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05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对2006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强调,春耕在即,各级农业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作配合,落实保障措施,迅速掀起农资打假护农保春耕的高潮,确保今年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目标顺利实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杜青林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业部会同公安、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通过五年的努力,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有力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的违法犯罪行为,农资市场秩序总体上明显好转,农资打假工作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2005年,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了春、秋两大战役,在冬季,配合禽流感防控及时开展了以加大兽药和疫苗打假力度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行动,全国共查获各类假劣农资产品15万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6亿多元,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杜青林指出,尽管目前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资市场不规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各地农业部门要坚持“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协调指导、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狠抓源头治理,着力标本兼治,注重打假与扶优相结合,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有力、企业高度自律、群众广泛参与的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新体系,坚决杜绝因假劣农资问题而造成重大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力争一年内农药、复合肥、兽药产品抽检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种子、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确保农资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杜青林强调,今年农资打假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大力清查和整顿农资市场。各级农业部门要结合关键农时,重点加大对农资批发市场和乡、村农资集散地的检查力度,开展拉网式检查,清除隐患,不留死角。二要狠抓种子、农药、疫苗等重点品种的监管。三要坚决查处制假售假的大案要案。对农民群众投诉举报的案件,要逐一进行排查,必须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四要积极促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重点发挥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供销社、农资生产企业的作用,发展农资直销、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实施农资品牌战略,提高优质农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五要扎实开展定点农资市场创建活动。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管理办法(试行)》,指导和帮助农资批发市场,规范经营行为,强化服务能力。六要加快推进农资信用体系建设。要认真组织开展诚信企业和优质产品推介活动,切实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营造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
会议由全国农资打假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主持,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凡、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出席会议并讲话。吉林、浙江、湖南等省在会上介绍了工作经验。全国整规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全国农资打假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在北京主会场参加了会议,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在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着力创新手段 抓好八项工作
2月23日,2006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全面做好今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进行了部署。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出席会议并讲话。
蒲长城在讲话中指出,2005年,各级质检部门按照全国农资打假的统一部署,以化肥、农药、农机及其零配件为重点产品,以整治区域性质量问题、查办坑农害农违法案件,开展“农资打假下乡”为主要任务,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全国质检系统将继续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加强源头治理,加大案件查处和公开曝光力度为重点,着力创新手段,强化配合,落实责任制,加快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农资打假与监管工作综合能力与效率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资市场秩序加快实现根本好转。质检部门将着力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下乡”活动。二是深入开展农资区域性质量问题整治。三是继续狠抓查办生产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的大案要案。四是组织农资打假现场快速检测鉴别技术推广活动。五是落实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六是建立农资产品质量预警制度。七是深化农资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八是对危及农民健康安全的假冒伪劣产品加大打击力度。同时,加大对农资打假下乡及查办大要案的宣传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蒲长城还要求,各级质检部门要充分认识农资打假的重要性、现实性、长期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坚持不懈地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