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两院院士纵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中国 人才为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26日   来源:人民日报

    9月上旬,中央有关部门同时举办了3个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研究班上,专家们就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展开了深入研讨。今天,本报摘编8位中青年两院院士的发言,他们就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

大力优化创业环境

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 贺福初

    创造能干事、干大事、成大事的体制机制环境和创业平台

    吸引、留住、用好创新型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能干事、干大事、成大事的体制机制环境和创业平台。我国领衔的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之所以能吸引16个国家、100多个实验室、500多名知名科学家参与,关键不是高待遇,而是此项目给这些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近年来,中央加大科技改革步伐,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创业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业环境明显改善,但与造就宏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

    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下大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国家总体科研布局,搞好科研机构战略定位,不断完善国家科学发展规划,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要求,建立各部门、各地方、各领域科研力量既有目标分工又有协调融合的科研体系和大科研格局,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流动与合作提供宽松空间。

    其次应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这就要求认真听取科技人才意见,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科技项目评审制度和科技成果评奖制度,精简科技考评项目,确保科技考评繁简适当,减轻科技人才不必要的负担;改变科技人才的评价考核和奖励导向,以其成果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和经济效益作为获取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的衡量标准,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科技战场上创造辉煌业绩;完善科技考评监督,建立以同行认可为取向、权力与学术分离的科技评价体系,斩断学术和权力的联系纽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防止徇私舞弊和学术腐败,鼓励创新人才之间展开积极的竞争,以创新实力和创新成就获取各种发展机会。

    此外,要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改革。加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强化国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检查力度,切实保障科技人才创新成果不被侵犯,维护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竞争优势。要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科技人才及时把创新劳动转化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倾情基础研究 提高原创能力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柯

    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是重大技术创新的根基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强基础研究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加大我国基础研究力度已刻不容缓。

    基础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在短期内得到直接应用而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许多重大技术创新都源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是重大技术创新的根基。没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就难以产生重大的技术创新。同时,开展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为此,我们需要:

    ——改革现行的科技奖励及评价体制,使其更有利于原创性成果的出现。基础研究成果不等于发表多少论文,在基础研究评价方面要加大引入国外高水平同行科学家参与评估的力度,淡化科研成果的定量指标考核。这既对我们自身提出了高要求,也让国际同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科研工作,更有利于原创性成果的出现。

    ——加大对国内杰出人才的支持力度和对海外杰出人才的吸引力度。对于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家及其团队,应给予较宽松的政策,提供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和较好的研究条件,支持一部分人开展长远目标与挑战性题目,做原创性的工作。同时,利用多种模式,吸引世界各地的杰出的华裔科学家为我服务,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规模,注意吸收外国优秀科学家来华从事合作研究。

    ——加强大型、综合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学科的原始创新提供平台。可以选择若干具有较好基础的实验室,在资金上强化支持,促进其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在硬件与软环境上更快地与国际接轨,促进其参与国际竞争,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实验室。

    ——鼓励在基础研究领域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活动,使我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有所表现。应当整合人力、经费等资源,鼓励我国科学家尤其是中青年科学家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任职,支持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牵头组织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和项目,支持与国际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实验室、优秀群体和团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建年

    让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获得感性认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英才。作为人才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生培养,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研究生是研究所的重要人才资源,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只有善于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注重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才能为研究所的创新起到积极作用。只有努力构建适应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使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获得感性认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科技队伍输送合格优秀的后备力量,充实科技队伍,提高整体战斗力。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应注重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的指导和出发点。

    树立创新理想。创新理想即个人要成为创新人才的理想。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创新的课题,而那些具有创新理想者,就一个又一个地去探索。所以,要成为创新人才,首先就要树立创新理想,它是个人要成长创新人才目标的设想。只有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勤奋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培养创新情感。创新情感即热爱创新事业的情感。因为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了这种情感,就会对事业产生一种巨大的热情,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精力旺盛,打破常规,冲破障碍,热情越高,力量越大,越是艰巨的工作,越需要高度的热情,它可以促进创新事业的成功。

    鼓励创新兴趣。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就会使自己的感知活跃起来,有助于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创新兴趣不仅是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而且也是对创新乐趣的追求。所以,创新兴趣,便成为推动创新人才,取得创新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

    塑造创新意志。创新意志即为了实现成为创新人才的目的而培养的顽强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在目的确定之后,重要的是持久精神,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地去实现它。

    总之,随着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逐步建立,科技工作者发扬创新精神,把创新思想变为创新实践,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将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校要争当创新生力军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守华

    高校是原创成果的摇篮、科技创新的源泉

    高校是基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是原创成果的摇篮,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为创新链提供科学知识基础。科技创新总是先要有原创性科学,才可能有它的技术应用,才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带动产业发展。在自主创新的大潮中,高校要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第一,抓好高等教育这一关键环节。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开始运用于实践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为培育创新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要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须注重人才价值的体现,要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对于有能力的人才,只要他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就要给予大力扶持,给他们创造充足的发展空间,以便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

    第三,要形成和完善积极的竞争机制。创新人才要有超越的思想。要大力弘扬创新无止境的精神。在人才的任用上形成积极的竞争机制,让他们有适度的危机感。这样,就能够一步一步地推进人才的不断涌现,因而也就会不断地推进创新成果的产生。

    第四,要加大人才的交流和引进。不能搞闭门造车,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一切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要搞“拿来主义”,不拘一格的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的送出培训人才,不拘一格的进行人才的交流。做好合作交流,能够进一步促使我们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第五,要实行对创新人才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良好学术风尚。争取做到人人想创新,事事有创新,把创新工作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并形成一个长期的、有效的激励机制。

    因此,高校要积极围绕经济建设大局,着力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面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努力产出原创成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做出贡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 中科院院长: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培育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