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苏:“富民思维”撬动发展杠杆

2016-11-20 07:46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以前农民把土地承包给别人种,一亩一年收300多元。土地流转之后,一亩地的年收入达到700元。”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亲见社区党总支书记朱家斌掰着手指向记者细说土地流转的好处。他告诉记者,得益于政府鼓励农民多渠道创收的政策支持,今年农民收入达到两万多元。最近,他们还办起了家庭农场,让农民的钱袋更快鼓起来。

曾经的江苏,面对着一个尴尬的现象: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的腰包却没有太大变化,人均GDP与人均收入的比例处于“失调”状态。有人把这种现象叫作“只长骨头不长肉”。近年来,江苏革新发展思维,提出“藏富于民”的发展思路,并试图以此撬动发展的杠杆。

走进宜兴市万石镇后洪村,“悠悠后洪芹,浓浓田园情”的巨幅宣传牌吸人眼球。连片种植的水芹田边,来自上海、苏州等地的商贩们正在收购装车,人来车往十分热闹。2006年初,该村干部凑了28万元,承包了村里的60亩荒地,开始建设水芹基地,带领农民走上了一条发展特色农业的致富路。如今,后洪村水芹种植面积已达1500亩,并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种植水芹2000多亩,亩均效益达到1万多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水芹村”,村民也走上了致富道路。

“水芹村”是江苏藏富于民的一个缩影。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此次大会上,“富民”成了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报告中的关键词,也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过去五年间,江苏将近八成公共财政支出投入民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百姓的活力是经济的潜力,只有百姓富足,社会的发展才能更进一步。“十三五”期间,江苏将继续释放民间财富活力,尤其注重帮扶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落。

在政府为民致富的同时,百姓也为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今年36岁的谢晴容已是苏州一家文化创意公司的老总。她说,公司刚起步时一无资金、二无团队,管理也是传统家庭作坊式的模式。最艰难的时候,苏州市政府伸出援手,主动上门帮助他们申请了文化产业类和创新类相关资金,解了燃眉之急。在政府支持下,谢晴容组建并带领团队从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到市场推广等环节不断探索,至今共获得专利23项、著作权60项,创造了上百个就业岗位。“下一步我想成立一个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创意培训班,无偿地将经验与技术教授给有创业梦的年轻人,也算是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这是江苏人的一致共识。“聚焦富民,民心所盼。这是我们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也是我们今后五年要打赢的主攻仗。”李强说。(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龙謦泽)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陆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