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辽宁省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09日   来源:辽宁日报

关于辽宁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6年1月20日在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仲跻权

各位代表:

  受省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交辽宁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九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部署,认真落实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和谐辽宁建设,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实现8015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4亿元,增长4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99亿元,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4%,控制在预期之内。外贸进出口总额410.1亿美元,增长19.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9亿美元(新口径),增长1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74亿元,增长2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7.3%。

  (二)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60%以上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80%的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鞍钢与本钢初步实现强强联合,大连新船重工与造船重工等一些企业实现联合重组。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7%。农村税费、农村信用社、投资和财政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以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和辽西锦州湾为重点的沿海经济带建设。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110.2亿美元,增长27.2%。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力度,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额7.1亿美元,增长18.3%。

  (三)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总投资1691亿元的100个重大工业项目,已开工建设80项,累计完成投资495亿元。鞍钢西区500万吨精品钢材、华晨金杯E2发动机等一批项目基本建成投产。中石油大连石化2000万吨炼油、渤海船舶重工大型船坞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本钢280万吨薄规格高强度精品板材、抚顺100万吨乙烯等一批项目得到国家批准。总投资83.7亿元的100个高新技术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新组建5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全省技术产权交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稳定发展,以连锁、物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省新增连锁店铺675家,累计达到7200家。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面取消了面向农民征收的税费,提高和扩大了三项补贴的标准和范围,使农民直接增收13.8亿元。粮食产量1746万吨,比上年增产26万吨,为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肉类总产量346万吨,增长9.3%;禽蛋产量210万吨,增长9.1%;牛奶产量66.1万吨,增长34.5%;水产品产量425万吨,增长5.6%。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增长1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绕阳河整治工程和石佛寺水库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2万亩。

  (五)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500亿元软贷款合作协议,利用软贷款234亿元。同时,从国家争取64.4亿元建设资金。总投资2975亿元的100个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64项,累计完成投资744亿元。丹庄高速公路、大连周水子机场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并交付使用。抚南至沈阳高速公路、烟大火车轮渡等续建项目进展较快。沈阳地铁1号线、华能营口电厂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等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得到国家批准,核电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六)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明确提出了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域,促进富有辽宁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阜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市。抚顺、本溪等资源型城市落实了一批转型项目,接续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七)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取得较大进展。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帮助14.3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对象8.5万人。在全省范围开展了面向城乡所有就业再就业群体的普惠制培训。加大了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83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607.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64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1.8万人。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开工建设758万平方米,10余万户棚户区居民得到安置。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建成居民楼243万平方米,安置受灾居民5.4万户。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加强了11个中等职业学校和15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21.1万人,高考录取率达到86%。研究提出了《辽宁省组建领军大学建设方案》。34个县(市、区)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5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投入使用。体育事业进一步繁荣,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我省奖牌总数居全国第5位。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0.97‰。

  (九)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省完成造林合格面积44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2.6万亩。抚顺、桓仁等5个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达到了国家验收标准。启动了89家重点污染企业的127个治理项目。启动了12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电力、冶金、煤炭、选矿等行业累计创建50余家废水“零排放”企业。深入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工作,乙醇汽油使用覆盖率达9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同比分别下降3.9%和4.1%。

  但是从2005年的计划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效益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减少,亏损增加。二是农业抗灾能力弱,农民增收难度大。三是需求方面存在隐忧。国家先后对生铁、钢坯、镁砂等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对部分输欧纺织品出口实行配额管理,给外贸出口带来一定的影响。四是就业和社保压力大。上述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2006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总体上较为有利。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美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欧元区经济继续复苏,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市场日趋活跃,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二是国内发展环境总体较好。我国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三是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决策,使我省成为国内外投资合作的一个重点地区。四是通过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劲头很足。与此同时,我省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不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发展。二是国际贸易磨擦加剧,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障碍和纠纷增多。三是国内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产能增加较多,市场价格可能进一步走低,对投资类产品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2006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3%和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左右;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1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三、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年内基本完成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地方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做好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试点。二是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入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进小额贷款担保体系建设。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三是全面深化其他领域各项改革。重点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和农垦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投资、财税、公用事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改革。

  (二)着力扩大对外开放。一是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积极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培育各具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和企业集群。加快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工业基地、辽西锦州湾、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五点一线”的开发建设。二是支持外商投资重点行业和企业。积极引进和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外资投向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突出抓好50个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重点推进200个国有企业项目的招商。三是进一步做好对外贸易和外经工作。建立以鼓励技术创新和树立品牌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外贸促进体系,支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积极稳妥应对对外贸易摩擦,加快建立辽宁省大宗出口商品预警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重点抓好20个境外投资项目。

  (三)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一是把科技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来抓。加快推进大连化物所国家燃料工程研究中心、鞍钢炼铁及原料生产过程数字化集成技术开发平台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100项支柱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培养100个技术创新骨干企业。引进20项国外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及产业化项目。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二是抓好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实施。抓好100个具有示范和牵动作用的工业调整改造项目。加快沈阳机床整体搬迁改造、抚顺石化100万吨乙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00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力争竣工投产的项目达到50%。抓好10个科技产业园,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三是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在加快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旅游、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办好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要展会。旅游业收入增长18%以上。四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抓好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建设,加快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发展,加快以港口城市为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区建设。抓好阜新经济转型和资源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继续推动抚顺、本溪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

  (四)着力推动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的新农村建设。一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重点支持15个经济较发达县(市)率先发展,扶持10个经济欠发达县加快发展。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强小城镇建设,搞好县域工业园区的规划。抓好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导优质特色产业向五大区域集中,做大做强优质粮、畜牧、渔业、蔬菜、水果五大优势产业和油料、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林产品五大特色产品。粮食产量稳定在1600万吨。加快17个单项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个。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中小河流整治、病险水库加固等工程建设。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农业科研、农业良种等农业支持体系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100所,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40万平方米。建设30个乡镇文化中心。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完成1000公里村级黑色路面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搞好农村改水工程。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改善村屯环境。

  (五)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一是重点抓好100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沈阳-彰武等一批高速公路、庄河电厂等一批电源项目和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沈阳地铁1号线等工程建设步伐,开工建设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东北东部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二是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发展城市中低收入居民需要的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供应体系和制度。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债和中央预算内等各类国家建设资金,用好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鼓励外资和民资等社会资本参与经营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做好提高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公务员工资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等增加居民收入工作。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完善住房、汽车等方面的消费政策,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健身等消费。加快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六)着力推动和谐辽宁建设。一是扎实推进就业和社保工作。重点做好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集中连片棚户区贫困人口的就业服务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普遍实现至少1人就业。扩大城镇社会保险参保面,规范、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基本完成848万平方米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国家下达的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三是启动生态省建设。重点抓好辽河、渤海水污染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厂建设和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节水节能技术改造。四是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建设20个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规划建设1所在全国较有影响的领军大学。继续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重大项目,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场所建设。加强体育活动场馆建设。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五是努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认真落实对农村生活困难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和扶贫帮困工作力度,实现40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

 
 
 相关链接
· 辽宁省今年投入七亿元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 辽宁省今年前十个月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84.4%
· 辽宁在“十一五”期间将构建环保产业“金字塔”
· 辽宁省农业信息网络为农民增加收入发挥巨大作用
· 2005年辽宁省35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