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纪念日,文艺舞台的回响——《胜利与和平》晚会大家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9-16 15:32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最后一个方阵名叫“文艺”

赵忱

一壶装满正义的陈酿

2015,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年份,这个年份酿成的酒,是装满正义与光明的佳酿。

回望1945,远吗,不远。所有的疼痛都记得,所有的快意都记得,所有的都记得,纳粹与日寇,最终被写在了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真是太好了。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记得的是什么?在所有的抗争中,中国人民付出的牺牲是最大的牺牲,是3500多万条生命,年幼的青春的少壮的,被刺刀挑起,被战火湮灭,多少爱,多少恨,多少血,多少泪,家的,国的,家国的,永生不忘,永世不忘。所以,有9月3日蓝天红日下的长安街大阅兵,有日月同辉时分人民大会堂的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写出这行字多么容易,办好这台晚会实在很难,大家都懂。我看的是彩排,置身人民大会堂,如同穿梭在时空隧道,如同驰骋在从东北到云南的辽阔大地,我看见旗帜,看见人群,看见胸膛,看见勇气;我听见历史,听见歌声,听见耳语,听见心声……晚会不断向前推进,三个词不断地从心底升起——饱满、丰满、圆满。是的,我以为作为一台晚会,《胜利与和平》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最后,我走到人民大会堂后区与正在交代次日工作的总导演陈维亚握手言欢,在回家的路上往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在“此刻的心情”那里写下了这样几个字:9·3,文艺主战场。这几个字出现在我眼前,就像白云飘浮在蓝天上。9月3日,作为一名电视观众,再看《胜利与和平》的直播。毫无疑问,所有的直播都会自然消减现场的魅力。可是,端坐在沙发上,端详着荧屏,思绪仍然不停地翻飞——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一个名叫赵书香的中共地下党员,想起了他的诗,我觉得非常抱歉,为什么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直到今天,当《胜利与和平》宏阔地呈现在面前我才想起那首《谁家玉笛暗飞声》,请原谅我必须在此刻把它摘录于此:威武伟壮的雄狮,为什么落得个柴骨瘦影?尾巴被人斩断,身上又是伤痕,山鸣谷应的精神哪里去了?甘受强徒们的欺弄……整个的岛屿快被鲸吞了,附着万物却何处偷生……天昏地暗,月愁草惊,傲霜的菊花正在流着热泪,园中的芙蓉也是珠泪盈盈,事急了!睡狮!醒还是不醒!?写下这首诗时的爷爷还是学生党员,这是他的一篇作文,几年之后,他死于国民党安庆监狱。他不知道,夺走他生命的国民党政府在多年消极的退让之后也开始了反抗,他不知道他所在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日后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在他死后10年,日本帝国主义被英勇的同胞赶出了中国。在他死后80年,他的孙女坐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波澜壮阔的《胜利与和平》。

我想告诉他老人家,尽管他没有机会活到年老:睡狮醒了,醒来的睡狮强大了,强大的东方之狮刚刚向世界展示了它的实力并向世界许下承诺。这个醒狮温柔地款待了那些唤醒它的战士,身上佩戴了一个又一个勋章的老兵在2015年又得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金色勋章。其中一个还走上了《胜利与和平》的舞台,是的,《胜利与和平》是由一个“老兵”串联起来的。

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

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王卫国扮演了一个多么令人信服的老战士。这个老战士将晚会由别开生面的开场式自然带入第一篇章《浴血中华》。

据说《胜利与和平》调用了3000余人,对于一台文艺晚会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队伍。距离今天最近的另一场文艺战役是2009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那时候我在剧组宣传部负责宣传与文案,在整整一年时间里,《复兴之路》都是我们案头最重要的工作。往事历历在目,当我看见屹立在人民大会堂舞台前端那群纹丝不动的“英雄雕像”时,我知道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我期待观众尽快找到自己的座位,期待晚会立即开始,我担心那些“雕塑”就要坚持不住了,正在我担心的时候,老战士来了。他走到他们身边,跟他们打招呼,拍打他们,抚摸他们,他说,每年胜利日这天我都要来看你们啊。他激活了他们,也激活了历史。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14年历史就此展开。尤其叫人热血沸腾的是,《胜利与和平》同时为观众打开了中国抗战文艺画卷,两种历史,在谓之“情境表演”的艺术样式中情景交融,绵延不绝。

军号嘹亮,黄河怒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东北抗联英雄群像鲜活地挺立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中央,赵尚志、杨靖宇、冷云、赵一曼……他们艰苦的生、英勇的拼、壮烈的死,把现场变成战场,他们的誓言,直抵观众的心田,观众的心田立即被敬仰之情填满。观众根本来不及了解在舞台上扮演那些英雄的演员是哪些演员,观众事后才知道他们是濮存昕、韩童生、魏积安、王洛勇、张凯丽……

晚会的节奏恰是历史本身的节奏,历史随即来到了1937年的南京和北平。哪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会忘记这段历史——侵略者的铁蹄与魔爪,踏破了卢沟桥,撕碎了南京城,中国人遭受了最深重的灾难。这时候,远远地,在南京的城墙上出现一个人,那是舞者山翀扮演的母亲,不,那不是在扮演,那不是在舞蹈,那是羸弱的母亲顷刻间失去了原本可以成年的孩子时自然的形象,山翀的肢体山翀的面孔将因此被载入中国民族舞蹈的史册。环绕在母亲身边的白衣女子的群舞亦仿佛不是舞蹈,那是洁白的青春生命被残害前无望的挣扎、生动的写照,如果你不知道瘦弱的山翀哪里来的那么大力量,你不知道年轻的舞者们哪里来的那么逼真的体验,你就不知道文艺工作者被祖国召唤时会迸发出什么样的能量。

群情就这样被文艺的力量点燃,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工农兵学商群起而抗战。明媚的延安很快就来了,延安是一首颂歌,在《延安颂》的主题下,伟大的音乐家郑律成、冼星海被印青、杨笑阳、王宏伟们引领出来,《胜利与和平》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二篇章,《游击队歌》、《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大刀进行曲》、《并肩作战》、《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伟大的名字和着伟大的史实,接踵而至,滔滔不绝的黄河铺天盖地奔向人民大会堂著名的穹顶,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艰苦卓绝的远行,以排山倒海之势,以观众意想不到的艺术和科技的手段一一再现,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各种力量汇流成河,在湍急的河流中,雷佳清凉圆润的歌唱像薄荷叶浸泡在温凉的水中,娓娓讲述着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从而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不争事实。

没有饱满的激情,就不会发现丰满的历史;没有丰满的历史,就不会成就美好的结局。结局就是第三篇章《和平梦想》。出其不意地,开篇就飘来了《红纱巾》,这是军旅才子刘星多年的情结:抗战胜利了,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的老战士想起了一个戴着红纱巾深入敌巢劝降的少女的故事,当然,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故事。只有红纱巾在湛蓝的天空飘舞,像青春无悔的誓言,更像无声的叹息。胜利总是带有无边的遗憾!但是,无论如何,中华民族的好时光来了,《天耀中华》、《强军战歌》、《光荣与梦想》、《和平——命运共同体》,集合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下,灿烂夺目。如歌中所言:梦正在花开处着陆。至此,《胜利与和平》凸显了它的宗旨,完成了它的使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该怎样描述《胜利与和平》的艺术个性?那三个词再次回到了我的心头:饱满、丰满、圆满。饱满的是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的精神气象,斗志昂扬,热血澎湃,把这样的感情献给2015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无疑是恰当的。在他们饱满的精神气象里,饱含着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尊敬,这样的尊敬让他们走进历史,发现财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有多么伟大,中国的抗战艺术成果就有多么丰满,充分地学习和利用这笔财富,是《胜利与和平》成功的法宝。态度与方法都对了,自然就是阔步前进的快感与完成使命的圆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中国历史上一次特殊的大阅兵时刻,一台担负重要使命的文艺晚会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并且得到一致认可甚至交口称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像战士一样冲锋,像将军一样善战,把全部3000余人编成一个独特的方阵,无论是85岁的老艺术家,还是6岁的学生娃,大家都不是演员,都是中国抗战历史上一个人物,都是有文艺特长的战士,在2015年9月3日晚上,他们要打赢一场特殊的战斗,这场战斗的名字是《胜利与和平》。他们赢了没有?你听听观众的掌声就知道了,你看看观众的笑容就知道了。(林毅 摄影)

1    2   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尾页
责任编辑: 张倩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