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无语说:当前农村“三留守”问题不容忽视。第一,留守老人“膝下无人”,常年在困苦和孤独的陪伴下生活,形成特有的“寂寞老人”群体。第二,留守儿童“心中无人”,常年得不到母爱呵护、父爱滋养,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对社会产生潜在的抵触情绪和思想,影响国家整体公民素质。第三,留守妇女“身心不安”,不仅要一个人承担劳务,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托,更要孤独无援地承受外界侵犯,一些人被骚扰强暴有苦不敢言,有冤不敢伸。建议:一、在农村学校配备心理干预人员,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二、国家建立“农村广播专线”,为村一级配备广播设备,在专门的时间段播放节目,让沉默的农村有声音有活气,让国家政策进到农民心里,让思乡的儿女把思念传达给家中的孩子和老人,让老人不再孤独!三、强化农村社会安全和维权工作力度,维护留守人员身心健康。 民政部回复:您好!近期,您在中国政府网“我向总理说句话”平台就关注农村“三留守”问题的留言收悉。感谢您对农村“三留守”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所提的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群体。对农村“三留守”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纳入国务院工作要点。对此,民政部会同全国妇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和单位,为破解农村“三留守”难题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12338妇女维权服务热线工作指南》、《关于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项目专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各地开展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关爱服务。 二是加强设施建设。指导各地加强农村地区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社区设立家庭暴力庇护场所、妇女儿童之家及妇女维权服务站点;推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关爱服务阵地建设。 三是开展关爱活动。推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地区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四点半学校”,为放学后的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文体活动等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中国妇女法律援助行动”等活动;推动城市公办养老机构与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机制。 四是做好权益维护和普法宣传。设立12349民政公益热线、1235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12338妇女维权服务热线,及时发现和维护农村“三留守”群体合法权益。加强儿童、妇女、老人权益维护的普法宣传,进一步提高其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五是开展试点工作。各部门立足本部门职能,开展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等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关爱服务体系,使其在遭遇困难能够得到妥善的生活照料、支持帮扶等服务。 鉴于农村“三留守”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综合性都很强,特别是您提出的农村学校配备心理干预人员、建立“农村广播专线”、强化农村安全和维权工作等建议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下一步,民政部在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开展农村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同时,努力推动建立民政部门牵头的领导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全国妇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能优势和工作资源,群策群力,一起努力,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