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发布
 
教育部介绍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的最新情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25日   来源:中国网

    教育部介绍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最新情况 8月25日(周五)15时,教育部举行2006年第18次(定时定点第8次)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最新情况和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情况。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王旭明]:

    新闻界的各位记者,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广大电视观众朋友们,收看中国网和人民网现场直播的广大网民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关注我们教育部今年的第18次,也是我们定时定点的第8次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8月25日,也是月底了,每一次我们定时定点的发布会都安排在月底,让人情不自禁想回顾和总结这一个月来的事情。

    这个月现在想起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有这样三件事情,第一件是月初的时候,各个媒体普遍报道了一个所谓“叫停美丽”,就是广电总局要求所有电视媒体以8月1日作为最后期限,对“增胸”、“减肥”、“增高”这类广告一律停播。但8月1日大限已到,还有许多电视媒体照播不误。

    第二件事,我和朋友们喜欢看国产的话剧,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不太喜欢,坚决不看了,因为我觉得到话剧院感觉缺少很深刻的思想,觉得很浪费时间,所以我发誓不再去看话剧,但是月中的时候我看了一个我非常崇拜的文艺评论家对话剧的评论,说这部话剧怎么美、语言怎么好,情节怎么好,可以引人走向高尚,等等。我看完以后就被激动了,我就又走进了剧场。两个小时下来,心里连呼上当,我对我崇拜的评论家的话欺骗了。

    第三件事情,也是我自己经历的事情,就是这个月20号左右,在山东《齐鲁晚报》刊登一则消息,山东菏泽地区有高考卖分事件,这个消息影响很广,媒体报道非常多。就这件事情做的评论也非常多,教育部非常重视,做了深入的调查。经过调查,我们已正式发了一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讲话,证实这是一则假消息。刊登这则消息的记者已经承认了错误,并作出了书面检查,《齐鲁晚报》也对这个事情作出了交待。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大家经历当中还有不少,比如说失实报道,说广州的某一个报道海南西瓜注了红药水,这个报道之后,所有的海南的西瓜卖不出去,虽然这个谣言存在了几天,但是几天的时间使瓜农损失了三千万。

    另外,我们经常看到的很多明星肆意在媒体上宣传吹嘘自己没有吃过的药,没有穿过的衣,没有用过的物,说如何如何好,说如何如何疗效。特别是牙膏,我们买药膏是不是有一个全国牙防组织的认定,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全国的牙防组是一个根本就没有认证资格的机构,类似这样的贬损公信力的报道非常多。我就在想所有这些事情有教育的,有非教育的,但是我想所有制造这些假报道的人们,我确信他们都是有知识,而且有很高知识。比如说用多维技术制作出来的很漂亮的电视节目样式,如果没有高超的技术和高级的知识是做不出来的。就是这些有很高知识的人们,由于失去了良知,失去了正义,失去了道德,给人们带来的损害是有多么的大。于是我就想起中国一句古话叫“苛政猛于虎”,如果有知识、掌握一定手段的人,失去了道德底线,失去了良知就更加坏,坏于无知者。

    我在这里呼吁所有有知识的人要有良知,有正义,起码要守住道德底线。我的朋友总是问我什么叫道德底线,我说我的道德底线至少是说真话,说实话,有些话你可以不说,但不能瞎说,不能胡说,不能乱说,我想这是起码的准则。幸好这个月我陆陆续续看到教育记者报道了许多令我感动、令我振奋的事情,给了我很多的安慰,比如中国青年报报道我们湖北的一个有非常好的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当老师,和对湖北所有农村老师进行培训这样两条消息,一条“这里大学生排队赴乡镇”标语是新鲜血液是如何流向黑色土地。还有一篇报道,“培训教师本来就是政府应该尽的责任”,原来的标题是“为了让今天的烛光更明亮”。这两条消息最让我感动。

    另外,我们国家助学贷款宣传了好多次,很多媒体都报道很好,我特别感谢新华社吴晶和张宗堂两位记者的报道,这两位记者报道综合了国家政策最近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虽然字数不多,但是问题点的很准,他们的题目叫“国家助学贷款在强化监管中日趋顺畅”。当然,说到靠国家助学贷款成才的大学生的报道,我们已经呼吁媒体关注靠国家助学贷款成才的报道,我们特别高兴也特别应该感谢的是人民日报这样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能够对我们这个事情给予关注,他们专门开了一个栏叫做“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学生成才的典型”,陆续地发了一批这样的报道,他第一个报道的孩子叫“许伟”,这个孩子靠国家助学贷款成才,他们的报道我觉得非常好。

    此外,我们《中国教育报》报道自强大学生等等,这方面的报道最让我感到惊讶和喜悦的是,我们媒体热衷报道困难大学生,对困难大学生报道的立足点充分反应出我们写作者政治思想水平,时代意识以及综合能力。我关注在8月份有这样几篇报道,比如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报道,“陕西蓝田高考农村第一名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他随父进城打工,他说我要自己挣钱上大学。还有《中国教育报》报道一个大学生,“扎根西藏的心愿”。北京日报报道一个9岁的男孩,家里非常贫困,9岁就担起照顾病重的父亲,这个孩子是阳光下长起的挺拔的向日葵。这个孩子照顾父亲,又要做饭又要学习。这几则报道,我觉得对困难生的报道可以说在主题的深化,人性的挖掘,以及人性深处最伟大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那样一种精神的报道,令我非常深刻,也让我非常感动。我想还有媒体对社会上各种丑恶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北京晚报一家都市类的报纸敢于向我们最强势的媒体电视台挑战,他们发出电视上撒满正式的谎言,对各种不实的报道做了很强的说明,还附有图片,告诉广大读者切莫上当受骗。令我非常感动。

    看到了这些好的报道以后,我自己心里面就特别高兴,也特别期待着每一个月的25号能够早日地来到,我们能够在这里交流读报体会,能够交流我们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看法。

    进入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什么呢?大家知道8月15日我们教育部开通了资助困难学生的资助热线,这个热线开通正好到今天8月25日整整十天过去了。这十天以来,热线都接到哪些电话,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这条热线反映我们资助学生工作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

    另外,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最近也已经评出来了,我们就这两个事情向大家做一个发布。我们很高兴地请到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人,是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先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副主任张光明先生,和马文华女士。在主席台上就坐的还有有关部门的几位领导同志,有财务司预算审计处处长郭鹏、教育部财务司高教财务处副处长何光彩,教育部高教司综合处处长宋毅,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处副处长周春树。他们一起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首先,我们有请张光明先生就资助热线开通十天以来的有关情况和“绿色通道”的政策向大家做一个解释和解读。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副主任张光明

    [张光明]: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下午好!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特别是加强政策体系的宣传,督促各地各高校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教育部决定8月15日开始设立一个教育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电话号码66097980。这个电话的功能主要是接受高校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政策咨询和问题的投诉。我们会对投诉问题进行及时的核查处理,帮助学生顺利入学。

    现在电话已经开通十天了,我就把电话情况及时向各位新闻界的朋友通报一下情况。接受大家的建议和监督。

    第一个情况,学生家长拨打这个热线电话非常踊跃,我们统计的时间是八天,值班人员共接受了电话超过了1000多个,对其中有844个有实质内容的电话做了记录,其他的简单咨询和反映教育领域其他的一些问题我们就没有做过记录。从这些电话记录内容看,反映学校没有按照政策要求介绍资助政策或者没有落实好资助政策的投诉电话有390个,占总数的46.2%。另外,咨询有关学生资助政策的变化有452个,占53.6%。其他有2个是个案问题,占0.2%。这844个电话里主要是新生家长的电话,我们也统计了一下,新生及其家长的电话是646个,比例是76.6%,大部分都是新生家长的电话。

    第二个情况,投诉电话反映问题的类型。在反映没有落实好资助政策的390个投诉电话中,反映学校没有介绍资助政策或者没有随录取通知书寄送国家助学贷款指南的有244个,占390里的62.6%,反映学校没有落实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139个,在390里占35.6%。反映学校没有开通“绿色通道”,或者其他资助政策的有7个,占1.8%。我们也对这些变化的地方做了一些分类。按学校所在地统计,投诉电话最多的前三位是河北、山东、陕西。按学生家庭所在地统计的,投诉电话最多的前三位是河北、山东、河南。另外,我们对投诉电话学校的分布也做的统计,在390个投诉电话里,如果说按高校管理归属类别来分,涉及地方高校的有378个,占97%,涉及中央部属高校的有12个,占3%。按高校办校层次也进行了统计,涉及本科学校的188个,占48.2%;涉及到专科高职这类学校有202个,占52.8%。按高校办学性质来分,涉及公办学校的271个,占69.5%;涉及民办学校的119个,占30.5%。

    以上是我们把这八天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类,跟大家通报一下,随着电话每天的增加,以后我们希望随时进行统计。随着以后的统计情况,可能还会有一些变化,有些地方学校开学早一点,有些地方学校开学晚一点,暴露的问题先后顺序可能有所不同。我只是把这八天的情况跟大家通报一下。

    如何处理热线电话?我们值班人员24小时接听电话,对咨询电话做了耐心的解释,咨询政策电话一半以上,53.6%属于政策咨询类,对这类电话,我们值班人员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准确详细地给予解释,因为不能说的太长。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和家长消除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上学顾虑,动员他们按时报道,顺利入学,及时了解政策。从实际效果来说也是非常好的,由于我们宣传还不够到位,特别是边远的地区了解政策不到位,大量的时间精力都集中在高考上,到目前入学的时候才想起有些问题。贫困地区的学生家长也做了一些准备,但是对一些政策了解还不够深入。

    另外,将近40%多是投诉类的电话,我们下发了《关于处理好教育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投诉问题的通知》,就如何处理好高校资助工作热线电话投诉的问题发了一个通知,给各省市教育厅,统一要求各地各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积极协调,认真核实,争取做到件件有落实。所以,我们也是按照这个通知精神,我们学生资助中心及时地把这些电话当场记录,当天晚上就分别分类整理,尽快地传送到各省、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让他们及时了解投诉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当然,在这之前他们还要进行核实,具体到学校、具体到个人的时候,需要核实,接着再按照国家的政策,学校采取措施办法给予解决。我们也对这种紧急性的投诉问题电话做特殊处理,比如说有“绿色通道”不畅的,去年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学校的门口,甚至在操场上就是没有办法报道,像这种紧急情况,我们直接找学校,从教育部中心直接找学校,直接找各省的主管部门及时处理。我们做到不推,不拖,把问题及时处理。

    在当前这个时间,正好是新生入学、老生返校的时间,认识到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这次新闻发布会想特别强调的。当前重点工作先做好“绿色通道”工作。

    “绿色通道”最早是清华大学等学校率先开辟的,2000年的时候,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规定各高校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近几年,教育部每年在高考入学之前都发通知,要求各个高校做好“绿色通道”工作。今年6月份,我们同样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必须开通“绿色通道”,保证这个通道制度落实、道路畅通。

    2005年的统计,全国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有39万,占高校贫困学生的13%,也占当年招生人生人数的8%。这几年我们也了解了一下各地开展“绿色通道”的情况,从总体上来说,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基本上都有建立这个制度,但是落实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学校有这个制度,但是路还不是很通常,但是也有很多学校制度建立的好,措施也落实的好,并且开创性地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与其他资助措施紧密结合,效果更为突出。

    最近,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校报来的情况,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华东理工大学,他们就把这个“绿色通道”和勤工助学岗位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假期期间,他们就组织安排了700个勤工助学岗位,按他们的话说就是虚位以待,只要“绿色通道”的学生来了以后,只要他愿意,马上就有勤工助学岗位,做到这一步也很不容易。比如中国海洋大学投了一些资金,对那些特别困难的学生,他来了以后,通过“绿色通道”,安排他注册,安排他住下来,中国海洋大学帮他把手续办好,甚至生活费都帮他解决,学校给你准备好一些钱,来了以后先发给他们钱,让他们能够先在学校里生活,生活用品都给予解决,这些事情都想的非常周到。杭州大学也是这样,搞了一些临时贷款,你来了以后先借给你钱,你先在这里生活,学校再安排下一步的资助手段,按照他的贫困程度采取其他资助手段,包括申请贷款等等。大连理工大学在假期期间搞了爱心超市,老生毕业的书籍等等东西可捐出来,特别贫困的学生到城市来,他可以直接到“爱心超市”取这些东西,包括书籍、洗漱用品等等。

    “绿色通道”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首先保证了这些学生能够顺利地入学,解决他们临时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是我们所想象不到,但是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

    因此教育部非常重视各个学校开展“绿色通道”的情况,我们也准备把这个“绿色通道”的工作情况纳入到各个学校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评估系统中来,看看你学校资助工作做得好不好,“绿色通道”落实的是不是畅通,是不是解决特别困难学生的问题。这几年我们也注意到各个学校“绿色通道”工作情况。

    当然,“绿色通道”进来以后,并不是说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还要靠国家制定的奖、减、贷、助、免一系列资助体系,来解决这些贫困家庭学生的上学问题。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学校对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几年以来,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成为高校为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一个主渠道,在这个方面各个学校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是也确实各个地方、各个学校工作进展情况也不一样,我们随时了解各地的情况,督促他们采取各种措施,确保这项政策落实到位。在新生入学以后,可能有些贫困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也要求各地各学校认真采取措施,落实相关政策,把学生资助工作做实、做细。

    在国家资助体系之内,各个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可能开学以后我们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希望能够有机会向大家通报。

    最后我想说,教育部领导对国家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非常重视,教育部党委书记周济部长特意为这次新闻发布会做出指示,要拜托新闻界的朋友广泛地宣传“绿色通道”,让这项资助政策措施做到家喻户晓,不能让这些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怕上学,而不能报道。这就需要新闻界的朋友们帮助我们做这项工作,大力宣传“绿色通道”,特别是要保证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必须把这个工作做好,做到位,保证通畅。如果哪个学校确实发现没有开设“绿色通道”,没有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入学的困难问题,欢迎大家举报,我们教育部门一定严肃查处。特别在当前高校新生入学、老生返校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把有关国家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实、做细,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也确保不能让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入不了学。我今天就介绍这些,谢谢各位!

    [王旭明]:

    谢谢张光明副主任。大家知道这部热线电话是24小时开通,就意味着他们工作人员24小时要守候在电话旁,记录这些电话,反映问题,并督促协调解决。说到这里,刚才张光明主任还提到,确实我们教育部党组非常重视资助困难学生的工作,原来新闻发布会并没有资助学生困难政策这样一项内容,我们周济部长亲自出面,跟我们有关部门打电话,要求还要大讲、特讲这个政策,让这一政策深入到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学生的心中。

    由此我想到我最近在媒体上看到的很有影响的一段话,说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一朵花,如果这朵花落在了贫困家庭里面,就意味着这朵花是浸泡在眼泪中。这段话当然很打动人,但是创造这段话的人不是以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实行的以奖、减、贷、助、免为主要内容,或者对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不了解,或者是别有用心。所以,我们在这里特别呼吁媒体,我已经注意到我们很多媒体在大力地宣传这一政策,刚才我们周部长也多次说在这里拜托各位要继续大力宣传。

    同时我也看到,还仍然有不少媒体,在热衷搞民间的某个义举,某项活动,热衷困难学生来赚取大众的眼泪,来赚取大众的钱财,我觉得搞这些义举是好事,可以宣传,但是如果放到不恰当的位置上大肆渲染,则是和我们党和政府方针相违背,和我们的实际相违背。

    同时我也看到,还仍然有不少媒体,在热衷搞民间的某个义举,某项活动,热衷困难学生来赚取大众的眼泪,来赚取大众的钱财,我觉得搞这些义举是好事,可以宣传,但是如果放到不恰当的位置上大肆渲染,则是和我们党和政府方针相违背,和我们的实际相违背。

    借此机会,我也提出,希望我们媒体在下面四个方面来大力宣传,一是大力宣传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国家资助困难学生政策,特别是各个高校确保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政策,所谓“绿色通道”,我上次做了通俗的解释,谁拿到通知书,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你走到学校来,到学校学校就会给你安排住宿,给你一个饭卡,你可以安排好吃、安排好住,安排好学习,然后再看奖、减、贷、助、免,采取哪一项政策,所以完全不要别人的赞助,自己就可以到上大学,任何一个困难家庭的学生,只要拿到公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可以到大学来,一分钱也没有,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大学校门。二是大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各个高校、各个部门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成功经验。

    三是希望各个媒体大力宣传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减、贷、助、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困难学生,说到这里,我特别要介绍一下,现在我们看到有很多关于大学生的事迹报道,但是真正靠资助成才的困难大学生的事迹报道却寥寥无几,我很奇怪,上次我说我们每年国家仅奖学金、助学金这一项,去年就拿出10个亿来奖励大学生。奖、减、贷、助、免,国家助学贷款,加起来到目前为止现在是260个亿,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在享受这个政策,但是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享受这一政策如何成长的却没有报道。

    四,我们特别希望对贯彻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力的学校部门进行批评,希望我们媒体来监督对这项政策执行不力的部门,特别是有些大学生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这样的所谓贫困大学生的观念也要进行改变。我最近听到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跟我讲,他在采访当中,采访某地的困难大学生都没有助学贷款,家庭很困难。这位记者就问他们怎么不贷款,某某大学都给你们有很好的安排。这些大学生回答,凭什么我们要助学贷款,电视台说到的某某行动,就有人得到企业的资助,企业给他们钱,他们也不用还,我们也等那样的企业,国家助学贷款还要还。

    这种现象不应该批评吗?作为一个18岁,已经成人的大学生,不应该承担起为国家、为家庭、为你个人的责任吗?所以,我说国家助学贷款的辐射效应不仅仅在于给了这笔钱,还在于它对于人的健康、茁壮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别的任何一项资助政策都没有这个好处。

    所以,我们希望大家从这四个方面大力宣传这样一项政策,大力宣传这样一项政策成长下的成千上百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事迹。在这里我拜托大家大力宣传这方面。

    下面,请第二位发布人。

    大家知道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最近已经评出,各位对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都非常关心,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师,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而教师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为此,我们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比方说要求教授上讲台,比方说进行名师评比等活动。今年的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已经评出,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有请高教司的杨志坚副司长来介绍。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

    [杨志坚]: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下午好,很高兴今天由我来向大家通报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有关情况。要谈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有关情况以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我们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一个项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个内容最主要的也是根据中央领导关于教授要上讲台这么一个指示精神。教学名师奖它的目的就是要鼓励教授上讲台,要奖励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做出贡献的教师,从而带动整个高等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深化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要提高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

    这个项目每三年评一次,每次评出100位教学名师。2003年是第一届,2003年评出来之后,当年的教师节,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届表彰大会,对评出来的100个教学名师进行了表彰。在会上,有温家宝总理、陈至立出来接见我们。今年3月,根据每三年举办一次的规定,我们开始启动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有关活动,第二届启动我们大概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首先由省、市推荐,根据整个高等学校教授的总数,以及在分布在各省市的部属高等学校的数量,做一个计算,共要求推荐178名候选人。在6月以前,各省市基本通过各省的各个规定,包括各学校的遴选,向教育部推荐178个候选人,这是第一项工作,在6月份完成。

    第二步,6月份以后,由同行专家进行初评,我们采取网上评选的方式,我们选一批专家大概116人,通过网上打分,对178名候选人进行打分,这个工作是为第三个程序会评奠定很好的基础。在网评的时候,每一位专家都对候选人每一个指标进行打分,填写有关的意见。网评大概是7月19日到26日进行。在这同时,公示也在这期间进行,公示时间更长一点,6月份一个月,6月26日到7月26日。

    第三步,进行会评,我们组织专家对各省178名候选人的情况,8月11日、12日在北京召开会评,请专家对178名候选人进行全面的评审。通过这次评审,大概评出了100个名师,名师的名单已经发到大家手上了。100名名师有97位是高校的教学名师,有3位是部队院校。在这100个名师里面,从地方的分布来看,大概在31省、市、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届只有海南和新疆这次没有评出应该受表彰的名师。第一届的时候大概有9个省市没有受表彰的人选。从学科分布的情况来看,11大门类,每一个门类都有受表彰的。而且这次评出来的100个名师里面有4位是院士。这次从学校的分布来看,基本上有两个,一个是部属高等院校和地方院校,有62个教师来自部属的重点院校,35个教师是来自地方高校,这也比上一届多了一些。这次评出来的名师里面从年龄结构来看,平均年龄是57岁,上一届是58岁,但是这一次的年龄最大比上一次大,这次评出来88岁,最小的是41岁。教师名师奖的评选工作到现在基本完成,大概是9月9日,要在人民大会堂进行表彰活动。我相信通过教学名师的表彰活动,对于推动高等学校的教授上讲台,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的通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王旭明]:

    谢谢杨司长,我们也相信这100名名师活跃在这么多高校里面,他们对促进我们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一定起到一个龙头的作用、骨干的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会向斯坦福大学在上海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里所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令我惊讶,杨司长介绍了这100名名师奖在9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有隆重的颁奖仪式,欢迎大家参加。

    两个话题的介绍已经结束了,政策面对面,连接你我他,我们希望今天发布的政策能够引起大家兴趣。欢迎大家就今天的主题和有关的问题进行提问。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请问张主任,你刚才在讲话中谈到今年有300多所高校在开学的时候没有把录取通知书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一起寄发出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育部对此有什么惩罚措施?

    [张光明]:

    我们这300多个电话来反映类似的问题,不是300多个学校。我们首先要把投诉的问题转送到有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首先进行核实,再一个就是采取措施。据我们现在了解情况,大部分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基本上都开通了“绿色通道”,但是有些同学还没有去,实际情况不了解,有的可能去了以后,有些工作还没有落实,或者措施还没有到位,学生可以理解,家长也理解。要求各地及时解决,学校确实落实“绿色通道”制度,特别是要采取措施,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我们几乎两三天就把热线反映情况整理出来以后马上反馈过有关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我们也发通知了,要求他们接到我们这些反映的情况以后,认真核实,妥善处理,马上解决。

    [上海东方卫视记者]:

    有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一个是关于私塾的问题,前段时间有报道说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不允许办私塾,在上海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私塾今年9月份面临关闭,他的学生全部都转到公立学校上学。还有其他的地方教育部门也表态,不关闭私塾,教育部会不会出台一个关于私塾的规定?第二个问题,最近报道说广州地税局从9月份开始要求广州各个教育机构收取的择校费和赞助费将会按照文化事业费征收3%的营业税,这个问题教育部的态度是什么?会不会在具体的操作上跟国家税务总局进行沟通?

    [王旭明]:

    关于私塾问题,据我了解,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对这所私塾正式作出了规定,为什么取缔,你应该问上海的行政部门。第二个问题,关于择校费收税的政策,为什么收税?我想你也应该问税务部门。属于乱收费、违规收费的,这个应该在收税之列。

    [香港有线电视记者]:

    北京海淀区取缔民办小学,因为很快就会开学,好多学生说现在没有其他北京的学校容纳他们在新学期上课,教育部门对农民工子女还有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政策是怎样的?对这个问题说是有宽松的期限给他们做安排?

    [王旭明]:

    教育部早就有明确规定,对于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由流入地政府负责。据我了解,你所说北京海淀区这样一些学校被取消办学资格,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检查他们的办学条件、教师水平等等各项指标进行评估的时候,他们不合规标准。而且据我了解,解散以后的这些学生已经进行妥善安置,但是具体情况是怎么样,也请你问一下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

    [中国教师报记者]:

    前段时间有一个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结果表明,继1984年2月份以来,我们青少年体质一直呈持续下降的状态,请问教育部对此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王旭明]:

    我也注意到这样一则报道,在人民大会堂开的新闻发布会,当时发布会我没有去,但是我看了这个报道,它是否属实,我没有足够的确认。但我觉得是不是学生体质正在下降,学生体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上一届主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牢记在心,我在很多场合跟教育同行谈到这句话,“生命不保,谈何教育”,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务必把学生的生命放在首位,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我想这个生命就包括体质,教育部从50多年来下发过多次文件,也开过多次会议,反复强调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体质、学生健康要采取实在的措施、实际的措施。当然,你说具体包括哪些措施,包括食品的,包括体质的,包括食品卫生的等等。

    当然,你可能要问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现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人们饮用食品的改善,随着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等等很多新的情况,如何提高孩子的体质面临新问题,要做新的研究。

    [中国改革报记者]:

    请问张光明主任,我们一直在报道大学生助学贷款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媒体的力度也应该说是很大的,我们每次都是积极的报道。但是从这些年无论这个事实是真还是假,有一些大学生接到大学通知书,因家里生活困难,出现一些亲属自杀的情况,不管是否真实,我想了解这个政策也是国家的一个大的政策,在高中的教育中还有一些国家时实政治的教育,你们有没有一个计划把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政策在高中的时候让孩子知道了。

    [张光明]:

    谢谢,首先,非常感谢你提出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其他学生资助工作虽然是高等教育阶段政策措施,但是它的宣传教育是前移的。所以上次记者也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宣传国家政策时,把有关的实践段前移一下,使学生提前了解到。据我们了解,虽然新闻界也帮助宣传政策,我们也采取很多措施,通过学校机构加大宣传力度。

    但是我们也感觉到,在特别贫困的地方还是有信息不通畅的问题,例如他们是不是没有电视的问题,是不是报道都看不到,是不是有一些宣传材料到不了他们手中,他们的信息都存在着问题,针对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可能我们在我们这个范围内或者在城市里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他们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您提出这个建议很好,等于是帮我们想一个新的办法,来加大宣传的力度和渠道。在高中阶段就前移,这个工作前几年也做了,我们曾编制《学生资助宣传手册》,我们将奖助减贷免各个方面都做了简单的介绍,通过行政部门发到高中毕业班去,这样的工作也做过。我们也了解了一下,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好象这些学生,对高考当特别集中精力,对这个事情并不是特别重视。

    在发送渠道上,并没有发送到毕业班去,而且老师也没有去讲这个问题,我们检查也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我想我们一定要改进我们的工作,把工作程序尽量减化、形式多样化、时间上尽量前移,做好对高考资助学生的说明。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实际上我觉得招生工作还没有结束,拿到录取通知书不等于招生工作结束了,招生时,大学都是眼盯着高分生,去抢他们,实际上我们希望他们用更大的精力帮助贫困生,我们想方设法用各种环节把各项工作都做到更完美。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今天是带着一个问题来的,最近我们报纸上收到湖北省安陆一中,部分家长电子邮件反映的问题,标题是“一方面学生上大学提出钱用,一方面有钱在银行取不出来”,指出了教育储蓄问题。我想跟贫困生救助有一定相关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不知道张主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国家教育储蓄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三者共同签署文件,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存两万人民币啊,到时候可以免除一些税,从整个现在教育收费来看,这个钱实际上很少,根本不够,而且去用时,非常不方便,就是说他要求你拿着学生的户口本和他的录取通知书去取,但是取不出来,必须要学校给你开份证明,到指定银行,才可以取出这笔钱。所以我想,我不知道作为教育部门关于这方面问题,在国家一些政策制订时,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更加方便或者让人家储蓄,否则这个钱储蓄了,还取不出来,我不知道你们在相关的方面有什么考虑?另外我到银行去,我了解他们的态度是非常争议的,他们说这是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说什么都没有用,必须到学校去开证明,所以我希望引起你们的关注。

    [何光彩]:

    我略微了解了这个情况,您刚才说这个问题,是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和教育三者下发文件,这是对前几年一个问题的修订,前几年的文件是没有做出相关规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偷税漏税的情况,出现漏税的问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或者有一些人拿着若干身份证或者是证件设立了很多户头,以教育储蓄来储蓄,这种现象还不是在一个地方、两个地方出现,在很多地方集中大量的出现这种情况,所以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国家税务总局和人民银行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具体日期我记得不清楚,下发了一份文件,需要由学校到税务局去拿一个单据,然后学校要盖章,在执行过程中,又出现一些问题,可能在相互衔接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人民银行和税务总局,还有我们教育部已经发现了新的问题,就是您刚才提到的新问题,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我们也非常注意这件事。我们开过一次会,正在研究,也准备进一步全面了解情况,看看下一步怎么进一步完善。另外,您说的银行态度生硬问题是会得到解决的。

    [税务报记者]:

    杨司长,名师表彰除了精神上鼓励之外,有没有奖金上的奖励,标准是怎么样的?

    [杨志坚]:

    奖项还是有的,我们每届都有,这次我们也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大概我们现在没有最后决定,大概是三万左右。当然最后有关问题还要最后做决定,还有证书,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我认为最重要是精神上的奖励,我算一下,我们高等学校有一百万专业教师,我们评出一百个,也就是万分之一。同时也是对长期在一线教学的很多的类似教师是一种鼓励。这个奖励我觉得物质上和经济上都有。第一届也有奖励。

    [中国新闻报记者]:

    张光明主任,刚才您说在390个投诉电话里,地方高校是378个,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个比例非常高的。我想问一下,为什么高校比例特别大,是不是在整体的“绿色通道”助学贷款中,它的通道总是不畅通的?

    [张光明]:

    首先在全国高校中,地方高校占绝大部分,首先这个比例就是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光看这个比例不能说明问题。全国大概有1700多所高校,中央所属院校才有110多所,本身它的比例就占很大的优势,我想这也是一种情况。是不是由此判断地方工作做得不好,这也不一定。热线电话有的也相对集中一些。我们进行分类时,也看到这种情况。不管是哪一类的学校,不管是什么学校,都应该按照相关政策来做好工作,我们来督促他们落实高校应尽的责任。

    [瞭望周刊记者]:

    我想请问张光明主任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有很多贫困生他们实际上家庭已经非常困难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让他借债上学,尤其现在就业形势不是特别好,如果您是这样一个学生,您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再有我们也注意到,教育部希望学生以贷款上学为荣这样一个观点,我想基于大学生对未来的支付能力有所肯定。在我们国家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对自己未来就业的前景不是特别乐观的话,您觉得我们单方面让他们认为以“贷款为光荣”,它的实际意义又在哪里?

    [张光明]:

    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你讲的情况的确也有。在高中阶段,实际上已经是贫困生了。上大学继续是贫困生,如果大学以后又找不到工作,不是贫困生,而是贫困群体了。这种情况也会出现。但是我们想从整体来说,上了大学,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他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他未来的收入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我们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有数据来支持这个结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未来的收入也相对会高一些。整体来讲是这样,个例另外再说。

    从这个情况来说,资助学生工作是为了保证社会教育制度的正确执行,对他本人来说的确有这种情况,我们现在为什么鼓励学生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就是说我们完全依靠补助的学生,给他们的钱是国家拿。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家财力负担太重,这就回到我们计划经济那种状态下,你困难啊,我们国家拿钱,帮你上学,在某些发达国家是这样,大多数是采取贷款方式。第二,贷款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贷款将来要还的,如果他拿贷款不好好学习,他就业机会的确会比其他人低,他的收入也会比其他人低,他的还款压力也会大,所以如果贷款,就会鼓励他努力学习,建立自己自强自立的精神,毕业以后能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自然也就有高的收入。相对来说,还款的压力也会减少。从这两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鼓励学生贷款完成学业,符合我们教育阶段的指导思想。

    [王旭明]:

    实际上,就着这位瞭望周刊记者的话,我也想说几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您刚才说,那样学生的情况我也接触到,最近在教育部请来一位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依靠国家资助政策完成学业。在我见到的大学生中,我认为是我见过最穷的。两个孩子父亲早亡,母亲有眼疾,没钱治病,就把眼睛抠出来,使自己双目失明。是这样一个孩子,上大学以后,他带着自己的母亲上大学,他上大学以后,一年实在支持不住了,没有跟学校和任何人讲,自己办了一个休学,带母亲到另外一个城市打工,打工挣钱想继续上学,这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在他上小学一年级时,家里就很穷,报名上学时,老师就对他说,我现在给你交十块钱,他就特别感谢这位老师,让他报名上学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半年以后,他拿了一把整整齐齐一角钱、两角钱,整整十块,交给这位老师,说老师我还给你,这是当初您借给我的钱。

    我想,困难、痛苦,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我认为,人最伟大更、美好的、最深刻的东西不是痛苦、不是艰难,是艰难和痛苦之后这个孩子这样的品质。说到18岁的学生,我们认为“贷款光荣 贷款成才”这样的观念应该在社会上形成风气。

    我在想,今天我们有很多搞教育的记者,水平和思想认识、文字反应都非常高,我想有几个问题我也注意到。一些媒体能够独具慧眼从另外一个角度挖掘,例如我们讲这个月,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当各个媒体都在找高考话题时、高考分数线、谁可以高考上、高考状元时,我注意到我们中央人民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记者做了一个新闻联播,是各级政府和学校采取多项措施亲情关怀落榜生。当然这个消息在《光明日报》也报告了,这是我看到的两家媒体在别的媒体都在宣传高考热时,对另外一部分人的关注。说到中央人民电视台,另外一个栏目则是对刚才说的家庭困难学生特别感兴趣,我认为同样是中央人民电视台,为什么思想上的差距这么大?

    我们说到特困生,都说特困生怎么样,我注意到《新京报》有一个报道,他们记者组织一个采访,题目叫“受访特困无一是独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从这个视角来挖掘这样的选题。还是这家报纸,他们在采访当中发现很多不合格的贫困生,这是更应该批评的。坐享其成,这是我们应该批评的。

    前一些日子,江苏教育厅对某些高考学生的录取大学补交报名费,很多学校媒体都在炒这件事都一再谴责教育行政部门时,我注意到有一则《中国青年报》的评论,说名校拒交录取费有滥用权利之嫌。他说你作为高等学校不交30块钱录取费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我当然不是同意他的观点,是他从这个视角给我们说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人炒很厉害的。

    香港大学招收高分学生对内地学校造成冲击,有许多媒体就发出这样的感叹,是不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沦落为爱国学校,很多学校都在这个方向炒作,我也注意到,也是我们《新京报》刊登出一位复旦大学教授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我认为非常深刻,对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回答,他的题目叫“内地与香港大学不能简单比较”这个观点就出来了,我想大家非常清楚,内地大学和香港大学很多方面都不一样,投资体制不一样,收费体制不一样,管理体制不一样,在这些都不一样的前提下,我们媒体进行比较,可见这个结论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我希望我们媒体在做各种报道时,特别是某些形成风潮时,应该冷下来,净下心来看一下,也许新闻是另外一个样子。

    好,新闻每天发生,视觉各有不同,希望我们今天新闻发布会可以使大家回味无穷。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相关链接
· 贵州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费”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