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政策解读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存在两大“误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吴晶晶)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科学素质就会自动提高吗?具有较好文化程度和科技知识就一定拥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吗?有关专家表示,对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人们在认识上仍存在两大“误区”。

    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表示,从公众科学素养有关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精神,不少富裕起来的人们却热衷于愚昧迷信活动,这说明公民科学素质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提高;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成了伪科学甚至邪教的俘虏,这些都说明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不就代表有基本的科学素质。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我国“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学技术普及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

    “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而国家需要通过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为公民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提供必要的机会和渠道。”邓楠表示,制定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出长期规划的做法,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完)

公民如何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吴晶晶、刘奕湛)广大公众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主体。那么公众应该如何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呢?

    有关专家指出,公民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科学素质对于自身生活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渠道有:参观科普场馆、参加科普活动、关注与自身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事件和科学技术发展、主动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等等。公民还应该自觉地应用科学技术知识、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处理日常事务,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提高自觉抵御伪科学和愚昧迷信的能力。

    对于科学素质较高的公民如科技工作者、企业科研技术人员等,在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教育、科普等工作,为广大公众提升科学素质提供服务。

    专家表示,应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注意培养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同时,未成年人对于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接受能力较强,应积极帮助成年人提高享受新技术成果的能力。

    此外,公民还应当关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领域的各项工作,并为更好地开展工作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完)

 
 
 相关链接
· 国务院印发《科学素质纲要》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
· 中国科协着手研究制定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