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组建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队,正式启动全省长城资源的调查工作,将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全面查清渭南、延安、榆林三市境内战国至明代的长城遗存,为国家制定《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科学安排长城的维修保护计划和确保长城保护管理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这是陕西省首次全面系统地开展省内长城资源的调查工作。
“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其建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它文物所无法比拟的。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后自汉至明的10余个朝代均有不同规模的修筑,现横跨东北、华东、华北、西北的10多个省和直辖市。长城资源调查是长城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编制科学的长城保护规划,加强对长城的保护管理迫在眉睫。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制定《“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并宣布“中国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同时已拟定《长城保护管理条例》。
陕西省境内的长城主要分布于渭南、延安、榆林三市的16个县区,总长1700余公里,由城墙、峰燧、墩台、障城、军事营堡等组成,大部分仅存夯土墙体,分属秦、魏、明等不同时代。目前,陕西境内的长城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威胁,存在着保护管理力量薄弱、底数不清、多数无明确保护范围等问题。过去,陕西省曾做过部分长城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长城遗存的情况,但由于保护条例规定不具体和认识水平所限,有相当部分长城的情况没有搞清楚。这次调查的范围为全省境内长城沿线的城墙、烽燧、厅侯、城障、关隘和与长城及其附属建筑有关的遗迹、遗物,包括地上地下的遗迹和文化遗存;调查的内容为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时代及其历史沿革、保护和管理现状,人文与自然环境等基础资料。调查结束后将编写“陕西省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建立起科学完整的陕西长城记录档案,提出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意见,为国家编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和遏制对长城的破坏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国家文物局安排,陕西省文物局决定采取“统一组织、集中力量、分区调查”的原则启动调查工作,调查工作由省文物局统一组织,由长城所在市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保障和协调。省文物局成立长城保护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开展长城资源的调查,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成立专家组进行指导。同时,成立陕西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队,成员主要由省、市文物考古和保护方面的考古、保护、测绘、摄影、“四有”记录档案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陕西省计划从2006年3月至2008年底,全面完成全省境内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将首先启动渭南、延安境内的魏长城资源调查。第一阶段于今年3月底前完成长城资源调查队的组队、培训及前期准备;第二阶段至今年10月底前完成渭南地区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第三阶段至今年底前完成检查验收当年的调查成果;第四阶段至明年底前完成延安、榆林境内的长城资源调查,同时启动《陕西省长城保护规划》编制报告;第五阶段至2008年底前全面完成调查资料的整理工作,结集出版调查成果,建立陕西长城记录档案,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