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冬日正午温暖的阳光洒在大连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509房间第17床上。9岁的齐晓爽正一边笑着一边慢悠悠地吃饭,四星级义工史桂兰大姐给她轻轻地梳头,另一位义工杜敏是市房产局的职工,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也来看晓爽。晓爽是大连市西岗区兆林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是她4个月里第二次接受心脏手术。她的父母都下岗了,而且爸爸身体有病不能工作,靠妈妈打工维持家庭生计。她的手术和住院费用都是由大连市慈善协会捐助的。像她这样的手术,心脏外科主任解强博士半年里已经做了29例了。这是大连市慈善协会“蓓蕾生命救援工程”的一部分。
大连是全国扶贫帮困和社会保障的样板城市。大连市慈善总会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在政府的指导下,本着“拾遗补阙”的原则,进行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开展了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慈善救助项目16个,如万达集团出资500万元的农民工援助项目,旨在对在大连工作3年以上的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医疗救助、子女助学、法律援助等;西太平洋公司两年捐助450万元的爱心助学项目,对低保家庭公办高中学生每人每年提供救助,对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提供奖学金;大商集团出资200万元的慈善医疗援助项目,用于让肢残者站起来、让失聪儿唱起来等个案救助;大连新型集团捐资200万元的定向助学项目,专门资助大连大学的贫困学子;大连珍奥集团董事长陈玉松个人出资160万元的蓓蕾生命救援项目,针对低保家庭0—18岁孩子的五种大病的救助;宏光好运来集团董事长周泊霖个人捐资111.8万元的孤儿寄养关爱项目,为进入家庭寄养的孤儿在政府月人均提供400元生活费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补贴400元,等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总会已募捐5160多万元,把其中的1600万元作为固定基金,已支出了3000多万元,使2万多困难群众受益。
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大连市慈善总会有一支自己的慈善义工队伍,目前已有7800多人,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安老、抚幼、助残、济困、公共服务、紧急救援等22个义工服务项目,为社会服务几十万个小时,受助困难群体几万人次,体现出人文关怀。2002年“五·七”空难发生后,慈善总会组织义工迅速参与善后工作,为罹难者家属累计服务1300多小时,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在义工队伍里,有企业家义工、“老外”义工、学生义工、情侣义工等,市委书记和市长都热情地参加义工活动。
社会慈善靠的是一种道德感召,而要真正使困难群体的生活得到保障,需要固化的制度,这就是通过“第二次分配”,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大连市已经初步建立起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体系,由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医疗、教育、住房、供暖、社会救助等救助内容组成的城乡统筹、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前年市里向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新注入资金6.47亿元,保证40多万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向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注入2亿元,保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改革顺利进行;向银行贷款2.9亿元注入失业保险基金;现在,全市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分别达到98%、98%和90%。在大连市去年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为19.97亿元,光市本级就是12.57亿元。同时,把财政资金的重点向城乡的困难群体倾斜。
城乡低保制度作为社会救助的核心,是维护困难群众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从1995年起,大连市改革社会救济体系,变单位救济为政府救济,低保对象从传统的“三无人员”扩展为包括企业离退休和下岗失业人员在内的社会居民,相继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等法规性文件,坚持政府责任原则,建立了“低保”资金按7∶3的比例列入市区年度财政预算的资金投入模式,逐步构建起以差额保障、定额保障、临时性救助和突发性救助的“四位一体”基本保障制度为主,以一户一策、行业援助、经常性捐助、社会互助、大病救助和廉租住房补助等综合配套救助措施为辅的全方位、多层次、统一规范的社会救助体系。
领导挂帅,完善体系,大连市建立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组织体系。市领导带头与特困职工结成连心扶助对子,各厅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扶贫联系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都有包扶户。而且实行科学管理,一是实现保障金发放社会化,保证了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实现“低保”管理网络化,投资650万元建立了市、区、街三级“低保”管理信息网络,对退出和新入的低保户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实现“低保”对象组织化,全市在85个街道建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社,将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作为社员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社,集中管理。
5年来,大连市财政平均每年投入2.2亿元用于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救济。在救助范围上,从市内4区扩展到全市11个区市县的所有非农人口,低保人数从1248人增加到9.6万人;在救助标准上,先后7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月低保标准从140元增加到240元,月资金投入总额从3.75万元增加到1010万元,月人均保障额从30元提高到105元;在救助内容上,从单一的基本生活保障发展到以4种保障为主的多种配套政策体系。从2002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2600万元,建立市城乡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专项基金,以解决低保人群无钱治病的难题;并建立住房救助制度,市里投资3600多万元,建立房租补贴基金,为“低保”家庭提供户均约500元的租房补贴,并对有房的“低保”家庭实行房租减半政策;还实施教育补贴制度,对全市“低保”家庭子女就学普遍实行小学生、初中生免缴杂费,高中生免缴学杂费的政策。
工资拖欠是个老问题,大连市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部偿付了653户国企自1995年以来拖欠的职工工资5亿多元,涉及职工10.3万人,清欠农民工工资已完成96%,保证了农民工工资按时支付。
(二)
整洁明亮的西岗区站北街道民乐社区的办公大厅竟辟出一部分经营超市。办这个“扶贫超市”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困难户的就业岗位。
这个超市对辖区居民实行低于市场10%的价格销售,对低保户实行进价销售,而且辖区内的10个特困户家庭在这里每年可以领取5000元的物品,基本解决了柴米油盐问题。超市的收入或作困难户的生活补贴,或进入扶贫基金。旁边还有一个“爱心超市”,人们自发捐助的毛毯服装等物品,经过消毒后,给困难户家庭使用。社区还办了一个叫升达的手工加工社,解决上百名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连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压力是沉重的。大连是我国老工业基地,而且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而著称。在那些年代里,大连曾以百万产业大军而自豪,而现在国企职工为15.5万人,可见减员幅度之大,也反映出大连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艰巨性。
多年来,大连始终把就业再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1998年就出台了《大连市促进下岗和失业职工再就业有关政策规定》;2003年又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的政策规定,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收费优惠、社保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服务机构补贴等方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12份再就业政策配套文件,为下岗失业职工自谋职业提供了48项优惠政策,对大龄下岗自谋职业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推进社会保障性就业。加快发展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大连市大力发展能够广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同时,落实政策,强化扶持,加强培训,拓展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大龄失业人员的就业。市委、市政府把就业再就业列入产业政策之中,以责任制的形式纳入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指标体系;重点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
作为“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的大连市,一是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多渠道就业。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再就业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再就业服务,开展创建“无待业社区”活动,新增社区服务网点300多个,评选出169个“无待业社区”。政府出资买公益性岗位,安置了2万多名失业人员就业。二是发展创业式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5年里,已有1.7万人领取了3.5亿元的小额贷款;18.8万人领取《再就业优惠证》,获减免税费1.2亿元。三是推动大龄失业人员就业。市委、市政府设立了“援助大龄失业人员职业介绍所”,由全国闻名的职业指导师戚秀玉负责,加大岗位收集和介绍力度,并由市政府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下达大龄失业人员就业适用岗位指标,为大龄人员提供社保补贴2亿元,安排了2.3万名大龄人员就业。四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下岗人员就业能力。5年来,培训各类人员74万人次,经培训后有48万人实现就业;6000多人参加创业培训,有2028人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并带动就业21714人。沙河口区是就业再就业的“大户”,他们提出的纲领是“以发展促进就业,以政策鼓励就业,以投入扶助就业,以典型带动就业,以品牌扩大就业,以就业促进稳定”。
现在,大连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去年完成16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的计划,认定的2361户无就业家庭全部实现每家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而且,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非公经济单位和三产从业人员队伍在扩大,私营个体从业人员由5年前的45.7万人增加到140万人。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各种灵活用工形式相继出现,“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基本确立。
(三)
初冬的寒风中“春天养老院”几个大字很醒目。在空调的微微暖风吹拂中,89岁的玄寿兰和77岁的刘凤兰老人一边看电视一边叠着纸天鹅。在这130多平方米的四室一厅的住房里,赡养着9位老人,都是年事已高的老太太,其中有3位是长年卧床不起的,最大的是94岁的孙君凤老人。她们都说这里干净温馨吃得好。不过,这不是民政系统的养老院,而是姜绍菊自办的家庭养老院,她退休前是一家饭店的总经理。因为忙不过来,她还聘了一个人帮忙。这是大连市“居家养老”的一个缩影。
大连作为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经济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但同全国一样,其城乡差距还是比较大的。除海岛县长海县外,其“北三市(3个县级市: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庄河市)”不要说与中心市区相比,就是与城乡接合的“南三区(旅顺口区、甘井子区、金州区)”相比,差距也相当明显。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仅增长1.6个百分点,而北三市更是全部负增长!
在大连,尽管农业收入占GDP的比例已越来越小,但是,“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大连农业实现现代化之日,就是大连市实现现代化之时。”2001年,大连市提出实施“北三市”大开发战略,2002年初,出台了《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纲领性文件,并决定取消水果特产税,2003年全方位拉动农民增收,2004年重点扶持16个低收入乡镇增收以及在全省率先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等,构建起一整套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体系。
城乡发展,教育为本。“知识鸿沟”是最基础性的不公平。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教育一直是大连社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大连市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初步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已经实现教师工资县统筹,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前年市县两级政府财政一次性投入3.75亿元,彻底解决了256所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的改造问题,新建校舍45万平方米。为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市政府投资9000万元,为“北三市”各新建一所36班型的寄宿制高中,并投资4000万元,对农村现有高中扩建工程予以补贴,使城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0%,为全国最高。还对农村小学布局进行调整,由5年前的1160所减少到700所,以提高办学质量。市县两级政府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总投资达8000万元,新增电脑1.2万台,全市中小学的生机比例由5年前的104∶1提高到11∶1。市财政还出台《大连市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投入2000多万元,实现“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据统计,5年里,市财政投入教育经费就达到7亿元(大连市教育支出近年一直占财政支出的12%—15%,在去年的164亿元的财政支出预算中,教育支出为19.26亿元,增长了15.7%。)。同时,千方百计保证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大连,所有农民工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而且不收借读费。
“大病拖,小病扛,重病才往医院扛”,这句顺口溜是农民就医难的真实写照。“合作医疗”解体后,农民成为自费看病的群体。前年10月起,大连市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案。就是本着自愿原则,农民个人每年缴费20元,经济困难地区每人10元;而市财政对每人每年补助10元(今年准备提高到20元),区县财政补10元,乡镇财政补5元。“拿了10元钱,报了一万多”,尝到甜头的农民在一年里,有104万人参加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大着力点。根据大连市政府的卫生三年发展规划,将投资10亿元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去年,投入了2亿元解决了60所乡镇卫生院11万平方米的危房险房改造;以乡镇合并为契机,调整乡镇医疗布局,着手建设7所地区中心医院(面积在3500平方米)、22所中心卫生院(面积在2500平方米)、60所一般卫生院(面积在1500平方米),配置各种基本的医疗设备,在农村实现了“一小时圈内”都有中心卫生院。
为使城乡共享一片蓝天,从1997年起,大连市开始探索农村低保制度的试点,去年进入全市统一的规范期。现在全市农村低保对象为2.56万人,根据经济水准不同,其年低保额为1800元和1500元两档,这接近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年发放低保资金1322万元,月人均为44.6元。1997年以来,全市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930万元,救助16万人次;同时,还投入3228万元资金,为困难群众翻建房屋6369间。去年8月开始实施《大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后,全市农村低保人数达5.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独生子女和两个女孩的家庭及60岁以上老人给予每年600元的补贴,解除了农民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市政府还投入3800多万元,对“北三市”进行开发式移民搬迁,搬迁了1033户,动迁群众十分满意。
据统计,几年来,大连市财政投向农村的资金超过30亿元。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可贵的是,注重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增强其自身的“造血”机能。随着“北三市”东西大通道、庄河港、瓦房店路桥、普兰店皮口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大连市为发展县域经济统一规划了瓦房店西郊工业区、普兰店海湾工业园、庄河花园口工业园等,这些项目的陆续建设和完工,为大连城区产业以及外来产业转移搭建起承接平台,加快了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步伐。自2003年以来,大连市县域农村先后承接市内搬迁工业企业100多家。其中瓦房店西郊工业区引进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6个,总投资额达30.62亿元,预计可完成90亿元的工业产值,相当于瓦房店原有工业体系创造产值的一半。前年,大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06元,去年前三季度为4729元,增长24%。
反哺农村,以工补农。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农村“短腿”,在大连市正不断“加长”。在前年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大连“北三市”全部进入百强;“北三市”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居辽宁省的第二、三、四位。 (姜波 李天斌 单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