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正当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0-14 11:11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如果说吃得饱是最基本最基本的需求,那么活得好就是老百姓目前最迫切的需求,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就是活得好最基本的前提。医疗、教育、养老、就业、收入以及衣食住行是每个家庭都须面对的生活大事件,看病就医问题是对老百姓影响最大、也最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之一。

大家最关心的是每一次看病就医过程中的种种细微变化,是“看病难、看病贵”这些令人纠结的问题能否得到一定的缓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每一个细小变化却总能牵动人心。

一、深化医改蹄疾步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2009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医改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拉开了深化医改的序幕。

至今已经进入第6个年头。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对医改投入了更多资金,倾注了更多心血,也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医改6年来,取消以药补医,让药价变得便宜了些;基本医保覆盖全民,让看病费用有了分担机制;推行公共卫生均等化,让每个孩子都能免费接种疫苗;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让老百姓起码能就近看上病了。

2014年医改重点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一是公立医院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国家级和省级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扩大到1363个,2400多家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初步构建运行新机制。试点地区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5%以上。第二是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健全。财政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所有省份都开展了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其中10个省已全面推开,全年筹资155亿元,243万人受益,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提高10个~15个百分点。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全年已有33万人获得救助。第三是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做好常用低价药品和儿童用药供应保障工作,已完成7个品种的定点生产工作。5个试点省份实现了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与国家监测平台的互联互通。在17个省份的34个县开展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工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人均35元。第四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出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组织遴选了559个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支持招收5万名住院医师参加培训,招收5600多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为基层储备全科人才。第五是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民营医院达到1.2万家,诊疗服务量同比增长13.4%。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累计近17万名城市医院医生到县乡医疗机构执业。第六是医疗秩序呈现可喜变化。截至2014年11月底,涉医违法犯罪案件同比下降10.6%,医疗纠纷数量同比下降18%,人民调解成功率达85%以上,全国共有5万多家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6000余家医疗机构参加医疗风险互助金,医疗秩序总体向好。

医改取得的新进展不容忽视。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健全,报销比例和保障筹资水平都有新的提高。2014年疾病应急救助机制开始建立了,在全国第一批311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17个国家级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基层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的新机制都得到了巩固和完善。在服务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加强。

二、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 

从国家的角度看,深入推进医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个阶段上,群众越来越重视医疗和健康问题,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多期待。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是人民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

深入推进医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医疗投入不仅仅是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医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缓解群众后顾之忧、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增加人们即期消费,从而实现扩内需、转方式、促发展。通过深化医改,可以更好地为群众防病治病,增强群众健康素质,有利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推进医改医药卫生与经济社会密切关联。医疗服务也是重要的服务业,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或超过10%,其中美国达到16%。

深入推进医改,是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医改中,政府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中低收入群众,这实际上是对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能解决群众用药的公平可及。

三、深化医改的路遍布荆棘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困扰着所有的国家,从中国的具体情况看,深化医改困难的原因包括三点。

首先需要从历史欠账说起,几十年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医药卫生体系建设领域确确实实滞后于发展。由于我们长期忽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得“预防为主”方针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因为公立医院获得的投入严重不足,以药补医机制促使大处方、滥检查现象泛滥,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趋利性加重。

其次是改革的问题。医疗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虽有改革的方向,但路径并不清晰,因此改革一定会引发新的问题。而新的问题有待在深化医改的过程中进一步解决。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改革必然会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医改进入深水区,各地实际情况不一致,医改进展也不平衡,一些地方医改政策和资金落实不到位,机制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最后是期望与实际的落差问题,看病就医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能找最好的医生、吃最好的药、花最少的钱,但这些需求和我们有限的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当然导致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远不止这三个原因,医疗方面的问题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有改革产生的,也有历史遗留的。

医改推进至今,好趟的水已经趟了,好过的坎已经过了,改革进入“下半场”后,将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要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要求,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守公益性不动摇、保基本底线不逾越、建机制重点不偏离,坚持谋而后动、认准就干、一抓到底,推动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效。要切实领会医改成效由百姓说了算,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让百姓感受到医改的成就,进而为医改创建更好的环境,充分体现改革为了百姓,民有所需,必有所应。

四、不把精力放吃海参鲍鱼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改革步子不稳,一些改革联动机制不顺畅,一些改革落实差效果弱。很多人仍然觉得看病不容易、不方便。长期存在的基本医疗保障短缺、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和“以药补医”等矛盾依然存在。

2012年以来,个人承担医疗费用的绝对额和比例都逐年上升,据相关研究机构调查,三种医疗保险的实际平均报销比例只有40%左右。有17.6%的家庭曾经因为看病而向外筹措资金,25%的应住院患者未住院,其中65%是因为经济原因。

当前主要矛盾不是资源不足,而是公立医院逐利机制造成的过度服务、价格虚高。2008年以来,我国年门诊量从42亿人次增加到76亿人次,住院量从7000万人次增加到2亿人次,人均门诊和住院量均已超过美国。现今,绝大多数地方公立医院仍在逐利的旧机制下运行,其根源在于把经济改革的办法简单移植到了卫生领域,导致医务人员和老百姓之间利益直接对立。因此在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更要避免把经济改革的经验照搬到医改中,避免地方政府把医疗卫生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把医疗卫生服务当成经济增长点,这是大问题。

医疗和教育是越来越均等还是越来越不均等,是追求“高端”、“一流”还是追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决定民心向背。决不能在大多数人还吃窝头咸菜的时候,就把精力放在给少数人吃海参鲍鱼上。

继续深化医改要坚持正确方向,就是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基本医保、医疗服务、药品保障供应、基本公共卫生4大体系,这是医改的总体布局,不能偏离和违背这个总体布局。

五、医改要迈出更大步伐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区域联动,全面完成“十二五”医改规划目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李克强总理要求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要牢牢把握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用改革的办法在破除以药养医、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发展社会办医、开展分级诊疗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在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看病用药负担上取得更大实效,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责任编辑: 薛雪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