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国网球裁判迎来“破发”

2016-11-20 18:18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 王集旻 梁金雄)近些年,在网坛“金花”们不断书写着奥运和四大满贯历史时,在国际和职业网球大赛不断落户中国时,中国的网球裁判们在今年也傲人地迎来了“破发”。

上个月,由国际网联组织的三级裁判员培训班在上海举办,包括8名中国籍裁判在内的22人参加了培训。这个培训课程规模不大,但却是国际网联组织的最高级别的裁判培训班。最终,7名中国籍裁判员通过了培训班考试。

随着中国裁判员在上海培训班的大获全胜,中国网球裁判队伍已经构成了完善的国际网球裁判序列。

目前,中国已拥有国际网球裁判三个序列里白牌级别主裁、裁判长和裁判组长共计49人,此外还有6个铜牌主裁、4个银牌裁判组长、2个银牌裁判长、1名金牌主裁、1名金牌裁判组长和1名金牌裁判长。

“这个事件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窗户纸捅破了,过去这个事情大家觉得遥不可及,太难了,过去好几年才能出一个国际级,许多人考好多次都考不过,但今年一下子就过了7个铜牌以上,虽然出乎意料,但偶然中也是必然,”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竞赛部主任万建斌这样评价道。

对于中国网球而言,这次培训和认证考核的意义和价值非常重大,这是国际网联第一次一个协会的裁判如此大规模地通过考核和晋升,更是一举弥补了中国裁判员一直以来在银牌裁判长这一序列里的缺失。

回望过去十多年,能够进入世界网坛裁判顶尖序列的中国裁判员星星点点,屈指可数。当2002年陈述成为中国第一个银牌裁判长的时候,更多的中国裁判员还在仰望铜牌裁判。拿执裁20年的殷剑巍的话说,那时候看铜牌裁判,都像看天上一样。这一次,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殷剑巍也成为通过认证的2名银牌裁判长之一。

国际网球裁判序列分为裁判长、裁判组长和主裁三个体系,认证考核各有差异。其中裁判长和裁判组长由低到高分别为白牌、银牌和金牌,主裁则分为白牌、铜牌、银牌和金牌。长期以来,中国裁判员在这个国际裁判序列里,几乎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最低层级的白牌。殷剑巍在2001年就考核认证成为白牌主裁,但直到2014年才晋升成为铜牌主裁。

殷剑巍表示,裁判员的成长需要赛事去磨炼,知识点书本上都能学习到,但灵活运用和临场掌控,只有不断通过大赛去学习提升,“那个时候国内大赛非常少,而且我们大部分裁判都是业余的,有本职工作,没有办法四处外出执裁,这就大大限制了大家的进步。”

事实上,作为一项职业化程度非常高的运动,国际网联有一套非常职业和严苛的裁判评估、培训、考核、晋升以及选派系统。白牌裁判被界定为非职业裁判,即便裁判个人申请参与执裁,国际组织给予的费用支持也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更是限制了中国籍裁判外出执法磨炼。

据万建斌介绍,随着李娜、郑洁等中国网球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再加上高级别网球赛事不断落户中国,网管中心也意识到,来自本土的技术官员也是赛事有机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作为主办国,裁判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等级上来看,都跟国外有很大差距”。

“过去几年里中国网球协会加大了裁判培训的支持力度,每年投入几十万元,甄选了一批骨干进行培养,有针对性的朝着裁判序列的金字塔塔尖进行冲击。这样努力下来,中国裁判员们取得了很大进步,最终在今年迎来井喷式的爆发。”

万建斌说,除了这些铜牌及以上级别的裁判,中国裁判员们今年还取得了七个白牌,可谓全线丰收。

“中国目前有7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际赛事,赛事数量占到亚洲赛季的80%,为了匹配这些国际大赛,我们要有本土的球员参赛,有本土的技术官员在里面执法,有本土的管理人员运营,这样的话软件和硬件才能都撑起来,才能跟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网球的朋友圈,也才可以争夺更大的话语权,提高中国在这个项目中的国际地位,话语权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你的综合实力。”

从上海旗忠网球中心,到北京国家网球中心,再到武汉光谷网球中心,中国大地上顶级赛事蓬勃而生。赛事开路,中国网协得以施展拳脚。万建斌介绍说,近5年来,中国网协举办了16次各个级别培训班,已经培训了1000余人次,培养出国家级和国际级裁判员近200人。特别是随着各项赛事在中国落地,中国网协向国际网联争取到了更多倾斜政策,比如专门为中国裁判员安排的专项裁判培训课程,比如更多的外出执裁机会,比如在国内顶级赛事上更多参与执裁。

万建斌说:“通过国际网联、亚网联协商,我们对外派遣230多人次出国执裁,执裁的场次超过了1200场。国内参与执裁的人数更是超过了5000人次,超过2万场次。”

正如网管中心主任李玲蔚曾说的,中国网球的整体发展,并不能只看个别球员成绩这一个维度,真正实现职业化、高水平层次,需要从球员、赛事、裁判、媒体等多维度来评判。

万建斌表示,中国裁判员团队在亚洲范围内已经处于顶尖水平,超过日韩,但是跟欧美网球强国比起来还是有差距,但是这次是个标志性事件,后来者可以以这些顶级裁判为榜样,继续向着执裁界的“大满贯”发起冲击。

“过去谁能想到咱们能拿奥运金牌,能拿大满贯冠军?所以说事在人为,裁判和运动员是同一个道理,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希望每年中国都能出几个国际级裁判,这样的话在未来的国际顶级赛场上才能看到越来越多中国裁判的面孔。”万建斌说。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杜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