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回归活动正在筹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1-19 14:29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延续了七年,没有让人看淡;虽然专业,却不令人陌生。

    1月17日,在“第七届薪火相传——寻找文化遗产守护者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上,300余名与会者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让与会者倍感振奋。

    民族文化基因的自重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理事长张柏表示,文物保护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文物保护工作与时代的要求还有距离,不重视文物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不少历史文物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罗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话,表达了人们对城镇化的关切;“让文物活起来”,更反映了人们希望传承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声。

    文物的损毁破坏与保护并存。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物的珍爱便不仅是经济价值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自重,保护也将逐渐转变为文化自觉。但这一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保护古村落的大国文化胸怀

    在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速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事业面临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双重任务与挑战。

    为记录历史,交流经验,基金会经过一年努力编纂的首部《中国古建筑行业年鉴》日前正式出版。据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安然介绍,年鉴由政策法规、工程名录、设计案例、资质名录五部分组成。设计案例收录了革命旧址、壁画彩塑、寺庙、古建筑群、古民居等16项,工程案例收录40项,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相关依据,成为社会了解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窗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认为,该年鉴对于有效保护、修缮古建筑起到积极效果,但对失败的案例也应予以重视。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调查,在2012年4月之前的十年中,我国“平均每天消失80—100个村落”,保护传统村落已迫在眉睫。自2012年4月始,我国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和保护工程。现已公布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2555个村落入围。在颁奖后进行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这一政策行动体现出了一个文化大国的眼光、气魄、决心和科学的态度。

    以文物为载体加强交流互鉴

    “我反对在‘利用’上做‘经济’文章”。在新中国文物事业岗位工作了65年的谢辰生先生旗帜鲜明地表示,“让文物活起来”首先在于科学研究,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而不是用来开饭馆、建会所,追求资产化经营。基金会传统手工艺保护专家吴发荣认为,有些“非遗”文物仅在博物馆中展示是不够的,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熏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传承的应有之义。

    咸阳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成岗认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公布意味着大规模修缮工作会接踵而来。应建立科学的维修机制,使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从抢救步入常态化轨道。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认真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以规划引领保护工程的实施;第二,通过立法保护古村落本体及周边自然环境;第三,严格资质审查和队伍培训,保证古建筑保护工程的质量。

    “让文物活起来”,是今年国家文物工作的重点。张柏表示,基金会目前正在筹备与有关亚洲国家发起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回归活动,以及重走丝绸之路活动,努力使“活起来”的文物成为优秀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记者 项江涛)

责任编辑: 于士航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