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唱响"西方"市场的东方物探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6-09 16:25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记者安蓓)1994年,中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方物探”)31名物探队员翻过安第斯山脉,来到亚马逊河畔的厄瓜多尔。这是东方物探第一次走出国门,为国际石油公司提供地震勘探服务。

    20年后,东方物探成为国际物探市场响当当的品牌,陆上勘探连续10年稳居全球行业第一,销售收入连续三年保持行业前两位,国际化程度超过60%,直接参与全球物探行业规则制定。

    “东方物探的市场化、国际化之路,是与国际物探公司不断学习、不断接轨、不断竞争、不断超越的过程,走得非常艰难。”东方物探总经理苟量说。

    伴随着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东方物探闯出一条国有企业在市场化、全球化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0年3月,一家来自中国的物探公司宣布并购有近40年历史的美国ION公司陆地物探装备研发制造业务。东方物探,这个在国际物探市场上崭露头角的品牌,以此为契机突破物探装备核心技术研发,建立起完善的物探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是基于地球物理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采用相应的地球物理仪器及装备了解地下地层的特性及结构,研究隐藏在地层中的石油及天然气的方法,简称石油物探,是油气勘探开采产业链的最前端。

    2000年,中石油集团重组上市,将下属物探队伍全部推向市场。东方物探重组整合,进入国际化市场化加速发展阶段。

    “伴随着中石油的走出去步伐,东方物探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一体化、集约化、国际化、数字化战略逐步明晰。”东方物探副总经理郑华生说。

    截至2013年底,东方物探全球市场规模达273亿元,经营收入达196亿元;海外业务扩展到全球五大洲、54个国家近200家油公司,海外收入连续7年超过公司勘探主业收入50%,海外雇员本土化率达90%;公司业务实现由单一陆上勘探向深海勘探、油藏地球物理、物探装备、软件研发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等物探全领域服务转变,成为全球拥有物探全领域勘探实力的三大公司之一。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保持行业技术领先话语权,积极与国际先进管理体系接轨

    国际物探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技术和装备是核心竞争力。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创新,东方物探形成覆盖全技术领域的物探大软件。其中,GeoEast超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成为全球少数能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全面技术支撑的软件系统之一,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初闯国际市场的东方物探遭遇管理理念的巨大挑战。在技术、商务标均在前列的情况下,东方物探连续3个国际项目招标失利。原因很简单,没有HSE(健康、安全、环保)管理。

    世界著名油公司一个普遍管理理念是:宁要一个有体系、发生过事故的公司,也不要一个没体系、侥幸没发生过事故的公司。要进入国际勘探高端市场,必须举起HSE管理这块“敲门砖”。

    1999年,第一版《东方物探国际业务HSE管理体系》发布实施,此后又进行7次改版。目前东方物探HSE管理业绩先后通过壳牌等世界著名石油公司资质审计,安全环保业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使东方物探在国际物探市场话语权不断增强,改变了物探行业由西方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2007年,东方物探由国际地球物理承包商协会普通会员晋升为执委会成员,直接参与制定全球物探行业规则。2008年,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在北京建立第一家海外办事处。

    流淌在血液中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是东方物探国际化市场化的软实力

    从厄瓜多尔的原始密林到尼罗河畔的莽原沼泽,从撒哈拉沙漠的高温到利比亚的枪林弹雨……东方物探70%的项目处在高安保风险国家,不但自然环境艰苦,还面临着远离祖国亲人的煎熬,面临着疾病肆虐、恐怖袭击、战争威胁的生死考验。

    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突变。正在国内休假的利比亚项目经理张继兴立即启程赴利比亚。飞机降落在的黎波里机场时,机上乘客只剩他一人。“感觉他好像不要我们娘俩了。我多希望他能留下来,但他说要把受困的兄弟都带回来。”妻子李芳回忆。

    经过9个惊心动魄的日夜,张继兴带领163名中方员工安全回国。紧张撤离中,这些物探人的背包里几乎没带任何私人用品,塞满了野外工作的数据资料和电脑软硬盘。

    “在海外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社会主义制度、央企文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些流淌在物探人血液中的基因,成为东方物探发展的不竭动力。”郑华生说。

    在苟量眼里,如何保持东方物探现有的优势和规模,不断突破,持续超越,是未来的主要挑战。“我们有信心,让东方物探品牌在西方市场继续唱响!”他说。

责任编辑: 穆淼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