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河北省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明显加快,110万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稳定脱贫,部分群众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据国家公布的遥感调查数据,2000年,河北省水土流失面积达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每年流失的土壤达2.37亿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旱、风沙灾害频繁,直接影响京津地区生态安全。
近年来,京津风沙源、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太行山重点治理等三大国家重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相继启动,加快了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十五”期间,河北省水土保持治理总投入32.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修复面积1.38万平方公里,是“九五”期间的1.3倍。共修建各类梯田、坝地21万亩,建设塘坝1200座、谷坊坝63万道、水池水窖4980处,完成造林1387万亩,其中经济林332万亩。全省共有6.1万户、941家企业参与治理开发,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形式转让“四荒”面积431万亩。
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小流域,不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均收入也大幅度增加。河北省各地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流域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形成涉县花椒、元氏石榴、怀来葡萄、蔚县杏扁、迁西板栗等小流域特色经济,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过治理,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34%,年减少土壤流失量987万吨,年可增产粮食1.4亿公斤,增加干鲜果品8300万公斤,实现产值1.71亿元。(记者 郝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