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十一五”五大特色产业链将引领青海可持续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6日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资源富集。气候、区域、资源、人文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禀赋,为发展特色优势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在“十一五”规划中,青海省将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进一步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发展和提升既具有青海特色又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农牧业方面,通过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劳务经济等措施,发展特色农牧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素质,着力建立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

  工业方面,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促进盐湖化工向规模化、集约化、 精细化方向发展。发展油气化工延伸产品与盐湖资源相结合的精细化工产品,推动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煤化工与有色金属工业融合发展。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煤焦化和煤化工产业。立足水电资源优势,促进电力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的联合。以中藏药为重点,加快制药企业整合,促进传统医药工业向现代产业方向发展;加快特色农畜产品、高原生物资源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整合发展轻纺、机械等传统产业,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竞争力。到2010年,建成钾钠镁锂锶硼6个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纯碱、电解铝等8个百万吨级生产能力和煤炭、油气等4个千万级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和名优产品。重点发展西宁、柴达木两个重要工业经济区,加快油气化工、 盐湖化工、煤化工、水电和有色金属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规划布局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引导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电力、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焦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循环式组合。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企业基础,重点培育10户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和10个国家级名优产品。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 创业指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依托动植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现代工艺技术,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族纺织业、工艺美术业,做大做强藏毯业。

  以特色旅游为引领,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重点打造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和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提高服务质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努力把我省建设 成为全国著名的高原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服务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精心培育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 以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扩大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形成覆盖全省、融合青藏、连接内地的现代物流网络。5年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如何在积累少、底子薄的历史条件下和高寒缺氧的严酷自然环境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多少年来青海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省委、省政府认真分析省情,总结经验,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的思路。这是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奋斗,共同见证未来青海特色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乔睿)

  新闻资料:“十一五”期间青海省特色产业方面的重点工程

  特色农牧业重点工程:规模油菜生产基地50万亩,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1万亩;规模马铃薯生产基地50万亩,制种基地40万亩;优质蚕豆出口基地50万亩;优质青稞、反季节蔬菜、中藏药材、优质杂果、菊芋基地;环湖百万羔羊工程;农区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东部优质奶牛良种繁育基地;马铃薯精淀粉加工、牛羊肉分割及精深加工、蚕豌豆深加工、菊芋系列产品加工、沙棘加工、乳制品加工、藏毯编制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

  资源开发、工业发展重点项目:百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东西台吉乃尔湖锂钾硼资源开发项目;大盐滩钾肥项目;海西纯碱二、三期工程;海西氯碱项目;西宁氯碱盐项目;氯化镁、高纯氧化镁、无水氯化镁项目;大风山天青石采选二期工程;格尔木甲醇项目;复合肥项目;海东、海西焦化项目。铝加工项目;铝及铝合金铸锭项目;镁合金压铸件项目;德尔尼铜矿开发项目;甘河滩电解铜项目。格尔木铁矿开发项目;硅系列新材料项目;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浮法玻璃项目。

  关键词

  实施资源转换战略 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

  依托优势资源,立足产业基础,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群,扩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是青海省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途径。要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推动资源开发由量的扩张向资源转换质的飞跃的转变,发展和提升既具有青海特色又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专家点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人均GDP突破10000元后,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动力靠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关键问题。从青海省一二三产业结构来看,受区位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农牧业的发展潜力有限;服务业的发展受省内市场狭小又远离国内主要市场的制约,并且其发展依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服务业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因此,这一阶段立足优势特色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工业化进程是振兴青海经济、实现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十一五”期间,必须遵循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原则。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围绕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五大特色产业链来规划大项目,发挥特色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开发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型,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型,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史子伟)

 
 
 相关链接
· 青海与西藏达成联手发展旅游业合作框架协议
· 青海与西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构建青藏经济协作区
· “十五”青海公路发展迅猛通车里程增加一万公里
· 高技能人才匮乏成为青海非公企业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