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两院院士纵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中国 人才为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26日   来源:人民日报

自主开发 积极引进

钢铁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干勇

    鼓励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国拥有13亿人口,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是我国发展和创新的最大优势。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就是将创新人才资源加以集聚、整合和提升,突破人才发展的障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从而推动我国创新人才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树立新的科学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资源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培养一大批置身于领域之巅而能够纵观全局,徜徉于专业之林而能够融会贯通,活跃于团队之中而能够广聚英才,致力于技术创新而能够面向市场的拔尖人才,特别是鼓励敢于自主创新的人才冒尖,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坚持自主开发为主、积极引进为辅的原则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从国际人才竞争的态势来看,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中,需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重点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目标是提高我国自主开发人才资源的能力。而提高自主开发的能力,需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同时,随着我国整体科技产出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鼓励我国科技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也是一个自主开发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重视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开发与管理,加强我国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励、管理、安全与财政支持。在建设自主创新人才队伍过程中,重视发挥院士、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同时,关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家、技能人才等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培养创新型卫生人才的三要素

浙江省卫生厅厅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

    让创新型卫生人才能够“安心、静心”工作

    我从一名乡村医生,成长为医学科技工作者,进而光荣地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服务于医学临床一线,到投身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再到从事卫生行政领导岗位,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受之社会和回馈社会的过程。从中,我对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卫生自主创新能力,体会良多。

    建设创新型卫生人才队伍的前提,是要确立宏观的卫生人才规划体系。当前,要围绕医学科学技术的关键环节和卫生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制定好卫生科技人才、农村卫生人才、公共卫生人才和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等的建设规划,建立起适应卫生改革发展事业的完善的卫生人才规划体系,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卫生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工作措施和办法,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建设创新型卫生人才队伍的基础,是要建立科学的卫生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创新卫生人才教育理念。要从专业型教育模式向创新型教育模式转变,从单纯传授医学知识向注重培养卫生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二是创新卫生人才教育制度。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完善医学教学评价制度,规范医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三是创新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要从阶段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性实践教育转变,注重在实践工作和科研活动中继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卫生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

    建设创新型卫生人才队伍的关键,是要营造和谐的卫生人才发展环境。就是要让创新型卫生人才能够“安心、静心”工作。“安心”,就是要不断优化卫生人才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热情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静心”,就是要转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思想。卫生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前期积累和长期的艰辛探索,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培育“十年磨一剑”、“ 宁静而致远”的意志,倡导追求真理、坚持不懈、奋力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育研发须舍得投入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南平

    没有今天的教育投入,就没有后天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影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在于两点:良好的教育与充分的锻炼。通过教育提高人的基本素质,通过不断锻炼提高人的创造能力。

    具体来说,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其基本轨迹是接受系统的教育,然后是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成长。教育需要投入,创新、创业也需要付出代价。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投入,尤其在于对教育和研发经费的投入。

    纵观全球,创新型国家的成长过程中,无一例外的均在教育和研发方面增加投入。没有对教育与研发的大投入,就不可能涌现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也不可能出现自主创新的新局面。

    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教育在规模与质量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投入仍显不足。人常说,教育是后天的事情。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没有今天的教育投入,就没有后天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在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教育投入的根本问题不放松,增加教育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此外,研发经费投入的不足,也影响了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建设。人才的使用环境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对科技创新人才而言,研发经费是其开展创新工作的前提,是其获得创新锻炼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研发经费投入,也就没有从事创新工作环境,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无从谈起。然而,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样不乐观,仅占GDP的1.5% 左右。当然,这个问题在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均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如规定研发投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通过免税的方式引导企业增加研发的投入,都是很好的政策,也符合国际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惯例。

    尽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涉及方方面面,但教育与研发的投入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坚定地树立科教投入优先的理念,大幅度增加教育与科技的投入。唯如此,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红阳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对社会、文化和政策的综合要求

    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潜能,如何激发和挖掘这种潜能,使激发的潜能成为特质,如何使有这种特质的人成为创新人才,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和为之努力的。创新人才的涌现需要有成长的合适土壤、被认可的评价体系、允许失败的宽容氛围和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这些决不是一所学校、一个单位能提供的,而是对整个社会、文化和政策的综合要求。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我认为要有坚定的自信、强烈的创造愿望、深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分析能力与实践技能、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全的体魄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传统教育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够注重启发人的创造性;强调一脉相承读书,不注重批判继承,导致缺乏理性质疑思维;应试教育下的知识标准化和分数至上,桎梏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教育和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搞“保姆式”授课,画重点复习,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准绳,忽视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手段和评价标准,就会阻碍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长。

    因此,有必要从全民文化入手,呼唤激励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新体制机制,营造和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和校园文化环境。

    培养创新人才,应强调早期创新教育,注意从娃娃抓起。以绘画为例,中国儿童擅长临摹,却不擅长大胆想象,天马行空,自由选题;我们教育孩子从小要听话学乖,不要别出心裁。不难想象,是五分加绵羊、处处随老师的学生还是有挑战性格的学生更具有向僵硬的信条说“不”的勇气。因此,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孩子的健全人格、人文素质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十分重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形成以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 中科院院长: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培育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