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企业融资“任督二脉” 扭转“嫌贫爱富”思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24 11:37 来源: 中国广播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北美社会问题小说家阿瑟·黑利在长篇银行小说《钱商》里,写了两个月时间内发生在美利坚第一银行的故事,其中有高层权力斗争、内部人员盗窃案、储户挤兑风潮、伪造信用卡大案、银行破产危机等惊心动魄的大事件。这部小说里的内容,昨天被李克强总理引用了。

    国务院昨天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提出包括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的不合理上升等10项措施。李克强总理在主持会议时,用小说《钱商》里的故事告诉大家:“作为一家商业银行,大生意要做,小生意也要做,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有些银行只做大生意,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不肯给一点阳光雨露,但对大企业,明明人家不需要‘雨伞’,却还一直送上。这样的经营方式,最后肯定发展不起来!”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总量不小,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宏观调控效果,也带来金融隐患。当前要实现企业融资成本降低,需要多管齐下,而扭转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老思维非常重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举例分析,现在金融行业平均的净资产的利润率是实体经济的一倍以上,去年上半年全国256个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的总额,经济相当于前五位银行利润的56%,金融行业凭什么挣这么多钱?原因就是行业的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目前银行贷款利率和贴现率加在一起,已经达到12%,而实体经济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也就在8%左右,企业融资成本高,无疑是目前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立了10项有力措施,更加全面、系统地针对企业融资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明确的政策措施指导。10项措施能否打通融资渠道的“任督二脉”,改变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老思维?中国民生银行发展规划部高级专家温彬对此解读。

    经济之声: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上,今年7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多次提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相关问题。当前企业融资到底有多难?

    温彬:融资难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一般讲小微企业大概就是信贷满足率,也就是能够从银行体系获得信贷支持大概是20%左右,这是第一个方面。从未来说,尽管可能在基本利率,或者这个水平6%、7%是可以拿到资金成本,但是由于融资难就导致很多加价的行为存在。比如有一些担保,还有一些评估,还有一些其他费用就可能以费的形式增加出来。所以这样的话,从利息成本加上各种费用可能会超过10%,这也是导致小微企业在融资成本上比较贵的原因。

    经济之声:“难”导致“贵”,中间增加了很多加价的环节。我们看到这一次昨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了10项措施,指向很明确,充分体现了高层在抓政策落实中它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那么力破中间的“梗阻”,消除政策落实的体制和机制的障碍的决心,这10大措施中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温彬:最大的亮点还是解决融资难。在这10项举措里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在银行体系方面来解决融资难,再次强调了加快推进民营银行的设立,这一方面可以为民营资本开展更多投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民营银行使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第二是在直接融资方面也提到了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创新一些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债务工具,比如像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债券的发行。所以,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管道来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小微企业提供资金的信贷支持。

    经济之声: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它们自身需要发展,也需要兼顾安全,也需要保证自己经营的平稳,那么银行经常的做法是“嫌贫爱富”,更多“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当然这也应该是出于追求利润的考虑,那如何通过我们的金融系统深层次的改革,来让我们的银行真正转变这种“嫌贫爱富”的做法,让金融企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他们自身也可以得到稳步的发展?

    温彬: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只有实体经济兴旺,金融业才有发展前提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确实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来服务。在这个环节中,利益市场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在利益市场化之前,因为可以有一个保护稳定的利差的收入存在,所以,很多的金融机构可能更多的愿意向大企业、向有担保的机构来提供资金的支持;而广大的三农、小微这些薄弱环节,对国民经济、就业有很多贡献的可能得到资金支持比较少。

    现在利益市场化的加速以后,这其实也在倒逼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转型。所以,通过自身的利益市场化以后进一步的发挥利率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可以提高倒逼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切实的转变金融的模式。

责任编辑: 穆淼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