油价格形成新机制,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新机制运转顺利。出台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逐步理顺。进一步完善核电上网电价、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与环保电价机制。发布实施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改革方案。重点电煤价格与市场煤价格完全并轨,脱硝电价实施范围由14个省份扩大到全国所有燃煤机组。

此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实施,黑龙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开始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稳步推进。《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进展。积极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引导民间投资增长。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研究制定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文件。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加快推动形成“两报告一系统”建设制度。发布《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制定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工作方案。对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完善,组织国家科技计划进行新一轮需求对接。加快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构建了55个国家试点联盟,依托企业建立9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改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超过2万多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超过300多亿元。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点,深入推进激励企业创新的财税改革、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改革等试点。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26个省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4440名考生参加高考。构建多样化高职入学方式,推广“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办法,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44万名。进一步规范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探索普通本科综合评价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探索多位一体的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研究制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建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籍管理的无缝连接和互联共享。基本实现中小学校挂牌督导全覆盖,293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落实和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全面启动高校章程制定,教育部首批核准公布6所高校章程,推动高等学校招生信息公开和财务信息公开。研究制定教育满意度测评工作方案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检测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首批认定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一是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280元。新农合参加人数达到8.02亿。90%的统筹地区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与9个省级平台和部分大型医疗机构试点联通。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启动疾病应急救助试点。二是基层医改成果得到巩固完善。出台《关于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正式实施,涵盖药品520种,基本药物制度覆盖80%以上的村卫生室。改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制度,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在安徽、湖南、四川、云南4省启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出台《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三是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加大。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多家。四是社会办医取得新进展。民营医院超过1.13万家,诊疗服务量同比增长13.6%。五是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科学谋划国家卫生计生委“三定”方案和机构设置。六是计生改革实现突破。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两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七是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免费孕前检查使600多万家庭受益。

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设立国家艺术基金。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立省级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0个、市县两级1766个,省级综合执法机构10个、市县两级综合执法机构2875个。(李伟)

8.对外开放取得哪些新成绩?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沿海、内陆和沿边开放协同推进,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

着力稳定对外贸易增长,货物贸易跃居全球首位。针对进出口年初下行压力增大、年中一度出现负增长的严峻形势,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包括调整出口法检费用和目录、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善融资服务、扩大信用保险支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多项政策措施。妥善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史上金额最大的中欧光伏产品贸易摩擦案,成功应对美国对华暖水虾反补贴案等一批贸易摩擦重大案件,为外贸企业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见效,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有所好转,我国对外贸易逐步止跌企稳,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在稳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趋于协调,商品结构持续改善,企业主体更具活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全年服务贸易总额53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4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

优化国内投资环境,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2013年,我们进一步取消和下放外商投资审批事项,取消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对外合作合同的审批,缩小需政府核准的外商投资项目范围,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利用外资规模稳中有升。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1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规模连续22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着力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达到52.3%,首次超过一半,一些高新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中部、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分别增长8.8%和7%,均高于东部地区的4.7%。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升级3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促进当地经济集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规范招商引资活动,着力解决境外招商引资中存在的“奢、滥、假”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积极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9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8%,涵盖了租赁和商务服务、采矿、批发和零售、制造业、建筑业等诸多行业。一批大企业积极通过跨国并购方式加快海外布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成为迄今为止我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71亿美元,增长17.6%,新签合同额1716亿美元,增长9.6%。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85.3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0.3万人。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协同推进。面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亟待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海强陆弱、东快西慢的局面,积极采取措施,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在深化沿海开放方面,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与此同时,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科技研发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珠海横琴新区、广东南沙新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在扩大服务业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在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方面,畅通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加快发展特色外向型产业,支持内陆地区提高吸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能力,积极培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推进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实施,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沿边开放开发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发展面向周边市场的优势特色产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构想,这是我国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发挥沿线国家的比较优势、促进各国合作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引起相关国家强烈共鸣,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倡议,这是我国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又一重要举措,相关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全面深化多双边合作,对外经贸关系取得新进展。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取得新突破,与冰岛和瑞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分别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第十个补充协议,海峡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议,中韩自贸区进入实质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中澳自贸区谈判扎实推进,特别是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倡议得到广泛认同。双边经贸合作得到加强,中美成功举行第五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24届商贸联委会,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中欧成功举行第四次经贸高层对话,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宣布启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推进;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深入开展,对外援助的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多边经贸合作取得新成果,我们与相关各方一道,推动达成多哈回合“早期收获”协议,为多哈回合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务实推进世贸组织《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宣布参加《服务贸易协定》谈判,与美国、欧盟等世贸组织成员共同宣布启动环境产品谈判进程。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习近平主席先后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开展务实合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倡议,得到各国普遍接受和欢迎。(宋立洪)

9.我国粮食生产是如何实现“十连增”的?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产1236万吨,增长2.1%,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十连增”,连续三年保持在5.5亿吨以上。在连续九年增产的高起点、高基数上,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国内外粮食价格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在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严重的旱涝灾害面前,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既非同寻常也来之不易。这一巨大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重农“抓”粮

这是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的重要保障。面对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和进口持续增加并存的复杂局面,中央在客观总结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科学把握未来农产品供求趋势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重大判断,明确要求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新一届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持续发展经济,必须稳住农业;继续加大“三农”投入,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和引导农民扩大粮食、油料、蔬菜等农作物种植面积。此后,针对东北主产区严重春涝和夏秋洪灾、南方稻谷主产区持续高温干旱等影响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先后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政策措施,启动实施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各地区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动摇,全面加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落实,扎扎实实重农抓粮。各有关部门积极转变职能,加快清理、下放和取消不合理的涉农审批事项,及时强化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指导,大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有力调动农民“种”粮

这是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的重要基础。在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严重倒挂的情况下,为保障种粮农民的合理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国家对小麦、稻谷等重要粮食品种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根据生产成本上升情况提高最低收购价格。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上年提高9.8%;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分别132元、135元和150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0%、8%和7.1%。对玉米、大豆等继续执行临时收储政策,扩大收购范围、加快收购进度。加强对粮食进口的管理,加大对粮食走私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稳定。除继续增加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四补贴”资金规模,加大粮油大县财政奖补力度外,中央财政还将新增农业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并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节及时追加资金用于支持水稻集中育秧、“一喷三防”等防灾减灾关键技术推广。同时,把清理取消涉农行政审批事项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财政涉农资金和项目统筹整合,加快盘活结余资金,最大限度挖掘资金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79亿亩、比上年增长0.7%。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不断夯实根基“稳”粮

这是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的重要条件。2013年,围绕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生产能力,党和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措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许多新的进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深入实施,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和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保护提升土壤肥力项目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耕地持续增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高效节水浇灌、雨水资源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农业防汛抗旱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继续增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及时程度和到位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快落实,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和运行管护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条件的加快改善,有力支撑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四、科技服务及时到位,有效促进科技“兴”粮

这是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的重要依靠。党和政府针对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产难度加大的阶段性特征,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粮食和农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现代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新的优良品种选育进程明显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明显提速。科研机构与农业示范园区结对活动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健全,农业生产技术分区域、分品种的指导更加具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基本实现了粮食主产县的全覆盖,辐射带动了大面积粮食均衡增产。以更大力度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集成推广了一大批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集成、农机农艺融合应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各地积极总结推广适合各自实际的农业增产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加快探索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推广和服务模式,组织农技人员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农技服务,让农民用上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2013年,全国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58.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5公斤/亩,单产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67.9%。五、抗灾救灾扎实有效,通过防灾减灾“保”粮

这是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的重要保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气象条件复杂的大国而言,粮食能不能实现稳产增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灾减灾工作水平。2013年,面对地震、干旱、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党和政府在坚持不懈地加大防灾减灾投入力度、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创新防灾减灾工作方式,建立起以地方为主、中央各部门和有关方面统一对口省里的一体化应对机制,为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统筹协调的优势和提高抗灾救灾工作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牢固树立避灾、减灾、救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切实把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积极避灾、科学减灾、主动救灾,努力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抗在关键时点、救在第一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在南北粮食重要主产区分别遭受严重旱、涝灾害的情况下,13个粮食主产区除安徽、湖南两省略有减产外,其他省区都有不同程度增产,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还比2012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达到76%。(张顺喜)

10.结构调整取得哪些积极成效?

2013年,针对阻碍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中央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运用市场手段和差别化政策,在优化结构中稳定经济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进产业转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调整和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和城乡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扩大消费稳定投资,内需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年来,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出口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注重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过去的一年,内需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4.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最终消费贡献率为5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54.4%。

1.消费结构升级加快。2013年,国家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了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住行消费稳定增长,住房销售持续较旺,全年住宅销售面积11.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5%。汽车消费继续较快增长,全年销售2198万辆,比上年增长13.9%,已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服务消费加快发展,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组织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颁布实施《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信息、养老、健康、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环境继续优化,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方式。支付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长制约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向,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着力促进投资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9%。投资内生增长动力持续增强,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欠发达地区等领域。大力推动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地方积极性。重新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民间投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年增长23.1%,快于整体投资增速,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全年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58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672公里;新建公路里程702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60公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提高到22.3%。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9.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民生领域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民生领域投资占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比重超过60%。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得到加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

二、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节能环保进一步加强

一年来,三次产业发展更趋协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43.9:46.1,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个、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5个百分点。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切实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重大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首次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

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关于金融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规划和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软件产业业务收入增长24.6%。互联网上网人数6.18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3.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信息、养老、健康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3G移动电话用户1.69亿户,是上年净增数的1.6倍以上。截至2013年底,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0161万户。全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10万亿元,增长25%。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85万亿元,增长32%。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3万个,床位474.6万张,较上年增加58.1万张。全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有望超过4万亿元。

4.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取得积极进展。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指导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在各项政策作用下,化解产能过剩工作阶段性效果逐步显现。2013年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逐季回升,19个工业行业1569家企业的落后生产线已实现关停;钢铁、平板玻璃行业效益状况有所改善,船舶行业订单大幅增长。

5.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制定并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以及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十条措施,各项目标任务和相关配套政策正在抓紧落实。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加快实施。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3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7%,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7.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93%、3.48%、3.14%、4.72%。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1.6%。

三、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

一年来,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更加实化,分类指导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区域发展政策继续完善。2013年,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修订完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启动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出台。中部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入实施。欠发达地区发展条件逐步改善。

2.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取得新进展。强化平台和机制建设,推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前海、横琴、平潭、南沙四大平台开发建设成效明显,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不断提升。积极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

3.城乡发展一体化稳步推进。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6元,实际增长9.3%,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4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上年的3.10缩小为3.0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制度进一步规范,26个省份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每年30元。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实施了一批水电路气房等农村民生工程。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基本完成。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01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年勇)

11.我国加强生态环保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2013年,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在创造亮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应对热点上狠下功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部署。

第一,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9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有关部门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与31个省(区、市)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完善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组织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方案》,推进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PM2.5监测点建设。加强大气环境执法监管,仅去年11月份全国就出动执法人员7.14万人次,检查企业2.9万余家、施工场地近9200个;发现涉及环境违法的企业9377家、环保不达标施工场地719个,取缔关闭小作坊890家。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区、市)的19个市开展两次督查行动,检查企业403家,对199家现场提出整改要求。环保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已经成立。为了保障“大气十条”的落实,中央财政新增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首批安排50亿元支持北京、天津、河北等五省(区、市)大气污染治理。继续安排6.4亿元支持12个重点城市燃煤锅炉烟尘治理。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全国各省(区、市)十分重视,迅速行动。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北京市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动员大会,出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天津市印发清新空气行动方案,与各区县和有关单位签订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目标责任书;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大会,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任务分工;山西、内蒙、山东也都采取了有力举措。

第二,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了落实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十二五”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严格问责。对未通过减排年度考核或目标责任书重点项目未落实的3省(区)、3个企业集团和6个城市实行环评限批,对43家企业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强力推进工程减排,全年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400万吨;1.9亿千瓦燃煤机组建成脱硝设施,脱硝机组比例超过50%;500万千瓦燃煤机组脱硫设施实施增容改造,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超过90%;1.5亿千瓦现役机组拆除烟气旁路,取消烟气旁路火电机组比例达37%;新型干法水泥脱硝比例达60%。2013年年度减排任务可以全面完成,尤其是氮氧化物下降3.5%以上,排放量首次降至2010年减排基数以下。

第三,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关部门完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启动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一年中环保主管部门共批复项目环评文件241件,涉及总投资1.9万亿元。对不符合要求的32个项目退回报告书、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涉及总投资1184亿元。推进环评审批改革,对基础设施类和环境影响较小的25项建设项目,下放环评文件审批权限。强化全过程监管,深化事业单位环评机构改革,103家改革试点单位中47家完成改制,16家退出环评市场。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发布国家环保标准135项,现行有效国家环保标准达1499项。对重点控制区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第四,突出源头预防和生态保护。(1)积极推进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在内蒙古、江西、广西和湖北4省区开展生态红线划定技术试点。启动第二批10个省(区)环境功能区划编制试点。江苏印发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在全国率先将全省国土面积的22.2%划定为生态红线区域。(2)加强水质良好湖泊保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央投入资金16亿元,新增试点湖泊27个。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3)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国务院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印发《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开展生态保护全过程管理试点。(4)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13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达423亿元,范围扩大到492个县。对其中452个县域的监测评价显示,2010—2012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31个,占6.9%;保持基本稳定的412个,占91.1%。继续推进新安江流域跨界水环境补偿试点,三年累计安排资金9亿元。

第五,强化执法监管。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83万余人(次),检查企业71万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问题6499件,挂牌督办1523件。开展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检查涉水排污企业2.59万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558件。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组织评估地级及以上328个城市84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2012年度环境状况。经国务院同意印发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进重金属、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中央安排重金属专项治理资金34亿元。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在第一批74城市496个监测点位实时发布PM2.5等六项污染物监测数据,完成第二批116个城市开展PM2.5等污染物监测点位的建设任务。(范必)

12.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一、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国家高速公路联网贯通加快推进,“断头路”和“瓶颈路段”项目建设改造进展顺利。根据交通部初步预计,全年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万亿元,同比增长5.56%。预计全年新建高速公路8260公里,改建339公里,高速公路运营里程超过10万公里。浙江嘉绍大桥、安徽马鞍山长江大桥、江西九江长江二桥顺利建成。国省干线建设、改造步伐加快,西藏墨脱公路建成通车。预计全年新改建国省干线2.86万公里。西部地区农村公路通畅工程、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预计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1万公里。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等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快,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继续推进。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引江济汉通航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或完工,重庆、武汉等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建设加快推进。航道管理养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预计全年建成万吨级泊位110个,新增及改善高等级航道289公里。

二、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加快推进

铁路建设继续保持加快势头。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达到1.1万公里。宁杭、杭甬、津秦、厦深、西宝高铁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渝黔、呼张、九景衢铁路等49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全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38亿元,投产新线5586公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铁路建设市场进一步放开,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建设,推动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加大了铁路投资力度。

三、民航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根据民航总局初步预计,201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的机场达24个,比上年增加3个。国内航空公司新开国际航线92条,新开支线航线252条,小型支线机场通达性明显增强,航线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设稳步推进,颁证运输机场达193个,新增10个机场。民航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2013年,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继续实施,骨干枢纽、重点水源、引调水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提前通水,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如期完成。全年水利建设投资439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408亿元、地方投资2989亿元。解决了634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15891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2209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全面完成,2058个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基本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进度加快。大中型灌区和大型灌排泵站改造扎实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东北节水增粮等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

五、能源基础设施结构不断优化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初步预计,2013年新增水电装机2993万千瓦,水电总装机达到2.8亿千瓦,发电量8960亿千瓦时、增长5%。新开工核电机组3台,在建核电机组达到31台,装机3385万千瓦;新投运核电机组2台,在运核电机组达到17台,核电总装机达到1461万千瓦,发电量1120亿千瓦时、增长14%。新增并网风电装机1406万千瓦,并网风电总装机达到7548万千瓦,发电量1400亿千瓦时、增长36.4%。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1130万千瓦,光伏发电并网总装机达到1479万千瓦,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增长143%。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850万千瓦,发电量320亿千瓦时。预计2013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22.3%;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30.9%,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9.8%,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六、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推动出台实施了“宽带中国”战略,颁布了光纤入户强制性国家标准,各地区对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13年,互联网和数据通信领域投资同比增长30%左右。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3.6亿个,同比增长34.0%,其中XDSL端口比上年减少1111.7万个,光纤接入FTTH/0端口比上年净增4215.2万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光进铜退”的趋势明显;移动电话网扩容步伐加快,移动交换机容量同比增长7.5%;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增速显著,国际出口带宽达到3406824Mbps,同比增长79.3%,创下近七年来增速最高点;全国新建光缆线路265.8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745.1万公里,同比增长17.9%,传输网规模再创新高;全国新建接入网光缆、本地网中继光缆和长途光缆线长度152.7万公里和110.1万公里和3.0万公里,同比增长22.6%、15.2%和3.4%。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稳步推进,工业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集成创新等试点扎实开展,国家级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建设得到加强。(胡成)

13.科技改革和创新取得哪些新成绩?

2013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各项改革任务的起步之年。一年来,科技改革和创新取得新进展,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

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下,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协同,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重点改革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8号),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门建立了协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新机制。通过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政策,改革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方式,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等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2012年度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突破430亿元,由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比例分别达到52.3%、38.7%、4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规模达到47.36亿元;设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99家、55家和300家;新组织55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总数达到146家。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3家,总数达到1002家。676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7%,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倍。

2.科技管理改革出台新举措。研究制定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意见,推动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改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优化调整总体布局。加强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和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等科技基础制度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重大专项管理机制和组织方式,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

3.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加强军民科研计划项目的沟通协调,加强部省会商和资源集成,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各创新主体的协同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首批组建14个协同创新中心。新增杭州、青岛等12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试点总数达57个。201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69亿元,年增长16%。

4.创新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加快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关村股权奖励分期纳税、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提高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等试点政策推广到武汉东湖、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项试点政策向全国推广。积极引导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更加健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加强科学普及和科技宣传。各省(区、市)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贯彻落实中央6号文件,共出台200多项改革配套政策措施。

二、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作出重要贡献。

1.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阶段性进展。进一步聚焦科技重大专项任务部署,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大装备满足了国内急需。TD-LTE全产业链技术快速发展,4G牌照发放;“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世界排名第一;封装光刻机、离子注入机、12英寸28nm刻蚀机和PVD设备等高端集成电路装备实现小批量销售;特高含水老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在16个区块推广应用,提高采收率10%以上;松花江、海河、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综合示范,有效削减COD10%;新药创制累计获得新药证书73件,大幅提升传染病监测防控能力,在防控H7N9禽流感突发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2.科技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实施“十城千辆”、“十城万盏”、“金太阳”等应用示范工程,推广各类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近3万辆,应用LED灯具年节电超过20亿度。实施移动互联网创新行动,启动智能机器人科技产业化工程,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105家国家高新区总收入预计超过19.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推进种业科技创新,超级杂交稻再创亩产新高,全国共培育优质、抗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535个,良种推广达3.5亿多亩。启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环渤海25个县的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建立了12.5万亩示范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为粮食实现“十连增”提供重要支撑。

3.科技惠民成效突出。加大人口健康、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技术研发与示范,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加快,累计示范应用10万余台(套、件)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与产品;大力实施蓝天科技工程,推动煤制天然气和生物质燃气的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商业化应用。推广惠民技术470多项,惠及人口5100万人。启动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文化科技创新西部行动。成功举办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三、基础前沿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

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1.基础研究部分领域赶超和占领国际科学前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继续加大对科学家自由探索的支持,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加聚焦国家需求中的科学问题。首次发现四夸克物质被评为2013年物理学领域最重要成果;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有望加速信息技术革命进程;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多潜能干细胞(CiPS)的发现,给未来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开辟全新途径;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肿瘤标志物,有效提高肿瘤监测和疗效评价水平。我国科学家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数持续上升至世界第五位。

2.战略高技术研究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再次成功对接,嫦娥三号携“玉兔”探测器成功落月,使我国在航天领域又迈出重要步伐,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地外天体软着陆技术的国家;蛟龙号深潜器应用航次科考在海洋生物、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丰富成果;成功研制国际上最长的1375px碳纳米管,首次合成硬度超过金刚石的立方氮化硼新材料,铁基超导材料保持转变温度最高纪录;新型基础微电子器件半浮栅晶体管研制成功,标志我国在世界尖端集成电路技术创新链中获得重大突破。

3.科技创新基地、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发布实施《“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启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试点工作。在河南、甘肃等地建设7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香港新建4个伙伴实验室,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397家。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总数达到332个。建设国际合作创新集群,认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41家。深入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进科学家工作室试点。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承担科技计划,近三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专家主持或参与700余个国家项目。(徐建国)

14.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哪些新进展?

社会保障是关乎基本民生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保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2013年,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

为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颁布实施了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社会保险视觉识别系统,开展电子社保示范城市建设。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和支付。全年新增发放社会保障卡1.79亿张,持卡人数超过5亿,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62.5%。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上升。1.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2013年底,已有15个省份先行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9750万人,比上年增加138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81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32212万人,比去年增加1785万人。连续第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后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近1900元。18个省份实施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政策,22个省份建立了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3个省份建立了护理补贴制度。

2.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已有6个省级区域、45个地市以及部分县(区)开展探索。基本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水平由2012年的人均240元提高到280元,报销比例继续提高。2013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到57322万人,比上年增加3680万人。改进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费用结算管理服务,已有22个省份建立了省级异地结算系统。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免费孕前检查使600万家庭受益。

3.积极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2013年底,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417万人、19897万人、1639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192万人、887万人、968万人。全国失业保险金月人均发放水平由2012年的707元提高到759元。落实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做好工伤预防试点和工伤康复试点工作,工伤保险政策标准进一步完善。

2013年底,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41.9万件,主动检查用人单位202万户,督促用人单位与511.7万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追发工资等待遇268.5亿元,督促缴纳社会保险费34.8亿元。

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3年,各级政府积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创新机制、落实责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众救助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投入继续增加。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城市低保专项补助资金481.4亿元,农村低保506.3亿元、医疗救助资金132亿元,同比增长8.6%、17.4%、1.5%。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分别为2061.3万人和5282.1万人。全国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同比增长13.1%和17.7%。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对象分别为183.8万人和354.4万人,平均供养标准分别同比增长15.4%、16.4%。发放元旦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215.9亿元。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年新开工666万套,基本建成544万套,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

2.减灾救灾工作高效有序。高效应对了四川芦山强烈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东北流域性严重洪涝、华南局部地区台风暴雨洪涝等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预警响应和应急响应49次,下拨中央救灾资金101.67亿元,调拨帐篷19.6万顶、棉衣被62.8万床(件)、折叠床8.9万张,全国救助受灾群众8000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215万人次。

3.医疗救助惠及群体进一步扩大。医疗救助对象从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逐步向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拓展。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国共实施医疗救助1亿多人次,支出救助资金260亿元,救助封顶线和救助比例进一步提高。

4.困境儿童和困难残疾人救助工作不断加强。7部委员联合下发文件规范个人和民办机构私自收留弃婴行为,落实孤儿保障制度,及时下拨孤儿基本生活费补助经费,做好向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工作。民政部、教育部等9个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的通知》,强化困境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现象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16个省份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6个省份建立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1.8万个福利企业安置54.2万残疾人就业。

5.优抚安置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中央财政下发优抚安置事业经费672亿元,惠及优抚对象970.9万人。第20次提高残疾军人残疾抚恤金标准,第23次提高“三属”定期抚恤标准和“三红”生活补助标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90%以上的县市实现优抚资金社会化发放。

三、社会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

1.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国务院制定《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对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社会服务力量等作出重大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社会组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各项社会服务事业稳步推进。

2.积极推进社会慈善事业建设。成立慈善领域全国性、联合性、行业性组织——中国慈善联合会,加强慈善领域各类行为主体的沟通联合。大力开展慈善事业信息化建设,委托社会组织开发慈善信息平台并推广,利用电子地图、信息手册推进慈善便民服务,慈善事业透明度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探索以废旧衣物为主的捐赠物资综合利用,推进社会捐助体系转型升级。

3.积极发展养老社会服务事业。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两个配套部门规章《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同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15亿元资金支持各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补助10亿元支持农村幸福院建设。截至2013年11月底,各类社会养老机构近4.5万家,养老床位500多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25张,日间照料服务覆盖近50%的城市社区和20%以上的农村社区。各地在建立完善高龄津贴补贴、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用地、人才建设、护理保障政策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惠民殡葬政策继续扩面、增项、提标,公墓服务标准和殡葬管理标准更加健全,4个省份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

4.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推动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民政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推进“菜单式”服务。中央投资1.96亿元资助23个省份社区服务项目建设,全国城市社区综合设施覆盖率达到77.4%。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41.53%。(郑真江)

15.保障房建设取得哪些新成绩?

中央决定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来,经过各方面持续不懈地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2013年是完成“十二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承上启下的一年,在各地方、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超额完成预定任务

2013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544万套、新开工666万套,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的年度任务目标,为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央财政继续加大补助力度,全年分批下达补助资金共1729亿元,其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助473亿元。

二、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

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几年,我国初步建立了棚户区改造的政策体系,改造工作进展很快,到去年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多万户,约占同期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量的40%。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进一步明确了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新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300万户以上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住房保障制度化建设有序推进

《城镇住房保障条例》的调研、论证、起草工作有序推进。保障性住房类型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决定从2014年起,对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统筹建设、统一申请、统一配置,以使住房保障公共服务更加便民快捷。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按照国务院部署,2013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将符合条件的、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四、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持续加大

2013年,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实际开工281.4万户,全面完成266万户的预定任务。中央安排补助资金230亿元,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单列贫困地区任务,并将贫困地区中央户均补助标准由7500元调高至8500元。(倪虹)

16.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哪些新成效?

201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系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着力促公平、调结构、提质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一是组织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三周年总结。研究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二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30个省(区、市)向社会公布了实施方案,12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高考问题,共有4440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了高考,共录取2770名,录取率62.4%,其中66.1%为农村户籍学生。出台积极推进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普通本科综合评价试点,出台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三是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四是推动“减负”工作。研究制订《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五是落实和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制定相关文件,进一步推动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六是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章程制定取得重要进展,教育部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七是研究制定教育满意度测评工作方案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八是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

二、“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精心组织实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6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幼儿园、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在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并对各地扶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园、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等进行奖补。全国幼儿园总数比三年前增加30%,在园幼儿增加近40%。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一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2013年中央下达50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初中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和供餐条件,基本消除“大通铺”、校外租房、供餐能力不足等现象。继续实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截止2013年11月,全国已开工38502个,开工面积2480.96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74.42%。已竣工项目25904个,竣工面积1956.83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58.69%。二是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教育部印发相关通知,强调在专项规划未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之前,不得以任何理由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三是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22个省(区、市)的293个县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四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年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560元,初中达到760元;东部地区小学达到610元,初中达到810元。五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管理制度。颁布新中国第一个《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籍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且终身不变,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籍管理口径的无缝衔接和互联共享。六是加大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全国6万余个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配备数字资源接收播放设备,配送一至三年级所有8个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

四、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

一是继续推进普通高中改造计划。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补助资金扶持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支持普通高中改扩建校舍、配置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以及体育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建设。二是组织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普通高中学校,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

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加快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修订《职业教育法》,起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推动制定实施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完成59个行指委重组,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继续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三是推进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启动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修订,制定首批100个国际水准专业标准。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五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民族和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重点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

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推进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成352个基本专业的介绍编校工作,启动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配合中国科协完成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相关准备工作。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健全质量保证监督体系。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三是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确定了14个通过国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是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和奖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收费制度。五是优化高校布局结构。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着手研究应用型本科学校设置标准和评价指标。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投入100亿元建设100所地方高校;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作”。

七、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出台《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二是深入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2013年下半年起试点省份达10个。三是全力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在连片特困地区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文件。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2013届12013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任教。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2013年新招聘特岗教师64991名;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的留任比例达90%以上。启动实施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继续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2013年共安排建设项目3539个,建设规模244万平方米,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0亿元。四是加强教师培训。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15.14亿元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43万人。五是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完成2012年度210名长江学者遴选聘任工作。积极参与实施“千人计划”,推进落实“万人计划”。六是加大引进国外专家工作力度。支持引进一批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八、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

一是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2个试点省份的699个国家试点县(包括新疆兵团19个团场)近10万所学校全部开餐。20个省份的535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工作,覆盖学校约3.5万所。全国享受营养膳食补助的学生超过3000万人。二是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013年,全国共有1277万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学,占随迁子女总数的80.4%。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政策,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各地积极建立有效的关爱服务模式。三是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广泛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修订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完成各类内地民族班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招生任务8.33万人。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四是重视并加强特殊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建设项目院校23所,建设规模近38万平方米。五是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继续扩大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3年共安排18.5万人,其中本科11.5万人。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数量由1万名增加到3万名,在专项计划覆盖的22个省(区、市),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较2012年增加8.5%。六是开展教育扶贫工程。制定《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连片特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七是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截至2013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7.4%,实现就业(含升学)人数541万人。其中,54.2%的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柯春晖)

1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哪些新进展?

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已经5年,各地区、各部门秉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路径,大胆改革、务实探索,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中国编织了一张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安全网,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和基本药物制度新平台,打开了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新天地。新医改有力保障了民生,推动了社会领域改革,增进了社会公平,也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践证明,新医改的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

本届政府以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顺利完成了2013年各项改革任务。

一、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医保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到2013年底新农合参加人数达到8.02亿,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再比上年提高40元,达到280元。28个省份开展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8个省市全面推开,试点地区大病患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比例的基础上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达到70%以上。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开始建立,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支持各地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发挥保民生、兜底线的作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积极探索按病种、按人头等复合付费方式,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在25个省(区、市)开展了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新农合在90%的统筹地区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报,部分省市探索了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与9个省级平台和部分大型医疗机构试点联通,为跨省就医费用核查结报奠定了基础。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有政策支持下,商业健康保险得到积极发展。

二、基层运行新机制得到完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管理、补偿、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成效明显,改进考核制度,推行绩效工资,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基本建立。问卷调查显示,87%的患者表示在基层看病不贵,89%的医务人员反映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96%反映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在4个省份启动了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工作,首批认定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200个。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现医师制度与国际接轨。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试点,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基层网底得到夯实。

三、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展

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正式实施,涵盖药品520种。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建立,已经覆盖80%以上的村卫生室,基本破除了基层多年来的“以药补医”局面。积极解决儿童用药、短缺廉价药品供应问题,遴选了一批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试点品种。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

国家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3年达到11类43项,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实施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重大疾病进行免费治疗或给予补助。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全部农村计划怀孕夫妇,600万家庭接受了优生检查。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组织新生儿疾病筛查,130万儿童受益。

五、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力度加大

开展了第一批311个县(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评估工作,总结改革试验和不足,研究制定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积极做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工作。稳妥有序做好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中,积极破除“以药补医”,制订了204个病种的收(付)费规范,探索建立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补助以及医院合理控费的补偿机制。推进临床路径和医疗行为管理,先后制定印发了443个临床路径,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院前医疗急救、产科安全管理等作出明确规范。社会资本办医取得新进展,出台了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到2013年底民营医院达到1.13万多家,比上年增加1500多家,诊疗服务量同比增长13.6%。

新医改实施以来,国家持续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5年来累计超过9000亿元。新医改对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明显效果。据统计,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目前的33.4%。(苑衍刚)

18.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哪些新成绩?

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的一年。各地各部门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把文化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出台一系列决策部署,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作风,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在优化行政管理的同时加强了过程管理与事后监督。落实和强化对转制国有文艺院团的政策扶持,建立健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3388家。国家艺术基金正式启动,为引导文艺创作搭建了新平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稳步推进,目前共成立省级文管办30个、市县两级1766个,省级综合执法机构10个、市县两级2875个,市县执法人员编制总数32089人。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如河北农村地区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达1万多个,湖北有40多家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

二、文艺创作生产更加繁荣

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成功节俭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节约资金5000万元,展演133台国内外优秀剧目、647件优秀美术作品,观众人次达60余万,演交会签约金额9亿元,规模效果超过往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出15台重点资助剧目,优秀保留剧目获奖作品巡演1000多场、观众80多万人次,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出作品3200件、观众150多万人次。中直院团开展“三下乡”慰问演出80场、受众30多万,“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237场,近40万高校师生受惠。生产故事影片638部,国产影片票房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市场份额达58.65%。全年新增47亿票房中,国产影片贡献率达95.7%。实施影视动画精品工程、“记录中国”工程,组织“中国梦”主题动画片纪录片项目,涌现出一批根植传统文化、紧扣时代脉搏的国产原创节目。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实施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博物馆之后,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2843个市县中心和29555个乡镇(街道)、60.2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在全国33家省馆、374家市馆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实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提升工程,12个省份提前完成“十二五”村村通、8个省份基本实现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800多万场。启动国家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完善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文化志愿服务成效明显,大地情深系列活动和春雨工程实施项目130多个、举办活动382场,受益群众近百万人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进展顺利,第一批31个创建城市和45个示范项目通过验收。北京朝阳、上海徐汇、安徽马鞍山、长沙、重庆渝中等地建成10分钟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青岛创立“文化超市”,浙江衢州打造流动文化加油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万亿,比上年增长15%以上。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665.02亿元,增长15.99%。实施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示范应用推广工程、数字内容动漫游戏高技术服务业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启动国家动漫产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项目。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制定西部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推动出台动漫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并启动实施成长型小微企业、创意创业人才等扶持计划,不断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如北京推出文化消费惠民卡鼓励居民文化消费,贵州实施促进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大连、南京打造文化投融资平台。

五、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出台《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建设示范标准》《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等规章,筹建文化娱乐、艺术品等全国性行业协会,指导演出、互联网上网服务等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艺术品市场管理,在陕西等6省(市)开展鉴定管理试点。调整互联网上网服务市场准入政策,引导上网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辽宁、江苏、山东、河南、湖北、贵州、新疆等地将上网服务行业和娱乐行业营业税由20%调整为5%。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在黑龙江等7省(市)开展试点,实现了执法与审批、地方和中央的数据交换。加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

六、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首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4295处。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文物抢救保护项目蓄水前验收,开展南沙海域水下考古和执法巡查。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法规规章不断健全,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分类保护全面推进。山西等13个省(区、市)及大连、宁波、厦门等计划单列市出台非遗保护条例。启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制定10项业务标准,确定50个试点项目。开展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第八个“文化遗产日”等宣传展示活动,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升。珠算项目成功申遗,成为我国第38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七、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

在中俄、中美、中欧等近20个多边和双边政府合作机制框架下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文化外交层级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显著,影响不断扩大。“欢乐春节”活动在99个国家和地区的251个城市举办,涉及项目385个,有29个省(区、市)参与,在世界范围再次掀起“中国热”。成功举办了亚洲艺术节、中国文化聚焦、上海国际艺术节、相约北京、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孔子学院440所、孔子课堂646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达到14个。对港澳台文化工作深入开展,“艺海流金”、“濠江明月夜”、“情系”系列老品牌和“中秋灯会”、“艺传两岸”等新活动交相辉映,进一步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八、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对各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情况进行年度检查,推动解决制约建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点、难点问题。据10省市抽测结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上升为32.7%。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约13.3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近5万个。继续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和队伍建设,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800多名,举办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了体育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全民

健身日”活动形式,集中办好科学健身指导、青少年阳光体育、老年人快乐健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以及奥运体育文化六大板块活动,举办全国第二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和全国优秀广场操舞评选展示活动,推动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打造以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为代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特色品牌。继续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目前国家级布局城市49个、省级布局城市74个、试点县3个,吸引了270多万名学生参加。巩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扎实推进里约奥运会和索契冬奥会备战参赛工作,成功节俭举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全面展现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创造了一批可喜成绩。(范绪锋)

19.社会治理方面取得哪些重要进展?

2013年,根据中央安排,民政、公安、司法、卫生等部门合力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切实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一、注重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服务深入推进

围绕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推行村“两委”选举联动和“两推一选”,有序开展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村(居)委会成员的文化水平、年龄结构、能力素质进一步优化。推广江苏太仓“政社互动”等经验,指导各地逐步规范基层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构建基层自治机制,促进了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互动。开展村(居)委会选举拉票贿选专项整治,加大对贿选等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处理力度,保证了换届选举的合法性、民主性和有效性。全面加强村(居)民监督委员会等监督机构建设,基层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央投资2亿元,新建社区服务设施26.2万平方米,全国城市社区综合设施覆盖率达到77.4%。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国41.5%的建制村已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城乡社区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手段不断创新,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二、注重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组织稳步发展

部署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意见,明确社会组织建立企业年金的政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稳步增长,全国共有登记的社会组织54.1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8.6万个,基金会349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1万个。积极稳妥推进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定了过渡期社会组织登记工作方案,对行业协会商会、医疗卫生、书画和科技类社会组织制定了分类标准,26个省份实行或试行了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共立项470个,直接受益群众260万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国性社会组织累计评估率达到70%。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工作,全国共办理社会组织行政执法案件5829件,比2012年增长3.5倍。

三、注重防范社会风险,应急管理切实有效

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9亿人次受灾,2284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808.4亿元。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应对,高效做好四川芦山强烈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东北流域性严重洪涝、华南局部地区台风暴雨洪涝等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共启动预警响应和应急响应49次,下拨中央救灾资金101.7亿元,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215万人次,全年救助受灾群众8000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科普工程等项目,救灾物资管理不断规范,救灾装备建设稳步推进。灾害救助制度不断健全,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灾情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增强。

四、注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快速推进

社会工作职业队伍建设顺利推进,2.7万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证书、1.2万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证书,全国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已达12.4万人。民办社工机构总量达2452家,增长1倍。全国已有志愿服务站点70067个,新增志愿服务组织2153个。推动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和相关领域事业单位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全年新增社会工作岗位1万多个,全国社会工作岗位总量达8万多个。出台了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等政策,开展了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启动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不断发展社区、农村、医务、民族、灾害等领域专项服务,逐步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模式。全国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成效逐步增强。

五、注重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

学习和推广“枫桥经验”,围绕重点问题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面落实化解息讼和教育稳控措施,细化处置要求,有效应对了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一批重大突发性群体事件。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人民调解组织82万多个,人民调解员422.9万人,全年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43.9万件,调解成功922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7.7%。建立健全基层法律服务网络,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深入开展农民工工资拖欠等专项法律服务活动,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5万件,同比上升13%。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大力加强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全国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保持在0.2%的低水平。开展“六五”普法中期督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六进”活动,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依法治理取得了实效。

六、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健全

深入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夏秋社会治安整治行动,成功侦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开展公共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重特大火灾、道路交通等治安灾害事故多发态势,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打击网络传销、网络赌博、网络贩毒、窃取公民个人信息和有组织造谣炒作等专项行动,有效维护了网上秩序、净化了网络环境。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事故总量、重大事故、主要相对指标“三个继续下降”的目标,全国各类事故发生总量下降2.8万起,下降8.2%;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5%。组织彻查了571.8万家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取缔关闭了一批非法违法企业,排查治理了一大批安全隐患。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共查处各类非法违法行为1326万起。深化道路交通、消防、矿山、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治理,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系统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全年共注销生产许可证10332个、吊销流通许可证1559户;严格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全年共监督检查生产企业52万余家次、检查经营者2061.5万户;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查重处了一批食品违法案件,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谈志林)

20.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哪些重要进展?

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第一年。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把依法行政作为国务院工作准则之一,要求国务院及各部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建设法治政府。一年来,国务院及各部门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履行政府职能、推动改革发展,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政府立法工作积极推进

去年国务院共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法律34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47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围绕简政放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及时清理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涉及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国务院废止了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等1部行政法规、对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船员条例等41部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12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7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修订了相关法律的部分条款。为切实防止行政审批边减边增,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对新设行政许可的标准、审查程序、监督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二是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及时做好政府立法工作。国务院先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特殊区域内暂时停止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关于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的议案(草案)》《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草案)》等,为推动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对外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军事设施保护法(修订草案)》,制定公布《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安全保卫条例》,修订公布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

二、认真做好政府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工作

2013年,国务院法制机构共收到向国务院报送备案的法规规章1204件,对其中1196件进行了备案登记,其中地方性法规517件,地方政府规章546件,部门规章133件;对其中6件不予备案登记,2件暂缓办理备案登记。国务院法制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对存在问题的规章进行处理,有力维护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2013年上半年,31个省级人民政府对5087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审查备案,对发现存在问题的181件规范性文件依法作了处理。

三、行政复议工作取得新进展

国务院行政复议工作既注重依法办案、公正裁决,树立国务院依法行政的权威和形象,又注重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2013年办结立案受理的案件161件,其中裁决维持48件,因申请人撤回申请终止23件,确认违法9件,驳回申请81件。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行政复议法执法检查,认真做好行政复议法实施情况汇报。进一步梳理行政复议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行政复议法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内容。加大指导监督力度,推动行政复议工作均衡发展。

四、司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加强

制定了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便民服务举措,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简化程序和手续,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加强监督管理,开展质量评估,法律援助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0多万件。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新成绩,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面排查矛盾纠纷290多万件。大力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化解行业和专业领域矛盾纠纷90多万件。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精心组织开展了“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六五”普法中期督查工作顺利完成。

五、城乡居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化

一是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依法有序开展。全国16个省份修订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18个省份修订了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积极推进《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进程。截至11月底,12个省份完成了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村(居)委会成员的文化水平、年龄结构、能力素质进一步优化。二是村级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贯彻落实民政部、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等12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建设。村务监督机构依法依章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和落实情况、村务公开情况、民主理财情况、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执行情况、村民委员会成员履职任职及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保障农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落实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切实发挥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功能,不断提高村级事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确保村干部权力阳光化、规范化运行。三是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选优配强村(居)委会干部。实施西部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能力建设项目,围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正确执行政策、坚持依法办事、组织村民自治、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示范培训西部城乡农村基层干部1800余人次。举办两期乡镇长示范培训班,培训乡(镇)长360多名。(孙慧峰)

21.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哪些新进展?

建设一个廉洁政府,是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望。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把建设廉洁政府作为重要目标,深化反腐倡廉,改政风、抓源头、强监督、严政纪、肃贪腐,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以改进政风推动廉政建设

一年来,各级政府坚持把政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约法三章”,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紧盯重要时间节点,狠刹用公款购买赠送月饼、贺卡、烟花爆竹等节礼,以及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风。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2.4万起,处理3万多人,并对372起典型问题进行通报曝光。全面停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对24个省(区、市)、16个中央部委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坚决停止审批中央国家机关新建楼堂馆所项目,已批准未开工的项目全部停建。严控办公用房维修改造,从严履行审批程序、执行维修改造标准。全面清理超标办公用房,中央国家机关腾退办公用房365万多平方米。严控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全国共减少事业单位6万多个,核减事业编制65万名。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中央国家机关一般性支出一律压减5%,“三公”经费支出比上年减少35%,会议费比上年减少52%。制定完善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和国内差旅费管理办法,严格管理,严格制度标准和审批控制,中央国家机关公务接待费同比减少约49%,接待数量同比下降50%;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同比减少38%;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同比减少17%。强化公务用车管理,完成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收尾工作,处置中央国家机关超编车1442辆,重新核编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减少37%。积极稳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强会议管理,压减会议数量规模,严格会议经费支出管理,实现数量和支出双下降。各地也都压减了一般性支出,31个省(区、市)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各省(区、市)驻京办事机构接待数量平均降幅达70%。大幅压缩政府举办的仪式庆典和体育、文艺类活动,全国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由10个减为6个,节俭举办了第十二届全运会。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铺张浪费得到有效遏制。政风的新变化,也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新变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评价。

二、以深化改革促进源头反腐

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深化改革的“当头炮”,这也是减少权力寻租、防治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同时,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制约权力运行的新机制。去年国务院部门共取消下放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其中包括取消了86个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地方政府也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取消和免征中央及地方审批设立的34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了14个部门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征收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公示制度,取消和停征63项非税收入。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推向全国,减轻企业税负约1400亿元。清理专项转移支付,压减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约680亿元。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由中央核准的项目数量减少60%。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积极推动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定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同时,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这些措施,不仅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成为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也从源头上降低了发生腐败的风险。

三、以强化监督规范权力运行

腐败大多与权、钱有直接关系,管好权、看好钱,才能有效减少腐败。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好公共资金的使用,有效发挥了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尖兵和利剑作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全过程跟踪、全方位监管,摸清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和财政存量资金底数。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矿产资源出让、金融交易和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审计力度,要求用“火眼金睛”发现问题,去年全国审计机关共移送违纪违法案件线索1400多件,促进财政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2600多亿元,推动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2600多项。特别是对一些国家扶贫重点县进行了审计,发现几乎每个县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有虚报冒领的,也有挤占挪用的,本来是给贫困户建房的钱被村里盖了门楼,有的公职人员骗取或侵占扶贫资金,一些问题触目惊心,令人警醒。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查处,并改进了管理办法。公开是最好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中央财政预决算公开逐步规范、部门预决算公开不断推进,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公开到“项级”科目。“三公”经费公开方式更加科学,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和部门预算同步公开。地方预决算公开稳步推进,31个省(区、市)全部公开了省级预决算和省级部门预算,部门预算基本细化至“款”级科目,重点民生支出公开到“项”级科目。26个省公开了省级部门决算,20个省公开了省级部门“三公”经费预决算。同时,及时公开环境监测、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性住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促进权力运行更加透明规范。

四、以执纪问责律政促廉

严格政纪、强化责任追究,是从严治政的重要手段。始终保持对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95万件(次),立案17.2万件,结案17.3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8万人。中央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办了刘铁男、蒋洁敏等发生在国务院部门和中央企业的大案要案,地方纪检监察机关也查办了一批在本地区有影响的案件,起到了警示和震慑作用。强化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查处相关案件1.8万件。全国共问责2.1万人,其中地厅级干部54人、县处级干部1477人,对在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中负有责任的6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认真查处和纠正征地拆迁、教育、医疗、公路收费、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不正之风,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乔尚奎)

22.过去一年我国外交工作取得哪些新成就?

2013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开局之年、创新之年、丰收之年。中国外交既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进一步推进了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坚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

一是提出中国梦重要思想并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国际影响。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中国梦将中国复兴与世界进步融为一体,不仅激发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活力,也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和平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的理解支持。

二是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这些论述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路径、原则和方向,推动我国和平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三是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习近平主席要求,中国外交要秉持公道正义,坚持互利共赢,要见利思义,义利并举。正确义利观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软实力。

二、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中央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今后5至10年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总体布局,为新形势下周边外交指明了方向。我国同周边21个国家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级别交往。我国领导人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绘就了我国同周边国家全面拓展合作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拉美国家,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新水平,推动中拉合作取得新进展。推动金砖国家在设立开发银行和外汇储备库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增强了这一重要合作平台的生机与活力。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第一站就选择俄罗斯,同普京总统就加强中俄全方位战略协作达成一致。此后,中俄又进行了一系列密集的高层交往,使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始终在高水平上运行。

习近平主席应邀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历史性会晤,就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中美关系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正在不断得到充实和拓展。

中欧互利合作不断深化。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等欧洲国家,中欧举行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宣布启动投资协定谈判,推动中欧关系实现新发展。

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错误言行进行坚决斗争,坚决反对菲律宾单方面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仲裁,有力捍卫了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与东盟国家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与文莱、越南就推进共同开发、加强海上合作达成一致,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

着力缓解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为推动重启六方会谈创造条件。坚持劝和促谈,为和平解决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以及伊朗核问题达成协议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四点主张,首次派出安全部队参与联合国马里维和行动。

积极打造海外民生工程,全力维护中国公民和企业海外合法权益。与塞舌尔、毛里求斯、巴哈马签署互免普通护照签证协议,并且利用各种途径做外方工作,推动达成更多简化或互免签证协议,努力提高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不断提高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尊严。(蔡润)

2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一、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

我们目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从国际来看,自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来,目前世界经济表现出某些缓慢复苏的迹象,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解救危机的措施,他们正在逐步走出危机的最坏阶段。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所决定,造成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消失,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如何应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既要抓住机遇,又要避免冲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正处在一个速度转换时期,近两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虽然保持了7.7%的较高水平,但是相比几年前的9%~10%的速度来说,仍然出现了较大的降幅,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影响较大,经济增长企稳状态巩固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3年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50%,较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净出口的贡献率继续下降到-4.4%,而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上升至54.4%,比上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如何使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二、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目前在地方财政方面财政的最大风险隐患在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国家审计署在2013年12月30日公布的债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直接债务);如果计算或有债务,广义的地方债务规模为17.8万亿元。从整体情况看,政府的直接债务占GDP比重大约为37.7%;如果算上“或有债务”,我国政府负债总额约30.27万亿元,广义负债率约55.2%。

在金融方面,到2013年年底,我国广义货币余额(M2)为110.65万亿元,M2与GDP之比已经超过190%,已属对通货膨胀形成压力的较高水平,但是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依然融资困难,面临融资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此外,在金融监管方面还存在如何监管好影子银行等一些问题。

在房地产方面,一方面全国房地产价格上涨虽然涨幅有所减缓,但仍然持续连续上涨的势态。2014年1月份房价连续第13个月同比上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上涨的城市有69个。另一方面,近期三四线城市由于盲目发展房地产,又出现了楼市供给过剩现象。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

三、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但是,农业生产依然是我国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在农业生产方面,我们面临着农业竞争力下降的挑战。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净进口趋于上升,不仅土地密集型产品大豆大量进口,玉米进口量也出现了趋于增加的趋势,此外稻谷、棉花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量也在增加。造成我国农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其次是土地成本和其它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是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竞争力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四、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仍然较为严重,总体呈现污染源多样化、污染范围扩大化、污染影响持久化特征。特别是雾霾天气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拖长,引起各方面越来越严重的关注。在传统煤烟型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的同时,以细颗粒物、臭氧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严重。按照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新标准,全国有6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标。此外一些地方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全国大多数的城市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当前我们面对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到目前为止,“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消费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氮氧化物排放量4个节能环保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滞后。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预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较慢、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进展不快、部分企业减排力度不够,形成了“经济指标超前,环保指标滞后”的局面。

氮氧化物排放量指标在2011年不降反升,尽管2012年这项指标有所下降,但综合前两年的指标数仍比2010年高出2.82%。要完成《纲要》目标,“十二五”规划后3年需年均下降4.3%。能源消费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前两年下降5.5%,要实现下降16%的目标,后3年需年均下降3.84%;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是下降17%,前两年只累积下降6.6%;能源消费结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前两年只累积提高0.8%,要实现11.4%的目标,后3年还要累积提高2%。

五、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状况下,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有12.94%。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六、民生领域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居住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无法解决。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资金缺口较大、土地供应不足、质量令人堪忧等等。

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天大的事。目前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隐患不可低估,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的涉嫌严重违法犯罪,性质严重、手段恶劣,社会影响极坏。

在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以药补医的局面尚未达到根本扭转,实现医改的长远目标任重道远。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但是总体养老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公办养老资源常呈现出一床难求的局面,平均每千名老人仅拥有20.5张养老床位。

此外,在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公职人员中不廉不勤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的是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我们必须做好工作,扎实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汪同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责任编辑: 姜晨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