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从细节处展现真实中国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6-19 10:55 来源: 一财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当地时间6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英国智库发表演讲,尽管面对的是全球顶级智库,在旁征博引的格言和灵活运用的数据之外,演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可能不是那些宏大叙事,而是几处打动人心的细节。

    演讲中,李克强对在座的东道主们说,“我敢说你们中很少人去过中国的棚户区,我去过那里,而且多次去过那里。”他曾经在辽宁工作近3年,那里曾经建造了大量的棚户区,历经几十年。“它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不遮雨、不挡风、不抗冻,甚至人们到了寒冬的时候要穿上棉衣、戴上棉帽,加上几层棉被才能入睡,这些人加起来就有3个亿。”

    这样一个简单的细节,迅速让后面“3个亿”的数字变得无比真实。在所有听众或读者面前,那不再是一个轻忽冰冷的数字,而是对应3亿在冬天难以温暖入眠的鲜活生命。“刮风下雨加层被”,让人想起清代郑板桥所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那些淹没在棚户区的民间疾苦,李克强并非不知情,而是有着很多切身的经历与感受。

    此外,李克强也再度提及中国2亿多在城里工作的农民,他们还不能和已经取得户籍的人人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这算是总理的心病,因为他在国内外的讲话中已经很多次提到这一现象,如今中国政府正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解决这些真问题、老问题。

    在李克强的方案里,一方面是让已经在东部城市工作的1亿还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取得正式的城市户籍,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就是要让1亿人,根据他们的意愿回到中西部的家乡,就近实现城镇化,因为中国的东部城市容量有限。

    在后面的演讲里,李克强还提到一个细节:“很多中国人出国旅游说我们要买一件国外的产品回来送给自己的朋友,他精心挑选了,买回来以后给自己的朋友时,翻翻里面的标签,‘Made in China’,中国货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这个故事未必是总理本人亲历的,但却是很多中国人的有趣又无奈经历。

    不过,李克强讲这个细节并非为了幽默,而是强调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升级,毕竟中国制造的还主要是中低端产品。几天前,李克强在院士大会上也讲了另外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某外国政要向他推销本国飞机,顺势将一款同类飞机模型作为馈赠礼物送给了他,结果他接过模型,翻过来一看,底下竟然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于是,李克强对院士们说:“模型是我们造的,飞机却是他们卖的。你们想想,我们要造多少飞机模型才能换他们的一架飞机?我越想这买卖越不划算呀!”这种不划算的感觉越强烈,才会刺激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以,此番在英国,李克强再次重申“中国的工业化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两三个真实的细节,或许不足以给世界介绍全面完整的中国形象,但却可能是许多读者、听众长久留在心间的例子。

    中国总理在外讲演,不仅仅是描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要谈谈“面临的挑战”和“必须克服的困难”,这才是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中国。一个人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这是自信的表现;在承认不足之后,又敢于承诺解决问题,这是勇气的表现。对一个政府而言,也是如此。

    在李克强的讲演中,几处细节向世界传递了真实中国的片段,但在坦陈问题与困难之外,也为解决它们埋下了伏笔——城镇化、工业化的不足,恰是中国还能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历史条件。正如李克强在演讲后文中提到,“中国还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中国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城乡间的差距本身就是潜力,有着巨大的内需。”

    也因为这样的洞见,李克强在外界忧虑中国经济放缓时给出了诚实而坚定地回答: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他相信,只要运用东西方的智慧治国理政,把握方向、勤奋工作,中国的经济会长期保持中高速的增长。也只有在保证经济增长于合理区间,前面提到的问题才能够得到合理解决。

    纵观此次演讲,正所谓:几处细节打动人心,自信勇气塑造形象。其实,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克强此番在英国的演讲,又何尝不是中国千年变迁的一个细节。(田享华)

责任编辑: 穆淼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