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月24日电(记者肖林 苑坚)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的烟花专卖点前人头攒动,汶川县半高山区的秉里羌寨农家挂满香肠和腊肉,江油灾区群众千里感恩送春联……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四川地震灾区的群众正满怀感恩奋进之情,喜迎灾后第一个春节。

1月23日,在玉垒山广场牌坊前排练的都江堰市某艺术团成员打出拱手拜年的手势。四川都江堰市灾区群众近日在玉垒山广场的牌坊上挂起写有“感谢全国人民对都江堰市的关心和支持”字样的横幅,以此表达对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和新春祝福。玉垒山广场在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后充当了抢救伤员的重要“阵地”;而现在,它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成了市民们每天锻炼、休闲的场所。新华社记者 郑悦 摄
在位于汶川县境内的卧龙特别行政区卧龙镇1村,22岁的藏族小伙子明卯元旦前刚刚举行了婚礼,“洞房”是援建者修建起来的一间板房。明卯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房子塌了,我们原以为婚事办不成了,可有了政府帮助盖起的板房,我们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心愿。现在,政府给我们补贴,广东援建者送来了吃的、穿的,医生在这里给我们看病,路也在抢修……”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全国人民心系灾区,自发地无偿献血、为灾区捐款。春节前,全国人民再次捐款捐物帮助灾区群众过冬,据四川省民政厅统计,截至2008年11月12日,收到省外捐赠支援棉被49.2万床、棉衣裤40.1万件(套)。

1月22日,受灾群众在坝坝宴上举杯共庆。都江堰市向峨乡石碑岗、新庄子和董家新院子是四川灾区首批建成交付的统规统建永久性住房安置点。春节来临之际,向峨乡的831户2399名群众搬入新居。当天,董家新院子的400余户1500多名群众摆起坝坝宴,庆祝乔迁之喜。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灾区人民也自发地用各种形式表达感激之情。1月中旬,江油市举办“江油群众千里送春联,感恩河南援建情”活动,10名志愿者带着乡亲们的深情辗转千里,将山村农民书法爱好者书写的512副春联送到河南。都江堰市聚源镇村民张富全代表乡亲们,不远千里带着腊肉、橘子等四川特产来承德,感谢承德人民的无私帮助。聚集了太多痛、太多爱的北川中学,也专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孩子们的感恩先从自己的言行做起,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不浪费一张纸,爱护每一棵花草。
1月15日,四川震后首个年画节--绵竹年画节,在“关爱、温暖、感恩、奋进”的主题中开幕。年画节组委会想请全国人民放心——绵竹人民在大家的帮助下克服困难,绵竹年画从废墟里站起来了。
说起北川新县城将在2月底前启动建设,全程参与了规划过程的北川县副县长徐长法也激动不已:“感谢全国人民对北川的关爱!在重建过程中,山东援建的同志真是吃了不少苦!威海市的援建者每天苦干24小时,在元旦时就修通了新县城建设的保障线安州大道;在条件最艰苦的12个乡镇,灾后重建也都在顺利推进;他们还要留下来和我们一起过年,我们心里踏实!”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不畏艰险,迅速集结,患难与共,或赶赴灾区前线,或坚守后方阵地,积极参加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募集款物、心理调适、助耕抢收等各类工作,涌现了众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做出了突出贡献。
绵竹市遵道镇马跪村13组组长李道平说:“我们组30多户的临时过渡房都是陕西民间组织的志愿者帮助搭建起来的。他们除了给我们提供材料支援,还对百姓进行思想鼓励。现在百姓住得舒适,心里满意,都感激政府和志愿者。”

1月22日,在四川地震重灾区什邡市党政机关和北京援建指挥部举行的迎春联欢会上,什邡少先队员向北京援建指挥部成员献花。2008年至2010年,北京市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资金投入将不低于70亿,到2008年底已到位20亿,现已开工14个项目,涉及民生工程、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重灾镇建设项目等4个方面。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春节后,四川将成立5个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服务站”,届时,到灾区服务的志愿者不仅可以在生活上得到基本保障,还可以更快地联系到帮扶对象,更加顺利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1月底凛冽的寒风中,地震极重灾区什邡市洛水镇联合村一片新建成的永久性住房里,春意浓浓。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挂起了大红的灯笼。孩子们穿着崭新的羽绒服,在屋前嬉闹奔跑。
正在忙着平整新房前一小块空地的41岁村民叶贵德说:“多亏了党中央决策英明,多亏了北京和全国各地人民的无私援助,我们不仅住上了新房,锅里也不缺米不缺肉,身上穿的都是好心人捐的崭新的厚棉衣。” 截至2008年11月中旬,四川累计给灾区群众发放棉被262.5万床,棉衣裤289.8万件(套),电热毯2.1万床,取暖器4527个。

1月23日,在四川地震重灾区什邡市双盛镇万缘村馨凉新村落成典礼上,受灾群众向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赠送锦旗。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除了感恩之情,四川灾区人民正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带领下,积极投身于灾后重建。目前,汶川全县需要重建的农房,在建率达80%,已完工的占17%。预计全县将有3000多户村民可在春节前迁入新居。2009年国庆前,全部重建农房有望完工。城镇居民住房也有望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重建。
春节前,青川县灾区群众的永久性住房将完成20000户,维修加固将完成35000户。另外还有20000多户灾区群众将在房屋重建的同时,在当地政府和浙江省对口援建的过渡房或活动板房中温暖过节。
什邡地区灾后重建的永久性住房已入住7389户,预计春节前后入住数量将达到一万户。

1月22日,四川什邡红白镇村民正在搭建板房。春节临近,地震重灾区四川什邡红白镇群众正加紧重建,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据该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镇农房重建已经开工1024户,完工519户。新华社记者 李健 摄
据统计,四川全省灾区农村永久性住房开工109.4万户,其中建成56.3万户。城镇住房开工7.2万户,其中建成1.2万户。学校开工1625所,其中建成211所。医疗卫生项目开工518个,其中建成189个。开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项目76个、水利项目862个。97%的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建立对口支援协调对接机制,达成援建项目协议1907个,启动项目736个,到位资金134.5亿元。
四川还将力争在今年9月完成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2009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目标任务的72%,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

中央财政安排川甘陕地震灾区后续生活救助金25亿
2008年8月底临时生活救助政策执行到期后,经报国务院批准,继续对四川、甘肃、陕西三个地震重灾省困难群众给予3个月后续生活救助,补助对象为三省的“三孤”人员,生活困难的遇难(含失踪)者、重伤残者家庭人员,异地安置人员以及因灾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且生活困难的受灾群众等,月人均补助标准为200元。中央财政共安排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后续生活救助资金25亿元。截至2008年底,三省共救助困难群众349.25万人。
"保暖行动"在灾区:让灾区群众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汶川特大地震使得四川省农村347.6万户农房受损,其中需维修加固的农房221.3万户,目前已基本完成维修加固;需重建永久性住房126.3万户,现已开工建设98.06万户,有73.28万户已搬进新居;此外, 全省要在自建过渡房中过冬的农户有530160户。
为让灾区群众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从去年11月初开始四川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加强农村自建过渡房保暖措施的专项行动,对自建过渡安置房逐户采取加厚加固等保暖措施。
通过加固、加厚、搪泥、铺油毡或彩条布、筑土墙、围草帘子等方式,增强灾民自建简易过渡房的防风、防漏、保暖、御寒能力,确保达到入住群众能安全过冬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