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确定,到2010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增加值达到840亿元,年递增7%;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3000亿元,年递增24.5%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0誜45誜25;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275亿公斤阶段性水平;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60万吨、160万吨和50万吨;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产品优势产业带。
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50元,年递增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850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60%。
农村社会事业和公用设施建设迈出较大步伐。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农村体育、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和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农村信息化及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有长足发展。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以上,100%的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
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采取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等办法,1/3村完成“四改四清”(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和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建设任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力争达到100%,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90%。
农村科技教育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0%以上;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初级职业技术水平;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以上。初步形成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农村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出生人口缺陷率明显下降;婚育观念得到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农村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有新提高,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力明显增强;乡镇机构改革不断深化,乡镇政府职能明显转变,农村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村“五五”普法建设逐步深化,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减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