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造地城区用,城区收费农村用,既解决城市用地难题,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春雨绵绵,青山环抱中的重庆市武隆县仙女山村,就像一幅水墨画。这里水泥便道纵横交错,房舍卫生整洁。通过为重庆市主城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整理土地,仙女山村在新增的3000亩土地上种起了反季节蔬菜,农民人均增收超过7000元,36户村民在今年初搬进了新居。
重庆有8.24万平方公里土地,90%以上是山地,土地后备资源异常匮乏;而近年来,重庆市主城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每年需要征用大片土地。如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做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2005年,重庆市将土地开发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主城区建设占用耕地收取的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统筹安排到远郊区县农村,共投入7亿多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当年新增耕地7.93万亩,不仅实现了耕地占补有余,还带动了近10万农民增收致富。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张定宇说:“主城用地,农村造地,城市资金农村用,既降低了成本,又造福了农民。”
针对每一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重庆市要求各区县科学规划、规范实施,并坚持与农业产业化布局及结构调整的方向相结合,力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发展农村生产,为新农村建设构建产业支撑。江津市在实施碑吴项目整理之前,先期将项目区规划成花椒产业化基地,通过整理,将不到20厘米厚的石谷子地变成土层厚度达50厘米以上的可耕地,原本零散、低效的土地得到集中利用。碑吴项目竣工后,当地椒农喜增耕地1470亩,项目区人均增收210元。
重庆市不单纯把增加耕地面积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惟一目的,提高土地质量,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村容整洁,成为重庆市各级国土部门新的追求。潼南县安兴乡曹家村曾屡遭涪江洪水侵犯,大片耕地荒芜多年。为实施曹家坝水毁地复垦项目,当地投入资金建起2000多米长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大堤,为新增的3371亩土地筑起了安全屏障,使20多年来饱受缺地之苦的曹家村村民人均耕地面积从0.33亩提高到1.16亩。当地国土部门还对项目区内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共修建机耕道、生产道和田间道5万余米,培植绿化带4000多米,一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新村正走进人们的视野。
今年,重庆市已选择在该市渝北区、长寿区和荣昌县试点,将投入7000万元用于试点区的项目建设,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此外,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和西部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理工程也将全面启动,规划投入50多亿元,实施规模达241.5万亩。(记者 余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