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贵州省“十五”期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成就显著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2日   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

  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十五”期间,贵州省解决了157.4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扣除新增和返贫人口,共减少绝对贫困人口36万,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81万人;完成易地搬迁9.6万人;落实了13.9万五保户的供养,对94.5万因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落实了长期定期救助。

  纳雍县寨乐乡鹿山村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一类重点贫困村,该村414户,1513人,2003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25元,人均吃粮250公斤以下,贫困户151户612人,低收入户281户475人。2004年,深圳援助50万元“双改”(改水、改路)扶贫资金,该县以此为契机,把鹿山村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共投入资金99.52万元。两年来,新修和改建村级公路9.5公里;解决了116户420人的饮水困难,100%的农户用上清洁卫生水;改造茅草房41户;硬化村内道路3620平方米、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硬化院坝2860平方米;电视普及率75%以上;85%的农户住上砖木结构住房;建沼气池50户,并配套改厕;建有村卫生室。农业、畜牧、科技、林业等部门倾力帮扶农民发展种养业,每户掌握1至2门适用技术,基本增收渠道得到拓宽,人均纯收入892元,人均吃粮达320公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3年,省委出台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提出对100个一类重点乡镇倾斜扶持,各地加大了100个重点乡镇及重点村的扶持力度,由此,“整村推进”工作在全省展开。2004年,全省有1124个试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增收门路增多,农民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涌现一批温饱村、专业村、文明村。

  今年初,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从2005年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省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至此,贵州省整村推进从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整村推进是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贫困农户参与、多部门协调配合、制定扶贫规划、集中资金和力量,围绕帮助贫困农户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实施整村推进,旨在全面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为贫困户脱贫解困致富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贵州省确定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83个,其中,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省级33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934个,其中最贫困一类乡镇100个;重点贫困村13973个,其中一类重点贫困村5486个;全省有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277万人,低收入人口477万人。贫困人口70%以上集中在石山区、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地方病多发区。

  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实行造血和输血相辅相成、偏重“开发式扶贫”的模式,资金跟着项目到村到户,扶贫措施到户,培训到户,效益到户。2001年到2004年,贵州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1.79亿元,信贷扶贫资金63.3亿元,其他帮扶资金16.38亿元,实施项目3万多个,涉及种植养殖业、技能培训、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电改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茅房改造等方面,共覆盖83个县、3.5万个贫困村(次)、479.55万农户(次)、1749.63万人(次)。贫困地区农户新增基本农田15.5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34万公顷、经济林10.2万公顷、草场7.01万公顷,新修及改建乡村道路4.1万公里,新建农贸市场40个,沼气池2.1万口,三小工程6.99万个。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促进了当地畜牧业、优质蔬菜、中药材优势经济作物的发展。

  明年起,贵州省加大“百乡千村”投入力度,省级财政将拿出2000万元用作小额信贷贴息资金,确保每村贴息20万元以上。有理由相信,有优惠的政策和各级各部门的努力,贵州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将逐年迈上新台阶。

 
 
 相关链接
· 贵州省出台《规定》禁止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
· 贵州省林业厅设300余个监测点监视野生动物疫情
· 贵州省大型旅游促销交流团赴日本进行交流活动
· 贵州省“社区减灾平安行”活动正式启动
· 贵州省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工作进展顺利
· 贵州省质监系统煤矿计量专项监督检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