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或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有人说主要是要疏解北京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说法也没有错。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或任务,但如果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仅仅归纳为这一点,则既不全面,也没有抓住更重要更本质的内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定位有四条:一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三是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四是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这四个定位或发展目标,既是从国家整体发展对京津冀提出的要求提出来的,也符合京津冀的发展基础与条件,既是宏伟的目标,同时又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这四个目标定位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最重要或带有管总性质的,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这个定位,因为后面几项,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以理解为为实现这个总体定位需要努力的方面或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呢?首先,从全国的角度讲,这是我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推动全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按照学界比较普遍的认识,世界上现有六大世界级城市群,美国有两个、欧洲有两个,日本和我国各一个。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处于经济增长阶段从高速向中高速的转换时期,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从产业和区域两个方面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从全国的角度看,京津冀地区是继长三角之后,最有条件打造为新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区域。因为这里不仅有北京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而且天津有强大的制造优势和研发转化优势,而河北制造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显著,商贸物流产业发达,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国家战略。 其次,它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和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共同需要。北京的大城市病,根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集中的功能过多,特别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没有与周围的区域、城市形成错位发展、互动发展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以其强大的虹吸效应,集中了过多的资源,吃得又肥又胖,但大而不强、胖儿不强,而是一个虚胖子,得了严重的大城市病。与此同时,天津、河北则面临资源流失,特别是周边的河北市县,则吃不饱,得了贫血症,出现了所谓的环首都贫困带。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使北京瘦下来,强起来,又要使周边地区长起来、胖起来,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北京不瘦,就没有空间发展更有优势的产业,就不能强起来,而周边地区不长起来,就不能对北京首都功能的发挥形成支撑,北京的强也会缺乏厚实的基础。只有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才能同时实现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河北加快发展以及打造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三重目标。 北京大城市病的另一个根源,在于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北京城市建设上采取“摊大饼”和职住分离的方式,而不是按照核心区加卫星城的都市圈方式,以及与周边区域城市协同发展的城市群方式,这必然造成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一方面就要加快发展首都城市圈,以功能分散为抓手,建设卫星城,并尽可能实现职住合一,减少交通流量。同时,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调与合作,加快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只有这样,才能够既有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也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协同和津冀、特别是河北的发展问题。因此,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是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提出来的,但解决思路上,则是将其与促进河北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及国家的战略需要相结合,力争取得“一石多鸟”的效果。至于后面三个定位,即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则是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三项最重大的任务提出来的,都是实现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任务或者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