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纪念日,文艺舞台的回响——《胜利与和平》晚会大家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9-16 15:32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大气磅礴史诗新篇

仲呈祥张金尧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以诗乐舞的艺术形式,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诗新篇。这台晚会的成功上演,再一次昭示了习近平同志所揭示的“历史要前进,改革要深化,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

首先,《胜利与和平》以文学艺术力量,再现了慷慨悲歌的抗日战争史。文学艺术只有以历史为底本,才能富有真切的感人力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这慷慨悲歌的抗战史,赋予了这台晚会深厚的历史底蕴。

整台晚会共分为3个篇章,从第一篇章《浴血中华》之《民族吼声》“九一八”事变的再现,至第二篇章《正义力量》之《义勇军进行曲》“取得了百年来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的抗战胜利再现,一些重大的战争场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得以展现。《怒吼吧!黄河!》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是一曲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民族呐喊,在晚会中再一次激发了众志成城的爱国激情。舞蹈《铁血雄师》表现了在抗日战争的关键阶段,八路军发动了克敌制胜、扬威天下的百团大战,还再现了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血战刘老庄等扬我国威的著名战斗。歌曲与情景表演《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延安颂》等,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树起抗日先锋的旗帜,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其次,《胜利与和平》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展示了全面的抗战史观。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在外敌当前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往往能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地伸张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胜利与和平》以辩证的哲学思维,全面审视历史、还原历史,以兄弟般的手足情再现了包括国民党军队曾有的正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例如在《胜利与和平》文艺晚会面幕蜿蜒起伏的长城上,不仅镌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使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的重要战役,也镌刻着国民党将士“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历次战役的英勇战斗和不朽功勋。

舞蹈与合唱《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在舞台刀光剑影、殊死拼杀中歌颂了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大刀砍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此时天幕上视频呈现的是台儿庄大战、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等震撼的正面战争场面。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另外,《胜利与和平》全面的历史观还表现在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国际道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的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永远不会忘记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胜利与和平》晚会中的男声合唱与情景表演《并肩战斗》,就再现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以及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艰难跋涉入缅作战,与盟军并肩战斗、互相支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可以说,《胜利与和平》也是一曲缅怀国际主义战士的深情颂歌。

更重要的是,《胜利与和平》以历史为镜鉴,表达珍惜和平、共创双赢的真挚愿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的国际环境是那样真切,纪念抗战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热爱和平、保卫和平。《胜利与和平》就表达了珍惜和平、共创双赢的真挚愿景。

晚会共分3个篇章,而整个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就是这台晚会的宗旨呈现。童声合唱《天耀中华》展现了壮丽的祖国、锦绣的河山、美好的家园。洁白纱裙的青春少女,发出赞美诗般的歌唱:“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天耀中华,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晚会的主创者精巧构思,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引出合唱及情境表演《光荣与梦想》,这是一种史学力量的镜鉴:抗联战士洒过热血的大地上,麦浪滚滚,高速铁路呼啸疾驶;将士们牺牲的山冈上鲜花烂漫,“神舟号”飞船翱翔天际……道路自信、民族自豪,观众胜利喜悦以及对和平珍视之情油然而生。中国人民从70年前的胜利走来,必将走向新的胜利,而和平,就是走向新的胜利的可贵因素,这是历经磨难的中国人宝贵的历史智慧。领唱与合唱《和平——命运共同体》就表达了这份美好期盼,而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宏图铺展,奏响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交响。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共有30余家单位3600余名演员参演,可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是近年来我国大型文艺晚会的精品力作。《胜利与和平》晚会主创者精心编排、倾情演出,生动地表现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我们胜利了

王晓岭

9月3日晚灯光璀璨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与和平》晚会即将拉开帷幕。临开演半个小时,总导演陈维亚和主创人员坐在了第32排的调音调光台前,谈笑风生。观众席上不停地有人递来一份份节目单,让我们签名,佩戴勋章的老战士们也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这不像是惯常执导晚会那样,充满临战前的紧张气氛,倒像是作为一名观众来看演出,欣喜而从容。

这与我们尝试把握的晚会基调正相吻合。宏大的主题不一定端起架子来说教,高雅的艺术样式完全可以还原生活的真实形态,变我演你看为人人都有参与感。这是在向以往的惯性挑战,考验的是编导者突破自我的创新能力。

春节过后领受任务的时候我们得知,抗战胜利日当晚上演的这台文艺晚会,将和白天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大阅兵一样,是一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我们将首次面向世界各国元首和嘉宾展示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使命光荣而艰巨,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年。

主创人员即刻到位,导演组、文学组、音乐组、舞蹈组、舞美组、视频组宣布成立。我受命担任文学组组长,成员有朱海、刘星、宋小明、王树增、刘麟、赵大鸣,个个都是当今策划高手。我们的任务是,协同各组一个半月拿出策划方案,再用一个月完成文学台本。

主题已明确,即中央确定的纪念抗战活动十六字方针。关键是篇章结构布局。当然,这时我们还没有料到呈现给观众的将是一台戏剧化史诗巨制。

万事开头难。路一步一步走。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抗战史料,翻阅着厚厚的抗日歌曲集。抗战时期诞生的歌曲浩如烟海,音乐组关峡、印青和孟卫东提出以最有代表性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作为结构的双主题,这一刻大家的心情格外兴奋激动,我们找到了晚会的音乐灵魂。

抗战长达14年,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和节点都有经典歌曲产生,这就为晚会奠定了时空发展的线索脉络。根据这个理念,我们设计了以时间顺序为纵轴,以篇章内容为横断面的晚会布局。

策划方案接近完成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中宣部和文化部决定派部分主创人员赴俄罗斯观摩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和庆典晚会。5月9日晚,我们坐在红场观礼台上观看了《通向胜利之路》。这台晚会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不仅是1.3万人的盛大阵容,也不仅是把二战时期的火车车厢、炮车、坦克搬上舞台,更是晚会的表演状态和音乐串接方式,全台音乐无缝连接、震撼人心。

从俄罗斯归来,我们重新审视了策划方案,决心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酣畅淋漓地展现给全世界。

理想中的制高点终于耸立而起,我们将晚会命名为《胜利与和平》。长达14年的抗战是为赢得胜利与和平而战,7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为捍卫胜利与和平的成果而坚定不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于是,我们确定为晚会新创作三首歌曲。开场《胜利之歌》,描写在胜利的日子里,一名老兵走向英雄雕像。胜利广场上,英雄团队旗帜飞扬,人们欢聚一堂,尽情抒发中华民族百年来第一次全面洗雪外侮的自豪和荣光。

压轴《和平——命运共同体》,铺开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景汇成陆地和大海的交响,表达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开创和平未来。

启承环节《红纱巾》,这首歌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日本投降的前两天,一名中国小姑娘只身走进敌地堡劝降,惨遭杀害。通过这个细节,深化了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思想主题。

这三首原创歌曲把准了晚会的关键节点,以此包容住精选的18首抗战经典歌曲。晚会的3个篇章也就此定型:第一篇章:《浴血中华》,第二篇章:《正义力量》,第三篇章:《和平梦想》。

晚会大框架确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细化流程:一是必须克服晚会的篇章断裂感,二是必须打破歌伴舞、舞伴歌的陈旧形态。

为此,我们进一步在3个篇章中设计了6个板块,分别是《民族吼声》、《抗日先锋》、《中流砥柱》、《同仇敌忾》、《红纱巾》、《开创未来》。每一个板块内容相对集中,板块之间自然过渡,使整台晚会气脉贯通、一气呵成。

为实现以上构想,我们在音乐上采用了不间断的连接方式。过渡段落的舞台迁换全部在音乐中完成,以音乐的动机发展引出歌曲的演唱表演。

这样的音乐布局,奠定了晚会的戏剧化表演形态。这是我们最终追寻的晚会大格局。

事实证明,晚会中出现的许多亮点,正是强调戏剧化的成果。比如《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以潇洒的骑兵舞引出一位新入伍的小战士在战斗中成长的过程。更巧妙的是,小战士打出的人生第一枪,又自然引爆了下一段落《铁血雄师》。《铁血雄师》是全场的重中之重,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发动了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舞蹈表演,舞蹈队和武术团密切配合,场景气势如虹。

晚会的另一个亮点是首次表现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入缅作战,配合盟军击溃日寇。远征队员和辎重车辆在《旗正飘飘》歌声中艰难跋涉,不断穿过层层热带雨林。这时《神圣的战争》音乐插入,视频出现了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的画面,展示了我们作为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这台晚会是调动包括视频和字幕解说在内的全景式立体化演出。视频设计强调史料丰富,与舞台表演浑然天成。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新闻即时性。在《强军战歌》一节中,视频播放白天在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精彩镜头,当习主席挥手检阅三军的画面出现,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晚会90分钟的演出,就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气势中不断推进。人们称赞这是一台堪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晚会。我们说,这是在伟大抗战精神鼓舞下勇攀艺术高峰的一次艺术实践,是人心所向,正义必胜!

1   2    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尾页
责任编辑: 张倩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