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江苏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在常州召开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五”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江苏省委副书记、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张连珍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坚定信心,再接再厉,开拓创新,推进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坚持内转、外输、创业三策并举,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江苏省副省长、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黄莉新作会议小结,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王宏民主持会议,省军区副政委杨森、省长助理陈宝田出席会议。
“十五”期间,江苏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5年末,全省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546.3万人,比“九五”末新增338.43万人;其中劳务输出754.5万人,比“九五”末新增289.3万人。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786元,五年年均增长10.9%;其中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58元,五年年均增长15%。特别是实施50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以来,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呈现增速加快、质量改善、效益提升的良好势头。
张连珍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十五”期间特别是近3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各地各部门所做的工作后指出,要十分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农村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户籍管理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创造新生活、建设新村镇,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劳动力转移。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目标是: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万人,其中新增劳务输出40万人。
张连珍指出,要积极统筹城乡就业,为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继续深化户籍管理、劳动就业、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清理并坚决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加快完善城乡互通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已有的社会保险政策,研究保险关系和待遇转移接续的操作办法。
张连珍强调,要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和返乡创业并举,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培育劳务品牌,发展有组织、成建制劳务输出,建立更加紧密的南北劳务协作关系,做大做强对外劳务合作产业,着力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就地转移就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给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引导返乡创业。
张连珍指出,要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水平。继续组织实施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农村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培训,做到“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总结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券”制度。对省重点帮扶的经济薄弱村的贫困户劳动力实行免费培训。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资支付监控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
张连珍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统筹城乡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头。要进一步强化省和各级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注重发挥工青妇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各司其职、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宣传中央和省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黄莉新在会议小结时对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
会上,江苏省政府与各市签订了2006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目标责任状;南北挂钩协作单位之间签订了2006年度南北劳动力对口交流意向协议书;江苏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和盐城、苏州等有关市县进行了大会发言。(沈维农 周静文)