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16日,中国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主任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围绕深入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主题进行座谈,目的是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分析问题,明确任务,把以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下去。
座谈会对前一段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深入探讨了区域气象中心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在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副局长许小峰、王守荣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主题发言。副局长张文建主持座谈会并对各单位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审查批复情况作了分析报告。
秦大河说,中国气象局党组毫不动摇地实施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谋划其他各项改革,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解决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清除影响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决心在促进气象科技业务服务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以加强贯彻发展战略和落实国务院三号文件的体制保障。秦大河就充分认识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着重谈了两点意见。
一是要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坚持依靠改革促进气象事业发展。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改革方向,要加大改革力度,要加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秦大河说,当前,气象事业发展既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为新阶段气象科技、业务、服务和现代化建设描绘了一个很好的蓝图,国务院三号文件也进一步明确了气象事业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另一方面,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气象事业发展的长远出发,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所面临的气象科技业务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根本矛盾,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在科学和技术上继续占据优势这样一种严峻挑战。然而,单纯依靠以硬件投入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技术上、制度上、组织上的改革,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将难以建设真正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气象事业。
二是要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加快建设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业务技术体制。对照“三气象”的发展要求,我们还有许多不足,表现在:一是站网布局不符合气候系统观测的要求,二是预报预测体制不符合公共、安全和资源气象的发展要求,三是科研和人才机制缺乏活力,四是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客观上形成了重复建设、数据和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信息、科技和人才的必要流动。要通过改革,使整个事业的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秦大河强调指出,坚持“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向,就是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秦大河要求,在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过程中,务必做到三个到位:即对改革的认识要到位,对改革的理解要到位和贯彻执行要到位。
座谈会上,秦大河还就当前的几项工作进行了强调。他说,一是要全力做好汛期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二是要切实开好全国气象科技大会,推进气象自主创新;三是要深入扎实开展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相关工作;四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切实加强气象部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许小峰在发言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到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阶段性,不能简单地把机构调整等同于改革任务的完成;要提高对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科学性的认识;要对十二个字方针有充分的认识。他用详细的事例说明了“集约化”的意义、重要性和丰富内涵,反复强调能否真正做到“集约化”,关系到业务目标的最终实现。
王守荣在讲话中强调,区域气象中心在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要注意抓好机制、发展、接轨、人才队伍和投入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他就如何全面把握、充分发挥区域中心的五大功能作了详细阐述。
张文建就各单位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审查批复情况作了分析报告。他说,方案审查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注意加以改进。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二是落实区域气象中心五大功能的举措比较薄弱;三是区域级与国家级、省级的职责关系有待理顺;四是各单位在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突破;五是有些体改实施方案未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六是国家级业务单位牵头组织八个轨道建设的职责需进一步明晰。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预测减灾司、科技发展司、党组办公室、人事教育司和中国气象报社的有关领导,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乌鲁木齐区域气象中心主任,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内蒙古等省(自治区)气象局局长以及部分基层气象局(台)和科研所的同志参加了座谈会。(中国气象报 记者 李赛 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